改革兩年來,課堂不斷被激活並煥發出無限生機。“從教育的意義上看,教師和學生處於一個平等地位。教學雙方均可自由地思索……這是蘇格拉底的‘催產式’的教育原則。也就是說喚醒學生的潛在力,促使學生從內部產生一種自動的力量,而不是從外部施加壓力”([德]雅斯貝爾斯),這正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與重點,課堂開始真正彰顯出“學生中心、學習中心、發展中心”的特點與風貌。課堂被激活的同時,教育質量也不斷提高,高中2011級重點本科的升學人數比上年提高80%,高中2012級重點本科上線人數比2011級繼續提高48%。更為重要的是,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不僅真正進入智慧學習的境地,而且其綜合能力得到發展。2011年7月,我被教育部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評為“全國教育科研先進工作者”;課題“新課程四環導學魅力課堂的理論與實踐研究”2013年被評為重慶市人民政府基礎教育成果一等獎。在推進“學本教學”建設的過程中,學校開始形成自己獨特的辦學理想和價值追求,並由此生成有自己特色的辦事方式和進步狀態,這才是殊為重要的。
2012年夏,我接受組織任命,走上了重慶市沙坪壩區教師進修學院院長的崗位。自抗戰時期以來,沙坪壩區一直是重慶市文化教育大區。作為沙坪壩區基礎教育教師研修和專業指導機構,沙區教師進修學院多年來一直在重慶基礎教育界占有較高席位。我剛一到任,正趕上學院接受“全國示範性區級教師培訓機構”評估。因為我的前任多年來帶領學院一班人打下了紮實基礎,加上大家齊心協力做好各種準備,不久就入選為“全國示範性區級教師培訓機構”。這對我來說,算是一個開門紅。
2015年4月在西南大學為長樂市中小學校長作專題報告
但是,全區全麵深化課程改革的大幕才徐徐拉開。7月16日,重慶市教委發布了《重慶市義務教育“卓越課堂”五年行動計劃》。這不啻是一道改革的號令。受區教委委托,我和同事們開始著手謀劃沙坪壩區的改革大計,把所有普通高中一並納入課程改革的軌道,製定《沙坪壩區中小學“學本式”卓越課堂五年行動計劃》,開啟新一輪以課堂教學改革為突破口的基礎教育課程的整體變革。
10月9日,沙坪壩區“卓越課堂”五年行動計劃啟動大會在教師進修學院隆重召開。重慶市教委副主任鍾燕和基教處、師範處、體衛藝處負責人,市教科院主要負責人,西南大學原常務副校長宋乃慶教授,沙坪壩區委、區政府相關領導出席了會議,主城九區和渝西片區的區縣教委分管領導、教研機構負責人,市教委9所直屬中小學校長,以及沙坪壩區教委全體領導和機關科室負責人,中小學校長等300餘人參加了會議。
在區教委主任肖長樹代表教育行政部門就沙坪壩區“學本式”卓越課堂五年行動計劃做出總體部署之後,我對“卓越課堂”做了開宗明義的闡述:一直以來,締造“卓越課堂”是教育研究與實踐者們夢寐以求的美好願景,從誇美紐斯的班級授課製到赫爾巴特的“四段教學法”,從泰勒的“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到佐藤學的“靜悄悄的革命”,幾乎所有的教育學者都試圖破解課堂教學的奧秘。究竟什麽是“卓越課堂”?“卓越”一詞的含義是——“卓而不同,越而勝己”,這其實是一個描繪理想的詞語,所謂“卓越課堂”其實等於是追求一個理想的課堂。這樣一個“卓越”和“理想”的課堂具有何種的特質呢?我的理解是:
卓越課堂=過程的優化+結果的優質化
改革其實就是改變過程,通過對教學過程的關鍵要素及其相互關係的最優化組合,改變教學過程,自然達到優質化的教學結果。
教學過程如何優化?核心問題是堅持“教為中心”還是堅持“學為中心”。從課程改革的本質性要求看,教學過程的優化必須堅持從“教為中心”向“學為中心”實行戰略大轉移。
這樣的一場變革,就被美國教育家杜威比喻為課堂教學中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由此,我明確提出“學本教學”這一核心概念。所謂“學本”,就是在方法上“以學生學習為本”,在目標上“以學生發展為本”。這是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中小學教師必須堅守並堅持的價值取向。兩個“為本”的理念,鎖定了課堂教學改革的基本方向。“卓越課堂”雖千姿百態,但“學本”乃是萬變不離其宗的根本立足點,一旦偏離“學本”,課堂改革必然迷失方向。
在傳統意義的課堂上,教師成了課堂的主宰者,扮演的是知識“二傳手”的角色。這種角色的錯位,往往導致灌輸式、填鴨式的被動學習。正是這種教師角色的錯位,才導致了教師的教學觀和學生的學習觀被異化,造成了師生關係的扭曲和變異。學本教學的構建,要求教師盡快完成教師自身角色的重新審視,盡快完成師生關係的重新定位,重構起“平等、尊重、信任、民主”的師生關係,彰顯教學的四大特征,即主體性、生命性、互動性、生成性,進一步提升教師和學生的生活質量和學習質量。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通過實施“自學、互學、展學”三種學習方式,來實現課堂教學的重建,提升每一堂課的學習質量。
這樣的一場變革其實就是一場深刻的“教學轉型”。2012年,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張誌勇先生在“全國目標教學研討會”上指出,“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正在進入一個新階段,這個新階段的根本特質就是兩個字——轉型”。我認為教師至少必須完成四個轉變:教師變導師、教室變學室、教材變學材、教案變學案(即教學目標變學習目標,教學過程變學習過程,教學方法變成學習方法,教學進度變學習進度,教學質量變學習質量)。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來思考教學,這是“學本教學”的本質要求。
2015年在沙坪壩區富力南開小學舉行專題報告會
這樣的一場“課堂轉型”應該說已經不是對傳統課堂的修修補補,它是課堂教學的革命性變革。要啟動這樣一場高端改革,使改革為全區域教師所接受並順利推進,其難度之大超乎想象。因為它意味著所有教師對傳統教學習以為常的行為模式的摒棄。恩格斯說過:要改變一種習慣,有時候比戰勝千百萬資產階級敵人還要艱難。可以預料這樣的改革首先將導致教師行為方式上的無所適從,繼而將是心靈上難以言說的“隱痛”。
經驗一再告訴我:能迅速適應改革的人往往隻是少數,對改革的不適應反而是一種常態。因此,退縮、抱怨、飛短流長、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等表現都不足為怪。關鍵在於,作為改革的發起者,千萬不能以退縮應對退縮,以抱怨應對抱怨。基於此,我選擇了孜孜不倦地曉之以理,堅持不懈地動之以情,樂此不疲地率先垂範,找出問題解決的策略,推出成功的實踐樣本,不斷為改革者創造安全感,想方設法把越來越多的人爭取過來,同心協力將課程改革推向深入。
我常說世上不存在真正的壞人,因為我對人性充滿了樂觀主義的積極解讀。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人都能做到絕對的“一條心”。比如說,改革的阻力往往來自身邊:他們可能是最親密的朋友,可能是最忠誠的下屬,但由於各自的人生經曆、處世哲學、工作經驗、行為模式等的不同,他們有時會自覺不自覺地站在你所倡導的改革的對立麵。除非你有足夠的自信和定力,有超強的領導力和感召力,你才能逐步在積極的方麵同化他們,而不是在消極的方麵被同化。
學本教學行動計劃實施不久,我就有一種強烈的感受:學院的教研、科研、培訓等還不能適應全麵推進“課堂轉型”的需要,各中小學的校本研修更是需要大力度的調整與重構。於是,我提出“研修轉型”的基本觀點:以教學轉型促進教研轉型,以教研轉型引領教學轉型,在教學轉型與教研轉型的良性互動中深入推動區域課程改革。
為什麽提出研修轉型呢?因為在教學轉型的大背景下,我們的研修必須要適應改革並要有更大的作為。我認為,從科研與教研的關係來看,中小學科研是群眾性研究活動,主要目的是運用理論而非構建理論,故科研、教研可並稱為教研,簡稱為“研”。從教研與培訓的關係來看,教研是分散式培訓,培訓是集中式教研,二者都是促進教師發展的手段,可並稱研修;我用“研修”替代“研訓”,雖僅一字之差,卻更能體現教師主動發展的意蘊,簡稱為“修”。而教師參與研修活動所獲得的發展,主要體現在行為改進而非知識增多,重在於“行”。基於以上認識,我提出構建“研修行一體化”研修文化,以此引領研修的整體轉型。
2014年9月在進修學院第30個教師節上給教研員頒獎
為了打造研修轉型與教學轉型的良性互動局麵,我和我的同事們致力於從內部和外部進行係統性改革,采取了一攬子舉措,整體設計研修轉型範式。
第一,研修內容從研教向研學轉型。我要求全體教研員明確研修方向,從過去重點研究“教師怎麽教”轉向重點研究“學生怎麽學”、“教師怎麽導”。這樣的轉型主要是基於兩點思考:一方麵是文化取向,隻有研究“學本”,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自由意誌,才能促進學本教學文化的自覺,從而完成課堂轉型的任務;另一方麵是專業取向,隻有把研修定位於“學本”,促進學生在自學、互學、探究中主動發展,才能有效解決教師苦教、學生苦學的現象,促進教師角色新的轉換和教研員專業新的發展。
第二,研修方式從單研向群研過渡。“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們通過多維組合,建設互助共進的研修文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一方麵是建設校際共同體,我們將全區86所中小學組成13個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校際共同體,要求每月召開一次聯席會,研究解決行動中的問題;另一方麵是建設共同體中心組,每個校際共同體組建學科中心組和班主任中心組,發揮市區骨幹教師和教研員的引領作用,提升研修的實效。其中,教研員都采取“包片”的方式參與並引領共同體和中心組發展,從“權威式”的研究轉變為“共同體式”的研究。我還牽頭製定並實施校際發展共同體、教師學科中心組等指導意見,組織實施專項評估,結果納入校際共同體、學校工作績效考核,不斷增強幹部教師的“群研”式文化自覺。
第三,研修方法從經驗向實證轉型。以市級課題“區域構建學本式卓越課堂的實踐研究”為龍頭,下設區級31個規劃課題、16個專項課題、500多個成長課題,引導教師探索自學、互學、展學操作技術。在科研視域下,倡導基於事實和數據的分析研究,借以擺脫純經驗的感知和無理性的研究,讓中小學教研具有實證和事實的依據。
第四,研修手段從傳統向現代發展。學院自籌經費50多萬元,為教研員人手配備了一台數字攝像機,鼓勵運用攝像等媒體技術,以視頻案例為載體進行“微格分析”:打破“言語說教”式的研修,以視頻片段呈現教學現場,進行案例點評,為教師行為改進提供更直觀、更鮮活和更專業的教育引領。我還力主改變以前教職工年度工作總結的形式和內容,要求每個教研員從隻需簡單呈現年度工作成效,到重點轉向課程與教學改革中的問題與改進策略,呈現至少3段視頻案例,以期推進區級研修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第五,研修機製從規範向創新發展。本著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原則,我提出了“文化立院,研修育人”的辦院理念和“進德修業,革故鼎新”的院訓,創建新的研修機製,持續強化全體員工的改革創新意識,不斷營造敢闖敢試、開放包容、寬容失敗、誠實守信的文化氛圍,鼓勵各部門及其成員要把握教育教學改革新形勢,主動增強改革創新意識,切實解決自身工作的弊端和短板,力爭取得工作理念和方法的新突破。
第六,研修成效從求知向篤行延伸。鎖定技術路徑,研究學本教學“自學”、“互學”、“展學”的具體策略與技術,聚焦行為改進,以行為改進為聚焦點,以適切任務為啟動器,以課題研究為引力場,以集中培訓為加油站,以係列教研為蓄電池,優化教師發展的動力係統。圍繞行為改進和教學策略問題,組織各類專題培訓,倡導體驗式、活動式、拓展式培訓,三年來,共利用寒假、暑假開展各類研修班130多個,培訓一線教師和校長萬餘人次。
第七,研修領域從教學向課程拓展。為促進課堂從“怎麽學”到“學什麽”的深入變革,我們牽頭製定了《沙坪壩區中小學課程建設指導意見》,組織全區83所中小學根據學校辦學理念與育人目標,製定學校課程建設方案,致力於實現基礎型課程校本化、拓展型課程多元化、研究型課程自主化的中小學課程體係。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求教研員打破單一學科視野,具有資源的綜合利用和課程的綜合開發的指導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務中小學課程改革。
我個人認為,有了這樣一個研修的整體變革,才能將區域課程改革引向深入。反過來,區域教學改革的全麵深入推進,必然不斷暴露區域研修與之不相適應之處,從而引起區域研修內容與方式的不斷優化。在二者的良性互動中,區域課程改革才能夠充滿自信地行走在“深水區”之中。
作為一個教師研修機構,貴在“活力”與“合力”。上述一係列舉措,好比是整形美容醫師在基本“無痛”狀態下所實施的一係列“微創手術”,逐步完成了學院形象的重塑,使教研員自覺成為立德樹人的引導者、教育改革的先行者、課程建設的研究者、學本教學的指導者、教學研究的示範者、專業發展的引領者、綠色評價的踐行者,從而使得教師研修機構的“活力”與“合力”越來越充分地顯現了出來,並開始帶動中小學校本研修、共同體研修的轉型增效。於是,這艘區域基礎教育的“航母”帶動著全區的課程與教學改革走向理想的未來。
2011年在江西省教研員省級培訓班做報告並合影留念
我所倡導的“研修轉型”,最終的目標是要引導全體進修學院人努力去創新研修文化並影響全區的教育文化,努力去創造幸福的教育人生。作家畢淑敏說:“幸福一定存在於精神世界裏,跟文化有關,跟情懷有關,跟成長有關,說到底幸福是長久的有意義的快樂,是靈魂的成就……”因此,用文化去確立“研修願景”,去催生新的“研修文化”的認同感,去培育教育情懷,去建構共同的研修價值和研修理想,用文化去激活研修者的精氣神,用文化去凝聚改革者的正能量,是“研修文化”的目標。文化是一種力量,它催生著人性的光芒,滋潤著心靈的成長,傳遞著希望與夢想。
《沙坪壩區中小學“學本式卓越課堂”五年行動計劃》製訂了六大行動計劃,即學校課程建設行動、教學方式變革行動、課程能力提升行動、教學研究引領行動、教育技術助推行動、學校工作評估行動。我們采取“3+2”推進步驟,即前3年轉型升級,全麵達標;後2年鞏固提高,再上台階。我們注重校際差異,把學本教學課堂分為規範課堂、高效課堂、精品課堂三個層次,目標是:前三年100%達到“規範課堂”標準,後兩年60%達到“高效課堂”標準、20%達到“精品課堂”標準。
改革的頂層設計不能不說是係統而且科學的。問題是,我們如何來落實這些“行動計劃”並最終達成“改革目標”?哲學家黑格爾說:“最大的天才盡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讓微風吹來,眼望著天空,溫柔的靈感也始終不會光顧他。”因此,盡管有了科學的“頂層設計”,但如果缺乏真抓實幹的行動,一切依然隻會是空中樓閣。
我們的工作策略是,構建“六結合”的區域性工作機製,加快推進“學本教學”建設,主要措施:一是頂層設計與下位實施結合,二是全域推進與典型培育結合,三是規定要求與自選動作結合,四是思想引領與難點突破結合,五是過程監測與結果評價結合,六是行政推動與專業指導結合。
我感覺最能夠為改革注入動力的是“學校工作評估行動”這一工作舉措。由區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牽頭。一是注重過程評價。學期初製發評估方案,評價內容分解到區教委每月下發的重點工作之中(每月一次推進會、每月幾項重點工作、每月一場“學本教學大講堂”,體現思想引領與難點突破結合的工作特點),采用實地查看、網絡評價等方式,通過專題評估與資源網向各共同體和學校及時反饋情況。二是注重結果評價。我們對全區13個校際共同體、26所中學、54所小學進行結果評價,把評價分數與等級、特色與問題編印成全區“學本教學”評估報告,將其反饋到每一所學校,並將評價結果納入學校年度工作考核內容。既注重過程評價的反饋矯正,又強化結果評價的激勵導向,讓評價產生強大的驅動功能。
再比如說,我們製定的“學本教學”課堂改革目標:前三年全區中小學課堂100%達到“規範課堂”標準,後兩年60%達到“高效課堂”標準、20%達到“精品課堂”標準,如何才能實現?除了管理、研訓、評價等多管齊下之外,需要有更強有力的舉措和機製。我們的過硬策略是:以三年為一個周期:第一年“樹樣板”,舉行優質課競賽;後兩年“補短板”,舉行過關課展評,過關課展評考核不合格,則下崗接受培訓再考核。按照三年整體計劃:2013年為全區各學科的優質課比賽;2014年為語數外三科之外的各門學科教師“學本教學”課堂展評過關考核;2015年為語數外三門學科的教師“學本教學”課堂的展評過關考核。如此反複循環,這其實就是在建立一個區域教師發展的運行機製:教師參與任何一次孤立的研修活動所獲得的發展,遠沒有親身參與一場“真刀真槍”的教育教學改革更加有效。
按照第一年“樹樣板”的要求,從2013年9月至12月,我們舉行了為期4個月的“學本教學”優質課競賽活動。賽課活動,分校級初賽、校際共同體複賽和區級決賽三個層次,參賽學科41個,涵蓋普教係列小學至高中所有科目和職教係列全部文化學科;參賽學校91所,包括86所普通中小學和5所職教學校(含4所民辦校);初賽選手2215人,複賽選手743人,決賽選手354人,三級賽課均為團隊作戰,實際參與麵之廣幾乎覆蓋了沙區全體中小學教師。參加區級決賽的選手中,既有功成名就的市、區骨幹教師,也有已走上管理崗位的主任、副校長。其中不少選手已獲得過市級賽課一等獎,有的還在全國賽課中獲獎或在全國性會議上多次獻課,他們在區學本教學賽場上再次亮相,起到了榜樣示範作用。
本次賽課活動在沙區教育史上創造了時間跨度最長、參賽學科最齊、參與學校最全、參加人次最多、觀課頻率最高五個“最”。在三級賽課中,我們前期所研製的《學本教學評課標準》得到了廣泛應用與檢驗。基於大量課例的校本研修、校際共同體研修和區級學科共同體研修空前活躍。許多學校各學科均以“1+2+N”(一個參賽教師,兩個輔導老師,N個青年骨幹教師共同參與備課全過程)的賽、培方式備戰,把校本研修、校際共同體研修和區級學科共同體研修提升到一個新水平。而網絡視頻直播打破了時空界限,為中小學教師觀課議課帶來極大便利。許多教師進入“空中課堂”觀摩學習,許多學校安排教師收看賽課網絡直播後召開研討會,大家對“課堂到底是誰的?”“老師在課堂上的角色到底是什麽?”“學生到底該在課堂上得到什麽?”“小組合作學習機製建立的核心要素是什麽?”等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有效的探討。
這次賽課活動為全區中小學高品質學本教學課堂的創生和合作共贏文化的形成打下堅實基礎。一大批學本教學骨幹脫穎而出:區級決賽共評出一等獎145名,二等獎211名,同時評出優秀校際共同體一等獎5名,二等獎8名。590名教師獲得了指導獎。區教委為此召開了隆重的表彰大會,給每名獲獎者頒發了一枚特製的水晶獎杯,共計發放獎金50多萬元。我在大會上對本次賽課活動進行了全麵回顧與總結,細數三級賽課中典型的人和事,讓參會的數百名學校領導和教師代表深受感動。學科賽課給全區中小學各學科推進學本教學樹立了標杆,也初步建立起了全區學本教學人才庫。在2014年至2015年重慶市和全國性各類賽課中,沙坪壩區選手屢創佳績。
沒有均衡發展的教師隊伍,就不會有均衡發展的教育。因此,我們不滿足於“優中選優”的傳統賽課模式,著手建立一個旨在“補短板,促均衡”的教學展評機製,為發展相對滯後地區的教師提供以課例為載體的專業能力提升機會。
2014年在沙坪壩區教育工作會上做首屆“卓越杯”學本教學優質課比賽總結報告
按照後兩年“補短板”的要求,從2014年9月至12月,我們舉行了首批次為期4個月的“學本教學”過關課展評考核活動。我們劃定參加本次過關課展評考核教師的範圍和要求:一是語文、數學、英語教師暫不參加,這三個學科教師的考核時間放在2015年;二是近五年(2008年9月1日以來)獲得過區級二等獎及其以上等級賽課獎勵的教師暫不參加,其餘教師全部參加。全區共有1317名教師符合上述條件,因此都必須接受課堂過關考核。
過關展評課活動仍分“學校磨課—校際共同體指導—區級展評考核”三個層次進行。這1317名教師(含中職的基礎學科)全部報名並參加了校內和校際共同體“練兵”及展評活動,從中以隨機抽樣的方式抽取35%的教師,約471名教師參加了共計36個科次的區級現場過關課展評考核。數據統計顯示,在參加區級過關課展評考核的471名教師中,教齡25年及以上的教師113人,占24%;教齡3年以下的職初教師74人,占15.7%。舉行這次過關課展評考核活動的直接目的,是為了實現“人人能上規範課”的目標。那麽,什麽樣的課堂叫做“規範課堂”?“教本教學”與“學本教學”對此存在迥然不同的價值判斷。在“教本課堂”看來,能夠“教得正確、講得清楚、聽得明白”的課堂就是“規範課堂”,但在“學本教學”看來,這幾點雖然在很多時候仍有必要,但卻遠遠不夠,而必須以學生的學為出發點和歸宿,做到讓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有法、學得有效”。因此課堂教學的“新常態”應該是:以學生自學為起點,以小組互學為基礎,以活動展學為重點。所謂“課堂轉型”,主要就是指教與學方式的轉型。我們因此舉行了大量的通識培訓和分學科的操作技能培訓,把學本理念及其操作要領貫徹到了每所學校和每個學科。
但是,過關課展評考核活動仍然給每一位參加者提出了極大挑戰。很多中小學教師從理智上認同這樣的變革,但真正要顛覆自己已經習慣了的“講授式”教學,並且要接受過關考核,內心依然感到無比的焦慮甚至恐懼。對於大多數接受考核的教師來說,這既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寒冷的冬季,正如英國作家狄更斯在《雙城記》裏描述的:“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
這其中的典型案例不勝枚舉。大學城一中的盧永傑老師被抽到參加高中綜合實踐活動過關課展評之後,找到校長說,這次活動既然已經公布了,我會認真準備,但是下學期能否安排我從事非教學工作?在教研員和教研組的幫助下,除了參加區級教研活動以外,學校專門安排盧老師舉行了6次校級展示課,每一次展示課後進行專題教研活動,並指定上一年度區學本教學賽課一等獎獲得者黎卿濤老師一對一幫扶。一次次磨課,使盧老師逐步加深對學本理念的認識,提高組織學生自學、互學、展學的能力,充分展現了自己的潛力。在學科展評課賽場,盧永傑老師的課被所有評委一致推選為“優良”。賽後盧永傑老師深有感觸地說:“這一學期讓我真正體味到上課快樂的滋味,有那麽多人來幫助我,使我體味到不斷成長的快樂。接下來我想向校長請示,明年我還要上課,而且要把學本教學課上得更好,把我們這門‘豆芽學科’培養成參天大樹。”
2016年寒假在鄂爾多斯市東勝區舉辦龔雄飛“學本教學”專題報告會
隨著展評活動的落幕,在471名參加區級展評課的教師中,106名教師最終獲得了“優良”等次,363名教師獲得“合格”等次,合格率99.15%。僅有兩名教師的分數沒有達到“合格”線。區教委對獲得組織獎一、二等獎的校際共同體和獲得“優良”等次的教師給予了通報表彰和獎勵,獎勵經費一共約80萬元。
學本教學對很多教師來說是一個挑戰,是一次痛苦的蛻變,是一種破繭成蝶的掙紮,是一種否定之否定的建構。其中,我們聽到各種不同的聲音:有義無反顧積極反思的主流聲音,有風雨兼程疲於奔命的沉重喘息,有困惑無助充滿期待的呼喚,再加上基於不同價值或利益追求的混雜聲音,組成了這個階段特有的交響曲。這其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些刺耳的“雜音”。有一封匿名信寫給市教委,反對沙坪壩區“搞過關課展評”,甚至提出再繼續下去可能影響“社會穩定”。
在這個過程中,市教委給予了沙坪壩區堅定的支持,區委區政府給予了區教委堅定的支持,尤其是主管教育的宣傳部部長林平和副區長蔡道靜,更是課程改革的堅強後盾。在政府對教育的支持上,在全國我還沒有看到過像重慶市沙坪壩區這樣的力度,連當年的湖南汨羅市也無法企及。特別令人倍感敬佩的是區教育黨工委書記彭剛和區教委主任肖長樹,他們都是具有強烈的事業心、使命感和教育情懷的行政領導。他們深知,作為重慶市教育強區和教育高地的沙坪壩,靠“保”是“保不住”的,法國著名文學理論家奠裏斯·啥布瓦赫有一句名言:“過去不是被保留下來的,而是在現在的基礎上被重新建構的。”唯有教育改革才能確保教育的優勢並創造新的時代。他們敢於擔當,勇於負責,堅韌不拔,百折不撓,頂住壓力繼續大刀闊斧地推進改革,使我想起了當年湖南汨羅市教育局的黃澤南局長。
2016年寒假在鄂爾多斯市烏審旗舉辦了為期兩天的“龔雄飛與學本教學”專題報告會
五年前,我因為一個偶然的機緣遇到了重慶市沙坪壩區的蔡道靜副區長和肖長樹主任,他們真情邀請我加入他們的團隊,到沙坪壩區來一起幹事創業。在一個物欲橫流的時代,我被這樣兩位追求事業勝於追求名利的領導所折服,追隨他們來到這裏當校長。五年後,當我們風生水起地推進區域改革時,我慶幸自己做出了人生中一個最為正確的決定。人生在世,生命苦短,在有限的年華中做一點真正有利於教育發展的事情,不愧對自己的生命良知和教育道德,何其之幸也。
2015年元旦,我們幾乎零差錯地完成了首次全區過關課展評考核活動,頓感一身輕鬆和愜意,這份輕鬆和愜意隻有在緊張和繁忙的工作之後你才能體會到。我連夜趕回湖南去看老娘。飛機剛剛降落長沙,我收到重慶六十八中學校長張克運的短信,他給我發了一首仿辛棄疾《青玉案·元夕》的詞,作為對我的
新年祝福。
數日暖陽欺冬樹,心花放、關不住。
歡聲笑語香滿路。祝福聲起,祈願流轉,正憑東風舞。
愜意年華寄高樓,軟語殷殷暗香去。
心兒尋他萬千度。此際回首,溫暖總在,藏記憶深處。
我能讀懂他的心聲,能讀懂沙坪壩區校長們的心思。在區域性大麵積推進以“學本教學”為突破口的課程改革的過程中,一大批中小學校長身體力行,向保守和頑固宣戰,屹立於改革的風口浪尖,去追尋理想的教育。“心兒尋他萬千度”,“他”指代什麽?是非常耐人尋味的——也許是指代我們追求的事業?是指代我們對學本教學、理想學校和卓越教育的追求?是倚靠在歲月邊緣的一份回眸與眺望?如果說,“回眸”是麵向昨天的教育尋根,那麽“眺望”則是一種麵向未來的戰略構思。
我對此感觸良多,作七律一首回複:
七律 元旦
滄桑一年辛勞透,
往事悠悠無遺漏。
夜寒料峭伴人歸,
春色婀娜迎柳秀。
傾囊隻覺酒中苦,
低眉但見人空瘦。
幾處徘徊覓相知,
隻與東君偏故舊。
回顧這一年來,我與許多校長在改革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改革雖然辛苦,仆仆風塵,滿身疲憊,甚至遭遇諸多誤解與誹謗,我整個人都瘦了一圈。但反思這些困惑和爭論,說到底是對課程價值的爭論。不同的價值追求決定不同的倫理判斷和行為選擇。改革因不同聲音而艱難,也因不同聲音而精彩。
在我辦公室的一側,有一個小小的行軍床,小得僅僅能容得下一個人躺著。很多時候我會躺在這裏,靜靜思考過往:人的一生真是非常的短暫,存在是一種真理,也是一種虛無,也許是我選擇了教育,又或許是教育選擇了我。雖然,我隻是整個沙坪壩教育發展和進化的鏈條上一個偶然出現的人,但我卻可以更好地成為“教育的頭腦”,去創造更多的意義,以此奉獻給沙坪壩教育。也許這就是一種緣分。因為沙坪壩是一片教育的沃土,曆來有吐故納新、改革自強的文化慣性,培育了沙坪壩教育人誌在一流的骨氣和性格。當學本教學在改革中不斷被強化,開始成為一種具有廣泛認同的目標和價值觀,並不斷催生出校長和教師們的責任感和道德感時,校長和老師們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就被大大激發出來,開始自覺地抱團前行,衝擊高端。這其實就孕育著新的解放:當校長和教師群體的創造意識被挑戰與波瀾激發和喚醒後,那種生命的迸發才是教育最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