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我轉戰山城接任重慶市重點中學——鳳鳴山中學校長。有時候,生活就像一種循環,看似相似,卻有著千差萬別,仿佛命運的安排,誰也無法抗拒。此時,鳳鳴山中學正發生著兩件大事:一件是投資近4個億的新校區建設正緊鑼密鼓地推進,火熱的建設中蘊涵著學校新的發展機遇;另一件事則是重慶市正式進入高中新課程實驗階段,鳳鳴山中學被確定為全市高中課程改革的“樣本學校”,需要學校不辱使命、奮發有為地推進改革。
我8月初來到學校後,頂著40多攝氏度的高溫,逐一找學校的教職員工談話,了解學校發展的優勢和問題,梳理治校的思路和方略。我一共找了211位教師談話,談話記錄寫滿了8個筆記本。最後,明確了學校發展的基本思路:從文化入手,一手抓環境文化建設,在新學校的建設中融入文化元素,打造高品位的學校景觀文化;一手啟動課程改革,在教師心中樹立新的教育道德,打造高質量的課程教學文化。
學校文化這一概念是由美國社會學家華勒最早提出的。1932年,他在其《教學社會學》(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一書中首次使用了“學校文化”(School Culture)這一表述。今天,我們進行學校文化建設的目的就在於通過這樣一個建設過程,把學校建成“在心靈上團結之信任者的社區”,使人們在其中是“忠誠的、有承諾的,且工作在一起,以追求更佳的事物”。重新確立師生對自己學校的認同感,使學校成為一個值得信任與驕傲的家園與樂園。
學校文化是一個多層麵構成的係統。一般來看,其中的內核是精神文化,它一般表現為教師群體的價值文化和理念追求;向外表現為兩種形態:一是表現為靜態的學校環境文化;二是表現為動態的教師教學文化。環境文化和教學文化都是文化係統中的核心——精神文化和理念文化的集中表達和外在顯現,其中學校環境文化指向對師生精神的陶冶,課程教學文化即通過教師的教學行為由內而外滲透出來的教育內涵和品味。
可以說,學校文化建設是學校深層次、高品位的建設,因為學校不僅僅隻是一個建築群,更是一個有曆史內涵、有主流價值、有發展目標且充滿自豪感的組織。這就需要對學校曆史進行重新發掘和梳理,對現實和未來進行戰略性的思考和定位。學校建設的過程往深層次講其實就是一個文化建設的過程,目標是讓每一幢建築物的背後都有思想和靈魂,使每一個教職員工都有歸屬感和榮譽感。
學校所在的區域叫做鳳鳴山地區。鳳是中國文化中的祥瑞之物,也是鳳鳴山中學的精神符號和文化圖騰。基於此,學校文化建設的定位就基本找準了:依托鳳的精神,打造一所特色化、精品化的鳳文化主題名校,極力呈現其內在文化價值。
我首先對學校的文化精神進行梳理和提煉,形成如下的理念係統——
辦學理念:群鳳和鳴,鑄魂育人。
學校精神:鳳翔九天,誌存高遠。
育人目標:丹心雅意,雛鳳清聲。
課程文化:天高地闊,鳳舉鸞翔。
鳳鳴山中學LOGO
理念文化如何實現物態化的轉換,從而外顯為學校的標識文化和環境景觀文化?這是一個需要進行高層次創意和設計的工程。我聘請了西南大學美術學院的教授,把我的思考變成可視化的物態形象。經曆無數個不眠之夜,初步設計出一係列我自己還算比較滿意的標識符號和景觀係統。
這是學校的LOGO設計(如圖),它由三隻首尾相連,相互依偎卻又自由舞動的鳳組成。我們想通過它表達三層意思:其一,三隻鳳首尾相依,不分彼此,凝聚成一個整體,體現出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的合作精神,是“群鳳和鳴,鑄魂育人”的辦學理念的形象彰顯;其二,三隻飛鳳,像三股激流,又像三股旋風,象征著一股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改革突破的力量,是“鳳翔九天,誌存高遠”的學校精神的最佳表達;其三,三鳳組成一個“品”字形狀,隱含著我們對品質教育、品味教師和品牌學校的夢想和追求,是學校的發展高度和辦學理想的高度濃縮。
學校共有兩個報告廳,分別取名勵鳳報告廳和吟鳳報告廳。勵鳳報告廳為主報告廳,設計的主題由主席台上的文化牆和報告廳兩側的窗格體現出來。主席台上文化牆的中央,是一幅由重慶地圖幻化變形而來的金鳳,奮展淩雲之誌,騰空萬裏之外。巴渝金鳳,九天夢想,其寓意為:重慶山水孕育了鳳鳴山中學這隻金色鳳凰,今天,這隻金色鳳凰又在孕育著一個誌在九天的金色夢想。其設計思路正是從“鳳翔九天,誌存高遠”的學校精神開始的,是學校精神的形象詮釋。相傳天分九重,九天者,天之最高層也。九天寥廓,浩瀚無垠。鳳翔九天,喻高遠之誌向與宏大之目標,以此激勵鳳中學子追求理想,大展宏圖。故兩側窗格造型,就是依據“鳳翔九天”四個字組合變形而成的,由“九”字和“天”字變形成一個象形的“鳳”字,其外形仿佛就是一隻振翅欲飛之鳳,構圖與表達的主題渾然天成,妙不可言。
吟鳳報告廳
另一個報告廳為吟鳳報告廳。吟者,鳳之鳴唱也,它就是根據“群鳳和鳴,鑄魂育人”的辦學理念來進行設計的。主席台正中的文化牆上,三隻金鳳圍繞一個金色的太陽,回環翻飛,翩翩起舞,比喻同頻共振、步調協同的群體合作文化。朗朗乾坤,熠熠朝陽,鸞鳳回翔,雲翼蔽空,畫麵的構思就是根據學校的Logo變化而來的。故窗格飾以“群鳳和鳴”的標識,突出主題,以達到內外兼修、神形合一之境界。
鳳鳴高岡壁畫
吟鳳報告廳
學校的壁畫設計,以鳳馨大道為中軸,右則壘石為山,峰巒疊嶂,左則浮雕懸牆,山形嵯峨,構成“鳳鳴高岡”之藝術整體。石壁上,一隻鳳展翅翱翔,踏著祥雲,沐浴著太陽的光芒蹁躚起舞,舞到興起,仰天鳴叫,不喧囂,不自大,不自戀,是高岡上一曲和著清風的舞蹈、一支響徹天際的歌謠。“鳳鳴高岡”語出《詩經·大雅》:“鳳凰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左側是一幅大型壁畫,精選古今中外文化名人二十位,其中中國的文化名人有老子、莊子、孔子、張衡、司馬遷、蔡倫、李白、李時珍、齊白石、魯迅;外國文化名人有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畢達哥拉斯、達·芬奇、莎士比亞、牛頓、達爾文、歌德、貝多芬、居裏夫婦。整幅壁畫肅穆古樸,典雅雋永,群鳳聚首,翩翩起舞,可謂中西合璧,博古通今,每一位學界巨人就是一座“文化高峰”。其中唯獨沒有王侯將相,沒有政治達人,它暗示著鳳鳴山中學以培養文人學士、學界精英為己任。文化巨匠,人中鳳凰,嘉德懿行,智慧高岡,故壁畫名曰“人中鳳子,智慧高岡”,意在啟迪鳳中學人,集鳳凰之靈秀,承先賢之文脈,登智慧之高岡,成人中之鳳子也。
鳳池
“群鳳和鳴”雕塑
初中部鳳鳴樓一側,有一個水池,原本看上去普普通通,毫無深意。經過我們進一步地挖掘和升華,立刻透露出不一樣的氣質,將水的“柔”和“韌”彰顯得淋漓盡致。水池中央,設計了一個鋪開的竹簡,上麵端放著一枚篆刻印章,印章上鐫刻著“鳳池”二字。“鳳池”原本是古時最著名的硯台,比喻最有文脈的地方。竹簡上書明朝解縉的詩句:“斫削群才到鳳池,良工良器兩相資。他年好攜朝天去,奪取蟾宮第一枝。”以此激勵鳳中學子奮發踔厲,蟾宮折桂,攜手進取。
我們還設計了三款雕塑。
一是“群鳳和鳴”雕塑,位於鳳鳴山中學的行政辦公樓前。它表達的內涵有三點:其一,三隻飛鳳羽翼齊開,霓裳起舞,引頸長鳴,嚶嚶成韻,象喻合力凝聚,正是學校“群鳳和鳴,鑄魂育人”的辦學理念的象征;其二,中間兩隻主鳳首喙相親,此起彼伏,首尾之間拱衛成一個“心形”的空間圖案,比如愛心與奉獻的情感,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寄予著學校對高尚師德的追求;其三,三隻飛鳳翩翩起舞,熠熠朝陽,它們高高揚起的尾翼,如同飛揚的青春,如同爛漫的歲月,如同火紅的理想,象征著純潔與理想、爛漫與活力,是對青春的激揚與禮讚,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說:“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可以因此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閑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正是學校的追求目標和境界。
二是“鳳凰涅槃”雕塑,它位於鳳鳴山中學高中部鳳翔樓中庭。此雕塑氣韻飛動,火光熊熊中,一隻金鳳奮翼赴火,義無反顧,既可感知鳳凰自焚之掙紮煎熬,亦可感知其寂滅再生之豪邁自信。烈火**四射地跳動著,澎湃著,張揚著,肆無忌憚地燃燒著,在理想的天空下,火紅的鳳凰如同旭日朝陽般冉冉升起,蒼茫大地頓生輝煌,它是鳳舉,它是鸞翔,它是淩空飛起的樂章。這是一種精神和意誌的象征,奉此涅槃之精神,磨礪意誌,精進學養,境界高遠,破繭成蝶。
“鳳凰涅槃”雕塑
“逐鳳青天”雕塑
三是“逐鳳青天”雕塑,它位於鳳鳴山中學初中部鳳鳴樓中庭。其寓意有二:其一,火紅的金鳳昂首向天,仿佛奮力去追逐一個誌在九霄的夢想,正是“鳳翔九天,誌存高遠”的學校精神的形象概括;其二,此雕塑構思既古典而又現代,奮飛的金鳳變形為一道無盡的天梯,變形為一個現代的導彈發射架,其間老者托舉中年人,中年人推升少年,雙足錐地,鼓翼如雲,壯思奮飛,蟾宮折桂,因合力之凝聚,得薪火之傳承,在奮力托舉中攀登生命之巔,鄭板橋詩雲“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正是學校“群鳳和鳴,鑄魂育人”的辦學理念的另一種表現。
學校環境文化是學校文化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的方麵,它更具有極其特殊的文化表達及育人功能。一般來看,學校環境文化具有激勵功能、熏陶功能、益智功能、凝聚功能。學校環境文化建設的核心是樹立師生群體的共同價值觀,通過它的影響力在全體師生中形成一種無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師生行為係於一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之上,陶冶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品格。
如果說教師和學生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角,那麽學校環境文化好比是他們活動的舞台,師生們在舞台上多姿多彩,被文化影響著,並成為文化永恒的一部分。離開了高雅的學校環境文化,就猶如能歌善舞的人缺少了舞台,無論舞姿多麽迷人,師生活動就失去了依托,並將直接影響教育教學活動的進程和效果。
學校文化建設要樹立教育的整體觀,以係統思維來規劃學校發展藍圖,站在師生發展、教育發展和社會發展的結合點上來設計學校的發展路徑和文化工程,基本的思路是:係統設計、分步實施、整體優化。我在對學校環境文化進行設計的同時,花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對學校的課程和教學文化進行深度思考。我首先凝練和提出了學校的校訓——至雅至慧,兼善兼真,並以校訓為總綱設計出了“雅行教育”和“慧學課堂”的學校整體改革思路。
“雅行教育”旨在關注學生知識與精神的同步成長,關注孩子智慧與人格的同步發育,從而提升學校德育的功能。“雅行教育”分為“行為規範的養成教育、舉止文雅的涵養教育、情趣高雅的心靈教育”三個層次,著力培養師生“文雅的言談舉止、儒雅的禮儀形象、優雅的行為方式”。
“慧學課堂”旨在改變傳統講授型課堂的低效和死板,著力於把課堂還給學生,著力於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智慧,讓智慧進一步滋養課堂文化。我始終相信學生是“天生的學習者”,要求教師教學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麵依靠學生”為根本宗旨,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由開放地學習,自主合作地學習,讓學生在合適的閑暇的氛圍中,追求課堂學習中快樂的感受和體驗,讓學生在與知識的“相遇”中,把知識融入生命;讓教師在“點化”學生的精神生命中也“點化”自己,讓師生在課堂中共同提升生命質量。
為了引導教師完成從教學理念到教學行為的轉化,我設計了重慶市鳳鳴山中學“四環導學魅力課堂”教學模式,並把教學步驟與理念文化進行巧妙的融合。我個人認為,大規模推行教學改革必須要建構一整套完備的教學模式與體係,幫助教師克服教學行為的隨意性。但教學模式的靈魂卻是模式背後的理念的深度和對教育規律的實踐性理解。“四環導學魅力課堂”的核心理念是教學改革的學本取向,把課堂變成學生快樂學習、**展示的學堂,把課堂變成師生追求幸福、實現生命意義的殿堂。學生在展示、質疑、對抗中,知識的廣博度和理解的深刻度相互作用,在分享同伴學習成果的同時,每個學生心裏又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求,課堂就變成一個引力巨大的學習場,體現出教學的無限魅力。
這一教學範式分成四個環節:
第一步:情境自學——雛鳳清聲。“雛鳳清聲”源自李商隱的詩句:“桐花萬裏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比喻培養才華出眾、成就卓著、超越前賢、後來居上的優秀學子。由此可見,我們把學生的“自學”設計為課堂教學的起點,並把它作為培養優秀學子的第一步。
第二步:合作互學——群鳳和鳴。“群鳳和鳴”的辦學理念本身就折射出對這樣一種合作共享的課堂文化的追求,或者說有這樣的辦學理念必有這樣的學習行為:鳳而成群,鳴而相和,在合作互助中解決問題,在相互砥礪中建構知識,這是教學的第二步。
第三步:展示激學——鳳舉鸞翔。“展學”是指合作互學中的成果交流與問題研討,是全班學生參與下的互動對話與思維碰撞,把課堂變成一個學生充分展示才華和學習成果的大舞台,猶如有群鳳奮飛,各競其高;猶如鸞鳳爭鳴,各競其美,正是“鳳舉鸞翔”的課程文化的表現,彰顯出人才輩出之磅礴氣象,是“學本教學”的關鍵環節。
第四步:提升領學——鳳翔九天。學生經曆對知識的個體化學習和群體性建構之後,需要形成結構化的知識,因此,提升總結,把握規律,防止碎片化的理解,提升認識的高度,是教學最後需要達到的目標。《莊子·逍遙遊》雲:“鵬之徙於南溟也,水擊三千裏,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故鳳之飛翔,乃馭風而起,振翅高飛,奮翼垂天,直上九霄,比喻追求教育的高度。
模式設計的四個步驟都定位於學生的“學”而不是老師的“教”,要求每一位教師都依據“先學後教,學生主教;先練後講,學生主講”的操作要領,既要循規蹈矩遵循模式又要靈活變通超越模式,致力於“提高課堂學力、激發學習活力、增強教學魅力”。
什麽是文化?學者馮大鳴說:文化是一套是非標準、一套榮辱標準,其核心是團隊中的個體麵對相同事情時行動具有一致性。因此,從校長對課程領導的角度來說,文化建設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師生員工能夠在心中建立和遵守一套共同的教育價值準則和行為秩序。
這樣一套基於新課程“學本教學”價值準則和行為秩序的建立是殊為不易的。改革的過程充滿了艱辛,因為任何一種新理念的實踐都有一個困難的過程,課程改革能否順利推行,關鍵是要看學校這塊“土壤”能否為新課程提供合適的生長環境。從這個意義上說,課程改革同時也是學校文化的轉型,是對學校“文化土壤”的改造。學校文化的重塑是課程改革順利實施的基石。
我主要采取了三條舉措來推進這場改革。
一是教育思想啟蒙。為了實施這場變革,從2010年秋季開始,伴隨著高中新課程的推進,我在學校開辟“鳳鳴大講堂”,每月2期,邀請全國一流的大學教授、教育專家和著名校長來學校對教師進行指導。我們提出的目標是“校本培訓,國家水準”,讓當代中國最優秀的教育流派在這裏匯聚,最先進的教育思想在這裏流淌,把“鳳鳴大講堂”打造成為先進的教育思想、教育智慧、教育經驗匯聚並芳香四溢的高端文化視窗,引導全體教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教育,眺望遠方。
我個人以為,要啟動這樣一場高端改革,必須要錘煉一支誌向崇高的教師隊伍。教師的專業倫理和職業理想是決定這場改革的關鍵,有高度的改革必須要由有高度的教師群體來實施,這是我在推進這場改革中最真切的感受。富蘭(Fullan,M.)在《變革的力量:透視教育改革》一書中認為,學校改進的三個最基本的驅動力是:人們的道德目標、能量建構和對變革過程的理解。學者斯托爾(stoll,M.)也指出,內部能量是使教師熱衷於學習的力量,是實現學校改進所需的一係列條件。“鳳鳴大講堂”啟動後,教師的道德目標被大大提升,熱衷於學習的力量被大大激發,對變革過程的理解大大增強。深埋在地底下的那股改革和進取的力量在教師身上被逐漸地喚醒、激發、聚集、燃燒,像長江的波濤奔騰不息,慢慢顯示出一往無前的重慶性格……
要順利推進“學本教學”變革,我的基本經驗是九個字——“停不得、快不得、慢不得”,需要把握好推進改革的時機與力度。之所以“停不得”,是因為課程改革體現了國家意誌與時代要求,實乃大勢所趨。可是,雖然課程改革乃是大勢所趨,但卻不一定是人心所向,我們必須要開展一場“教育啟蒙運動”,以此提升和改造教師的思想;當“教育啟蒙運動”沒有完成就貿然推進改革,必然遭到廣大教師抵製和反對,欲速則不達,所以“快不得”。然而,當教師思想和觀念有所觸動,教育啟蒙產生影響後,就應該抓住機會,暴風驟雨式地推進改革,決不能錯失良機,這就是“慢不得”的理由。
榮獲2013年沙坪壩區首屆“富民興區貢獻獎”
2011年3月12日,學校舉行了八千多家長和學生參加的教學變革啟動儀式,吹響了教育改革的強勁號角。按照原來的設計,我們準備讓高一和初一兩個年級26個班級進入改革,分3年逐步到位。但改革啟動後,高二和初二、高三和初三全部老師亦提出參與改革的要求,所以我們大膽決定全校整體進入改革的行列,學校近80個班級整體進入改革,打響了鳳鳴山中學曆史上教育改革的“淮海戰役”。
啟動儀式
二是教學經驗共享。與別處不同的是,鳳鳴山中學的學本教學變革不是小範圍的嚐試,而是近80個班級的整體性變革,猶如千軍萬馬奔赴戰場,就連高三、初三這樣被公認的“禁區”都參與其中。在變革的過程中,老師們對“四環導學”模式的理解和運用,對方法的選擇與活化,對過程的優化與反思,特別是模式共性與學科特性的滲透融合,就成為實踐中的關鍵。
引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反思是重構教學實踐、解決具體問題的需要。為此,我們在走進學本教學變革以後,迅速舉辦了另一個深受教師喜愛的論壇——“鳳鳴教學論壇”,由對改革有自己創造性實踐的教師來談自己的經驗,也包括困惑和體會,引導全體教師站在同伴的肩膀上不斷攀升。我們的理念是——我總結我的教訓,人人多了一個教訓;你奉獻你的成功,人人多了一分成功。
富蘭在其關於學校改革的研究中發現,學校文化是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在對諸多失敗的教育改革考察的基礎上,他認為失敗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在教育改革過程中“沒有找準正確的事情——課程和教學的文化核心”。通過實踐,富蘭看到,在教育改革過程中,“最難打開的內核就是學習的內核——教學實踐的變革和教學精神的變革”。同時他們還發現,“在結構的變革和思想的變革之間有一種相互關係,當教師和行政人員開始用新的方式工作時,不料卻發現學校的文化結構不符合新的發展趨勢而必須改變,然而這種文化結構卻非常強有力”。此時,所需要做的就是重新認識學校的文化,建立適應教育變革的新的學習型文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鳳鳴教學論壇”其實就搭建起一個教師們相互學習的平台,是新的學習型文化建設的開始,我們希望通過新的學習型文化建設,努力推動學校成為一個文化的高地和一盞文明的燈塔。
同時,我帶著學校領導班子全體成員,不斷深入改革的第一線,和老師們一起摸爬滾打,一起學習和反思,一起品嚐改革中的酸甜苦辣。我每年聽課達到兩百多節,每一節課都逐一和老師們進行分析和改進,引導教師們在學習中反思,在反思中變革,在變革中成長。每天早晨7:00,我總是準時出現在校門口,迎接師生,風雨無阻;每天晚上23:00過後,直到學生們睡下,我才離開學校,同樣風雨無阻。我每天堅持巡視校園,沉入課堂,召開會議,暢談改革。老師們說我辦公室的燈總是亮得最早,熄得最晚的。在我的感召下,鳳鳴山中學人心凝聚,政通人和,全體教師緊緊追趕改革的步伐,不斷突破一個個難點,取得一個個成功,改革之火漸成燎原之勢。
三是教育評價激勵。為了激勵改革,弘揚正氣,追求卓越,我們同步建立了一套教育變革的評價激勵機製。從2011年3月開始,我們發起評選“月度課改精英”的活動。每月一次,由教研組或者班級學生推選本月內在教學變革方麵取得明顯成效的老師,經校長會複評和確認,就可以當選本月度的改革人物。“月度課改精英”的照片及其推薦詞在學校的宣傳櫥窗大幅展出,成為每月校園中一道亮麗風景。
這是給高中骨幹教師徐江濤的“月度課改精英”推薦詞:
他潛心鑽研業務,創新教學模式,是課程改革的排頭兵。“四環導學魅力課堂”是他的試驗田,承載著他幾多夢想,幾多希望。他辛勤耕耘,播下的改革種子,已漸始長出新綠一片。他參與“新課改下學科教學有效性研究”,以課題研究深化課程改革;他勤於思考,善於總結,麵對困難和問題,積極尋求破解良方。“鳳鳴教學論壇”精彩亮相,改革經驗全員分享。他說,教師就是生命的牧者,教師的使命就是在廣袤無垠的原野上放牧生命,於是,他把“四環導學魅力課堂”激發得陽光融融、水草青青。
“課改精英”月度人物
這是給初中骨幹教師王小梅的“月度課改精英”推薦詞:
她是一位勇於創新、敢於擔當的女性,雖任教畢業班,但並不因循守舊。她投身於課改的滾滾洪流,“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她說,初三的課堂也不能春風不度,楊柳不青。課堂變革,不隻是拉拉桌子,動動身子,王小梅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她大膽實踐,引領曆史備課組,成為年級進步最大的學科。改革之路無限延伸,自信而勇敢的王小梅老師邁著堅實的步伐,行走在求索的路上。
2011年教師節,我們舉行了隆重的“課改精英”頒獎典禮,對月度改革先鋒進行集中表彰。我們邀請了區教委、區教師進修學院的領導,給學校勇於變革的教師們頒獎,激勵他們大膽變革,披荊斬棘,努力去追求課堂的開放,教育的解放。當獲獎教師登上領獎台的時候,他們的嘴角浮現出最動人的笑容,眼角卻淚意斑斑。“鳳凰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幾位老師在發表獲獎感言的時候,激動得當場落淚。這對於他們來說,是一份日夜煎熬後的真情釋放,是一份艱辛探索後的價值認可,更是一份自我超越後的內心喜悅。
恩格斯認為,在一切方法的背後,要有一種生氣勃勃的精神,如果沒有這種精神,再好的方法也不過是一堆笨拙的工具。課程改革尤其如此。我們希望通過一場“真刀真槍”的改革,引導全體教師“從事有道德的教育,打造有魅力的課堂,追求有良知的高效,創建有文化的學校”。什麽是有道德的教育?我的理解是,關注學生當下的幸福,並給予學生未來希望的教育;也就是既要關心學生現在的快樂與幸福,也要給他們的人生發展奠基,用現在的幸福創造未來的幸福的教育。這是一份多麽美好的教育期許。
我真切地感受到,學校課程改革的實質是為學校改進建構內部能量。要實現課程的變革,就要分享學校的發展願景、發展目標以及教師對學生的期待,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變革學校管理結構,建立高效能的學校領導。有意思的是,當我們大力度推動一場旨在“衝擊高端”的課程改革的時候,特別是這場教育改革成為全體教師認同的價值目標的時候,我們突然發現,學校一切需要改變的要素開始不斷地聚集和優化,甚至許多原有的深層次矛盾也開始慢慢地化解於無形。比如教學管理的優化、學校德育的實效性與學生自主管理的能動性、學校特色的形成與課程建設、學校文化的培育與教師群體主流精神文化的彰顯,再比如教師的專業發展,諸多方麵皆有提升,改革推行以來,不僅教師個體的專業發展得到極大提升,而且骨幹教師開始帶動身邊的教師,使校內越來越多的教師投入到教學變革中,進行反思性專業探究,形成信任、協作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