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是一種修行。2004年,我突然調到海南省海口市工作。因為其時,中國的大地上正刮起一場改革的旋風。教育部在四個省(區)進行高中新課程改革的試點,這四個省(區)是——廣東省、山東省、海南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我已經在汨羅進行了一些比較膚淺的改革,我想我應該到中國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去,去學習,去實踐,去創造。當時珠海和深圳也希望我去工作,海南的工資待遇並不高,遠遠無法和深圳、珠海相比,但我最後選擇了海南。因為當時海口市主管教育的副市長黃行光接待了我,讓我過來之後,具體負責主抓海口市的高中新課程改革,這是我最願意去做的事情。
2005年4月山東青島留影
2005年上半年,我帶著一批高中校長和主任們去山東和寧夏考察和學習高中新課程改革的經驗。穿越茫茫的戈壁黃沙,我們像一群尋覓夢想的幽靈,悄悄棲落在古西夏王陵邊的這座城市;然後又回轉身,飛向山東,考察了青島、威海、濟南三個地市。回來後,我徹夜不眠,寫了一篇考察報告,比較客觀地描述了這兩個省(區)改革中的艱難和希望。比如,在很多高中學校,我們聽到的大多是麵對課程改革的迷惘與悲歌,很多學校強調“積極穩妥”,但實質上“積極”隻是一種修飾,各項改革動作不大;“穩妥”才是關鍵,各個地區、各所學校似乎都在“比賽”,但比的是誰更保守、誰走得更慢,仿佛越走在改革的後麵則越顯得光榮,“改革者”似乎反成了被輿論譏諷的對象。這就是2005年高中課改的真實狀況。再比如,教師、校長與新課程究竟誰該適應誰?由當時的情況分析,教師之於教學,其最大障礙有五條:一是課時偏緊與教材內容偏多的矛盾難以統一;二是三維目標與課堂教學中的整合失衡;三是以模塊為特征的教材體係與施教中的不適應,教師缺乏對教材的整合與“二次開發”能力;四是基於大班額教學環境中的師生互動難以有效展開;五是課堂教學中如何整合教師、學生、教科書三者互為主體的關係。這是現階段所呈現的問題。以後,隨著選修課的開設、校本課程的開發、發展性評價的實施、研究性學習的開展,還會產生許多新的困惑。從這個意義上講,課程改革的實際意義,課程改革的本質所在,就是攻克基於高目標所遇到的阻力與問題;課程改革的艱難,也正在於問題重重,需要像跨欄一樣一一跨越。
我把這篇考察報告提供給了海口市教育局和海南省教育廳的領導,以做決策之參考。不久,這篇考察報告傳至教育部,教育部幾乎在第一時間了解到高中課程改革試點省(區)的真實情況,當時教育部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主任助理劉堅教授看了非常讚賞,這是教育部基教司的領導第一次知道我的名字。
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我主抓的高中課程改革並沒有停滯,相反,我們把困難當成前進的動力,一項一項工作紮實推進,一個一個難點切實解決。我的工作思路是,先到學校進行問題的調研,然後提出改進問題的對策,然後組織現場觀摩,由此推動改革向縱深發展。2005—2006年這段時間,在大量調研的基礎上,我主筆寫成《海口市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建設指導意見》、《海口市普通高中綜合實踐活動建構式評價指導意見》、《海口市普通高中學分製管理實施意見》、《海口市中小學校本研訓指導意見》、《海口市普通高中學生選課實施指導意見》等專業性比較強的一批文件,由海口市教育局下發,瞄準高中新課程改革中的難點問題,讓區域普通高中改革有章可循,有據可依,有法可學。可以說,在國家高中新課程的製度框架下,我們做了大量本土化的製度設計,做了大量比較實在的工作,使海口高中課程改革順利推進,受到教育部的肯定。我所主研的課題《海口市普通高中綜合實踐活動建構式評價》也獲得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學研究成果三等獎;2007年,我還被海南省教育廳評為“海南省課程改革先進個人”。
時間飛逝,很快三年過去了,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進行了一個輪次。2007年6月,是全國首次新課程背景下的高考,全中國都在關注新課程實施後高考怎麽考,可謂萬眾矚目。當時海南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兩省(區)語文學科是考全國卷,那一年高考結束後,教育部相關部門來海南進行新課程和新高考調研。很多參與座談的領導和老師均反映本次高考取得巨大的成功,而我覺得這一次高考總的來看令人滿意,但問題亦無法掩蓋,尤以語文學科為甚。我以作文題為例予以說明,作文題如下:
“法國化學博士別涅迪克做實驗時,有一個燒瓶掉在地上裂而不碎。他很好奇又一時找不到答案,就將燒瓶貼上標簽,注明問題,保存起來。一天,他偶然看見報道說,有兩輛客車相撞,司機和乘客都被擋風玻璃碎片劃傷。他立刻聯想到那個燒瓶,經過化驗,發現燒瓶曾盛過硝酸纖維素溶液,這種溶液蒸發後留下一層無色透明的薄膜,牢牢地黏附在瓶壁上,所以對碎片有固定作用。‘如果將這種溶液用到汽車玻璃上,車裏的人不是更安全嗎?’因為這個意外的發現,別涅迪克博士獲得20世紀法國科學界突出貢獻獎。對此,有人評論說,創造需要機遇,更需要執著的追求。也有人說,創造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麽困難,那麽崎嶇,那麽遙遠。要求選擇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義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襲。”
從專業角度看,這個高考作文命題基本上是失敗的,理由有若幹,主要有兩點。第一,高考作文命題要導向學生真實的表達。高考作文材料的內容和話題要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引導學生從書本世界回歸生活世界,回歸真實的感受和體驗,說真話,寫真情,明真理。這個材料原本想讓學生寫一個創新的話題,可是高中學生平時創新的經曆和體驗甚少,這就等於切斷了學生抵達他們真實生活的通道。從海南考生表現的情況看,很多考生隻能回避真實的生活,胡編亂造地寫創造的重要,然後搜腸刮肚地引用科學家的例子加以印證。由於學生掌握的科學家創新的案例實在有限,就那麽幾個人和幾件事,於是造成大量的作文雷同。一位高考改卷的老師總結,大約80%學生列舉的材料無非是:愛因斯坦、愛迪生、居裏夫人、袁隆平、牛頓、畢昇、瓦特,還有魯班與霍金。導致學生作文嚴重的模式化和同質化。
第二,高水平的高考作文命題應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真實反映他們的水平和能力,這是考試公平性與有效性的要求。可是這個作文等於把學生的思路統統禁錮起來,甚至連文體都被鎖定於議論文,這讓許多有才情的學生無以發揮他們的優勢,具有較強審美水平與語言靈性的考生簡直無法施展身手。這對高考來說意味著結果的失真和效度的降低。
在座談會上,四周是一片對本次高考的讚美之聲。我堅持自己的意見,表達了自己不同的思考,成為當時座談會的一個“異類”。這也許使教育部的相關領導第二次記住我的名字了。我不是為了標新立異,無論是作為一個特級教師還是作為海口市主管高中課程改革的副院長,我都覺得應該對教育負責,對曆史負責。有領導提醒我不要過於較真。是的,對待我熱愛的教育事業,我是比較較真的一個人,這既是我的缺點也可能正是我的優點,這既是一個專業工作者不思變通的“偏執”,也是一個教育者傲岸人格的寫真。但是很有意思,教育部的相關領導沒有對我產生不好的印象,相反,此後又有許多次會議,都邀請我去參加並讓我發言。
2008年12月參加教育部基教司在海南博鼇召開的“深化推進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研討會”
會議之後,我把我的思考寫成一篇文章,題目就叫做《迷失與錯位》,發表在上海《語文學習》第7、8期。我甚至用了這樣直接的語言表達我的憂思——
“一個談創新的命題恰恰是如此限製了學生作文的創新,一個在命題要求中明確提出不要套作的原始初衷恰恰引出了如此多的套作文章,一個強調張揚個性的新課程背景恰恰因為這樣的誤導而使學生缺乏個性化的體驗與表達,一個可以說真話的時代恰恰讓學生無真話可說,這種方向性的迷失和錯位確實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並盡快予以矯正,否則,這種導向是不利於新課程縱深推進的。”
說句實在話,這道高考作文題的問題症結,主要出在命題者的思維視角上——沒有堅持“學本立場”是命題者最大的思維局限。站在學生的立場來教學、命題和評價,應該成為新課程背景下教育者的工作原則和文化自覺。
2005年下半年,我被海口市教育局推薦參與海南省特級教師的評選。我們被封閉在海口市的大同賓館,先是備課和上課,然後是論文寫作和現場答辯。我寫作的論文題目是《論中學語文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這一時期,我一共聽了200多節中小學的語文課,可以說是“胸有成竹”。我揮筆疾書,兩個多小時寫了將近6000字,我幾乎忘記了這是考場,隻是在淋漓盡致地表達自己的思考和思想。據特級教師評審專家組的副組長吳益告訴我,當時這篇論文轟動了評審組,被作為“範文”在所有的評委中傳閱。因為我剛來海南,熟悉我的人不多,這一次參與特級教師評選,我的名字被海南省教育廳很多領導和專家記住了,並參與了省教育廳和省教育研究培訓院的很多科研項目。
我以排名第一的成績順利通過海南省特級教師評選,成為當時海南省最年輕的中學特級教師。這是個小小的殊榮,更是個嶄新的開始。在這個時期,我開始形成了自己比較係統的語文教育思想,並提出了“語根教學論”,認為思維是語言之母,思想是語言之根,文化是語言之魂。
2008年7月被評為海口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時留影
第一,語體之根——語言的物態元素。
第二,語意之根——語言的思維胚芽。
第三,語慧之根——語言的思想蓓蕾。
我由此提出“語根教學”的方法論——構建“語言、思維、思想”三位一體的“焦點教學”操作方法,基本操作範式就是“語言聚焦”與“思維沉潛”,把語文教學提高到了文化構建和生命構建的高度。我的一係列關於語文教學改革的論文就是在這一時期寫成的。
2006年11月,我被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評為“全國中學語文教學與研究先進工作者”;2008年7月,我被中共海口市委、海口市人民政府授予“海口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稱號;2008年12月,我當選為海南省中語會第五屆理事會副理事長。幾乎海南省中學語文界的每一次大型的教研活動,我都做了主題性的學術報告,或者承擔大賽最後的評課任務,產生了一定的影響。2009年教師節,海口市教育局從2萬多中小學教師中推出4名教育界的優秀代表號召全市教師學習,並在《海口晚報》上開辟“為師尊者,人之楷模”專版,其中就以《教研和課改實驗的先鋒》為題推介了我的改革事跡。
這一期間,隨著研究的深入,我開始係統地梳理高中課程改革中的問題,並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對策。許多個夜晚,我都是在徹夜不眠地思考和寫作,出版教育專著四部——《高中新課程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高中新課程選課實施問題與對策》、《高中新課程評價改革問題與對策》、《新課程高考走向與學生評價改革》,並主編了《高中新課程語文案例與評析》一書。
由於對高中新課程改革有一些自己的實踐性思考和經驗性提煉,許多省市的教育廳(局)和大學開始邀請我去講學,我得以有機會和中國課程改革中的許多頂級專家,如劉堅教授、餘文森教授、張華教授、崔永漷教授、石鷗教授等一起,為中國的新課程改革傳播智慧和正能量,並從中學到許多深刻的東西。可以說,我是在一邊傳播著思想一邊又在吸納著智慧,不斷地充實和豐富著自己。2007年,應陝西師範大學培訓學院院長張迎春的邀請,我去為西北國家級骨幹教師講學,由於學員特別喜歡我的報告,於是連續講了5次。2009年7月4日,應國家教育行政學院邀請,為國家級校長班講課,並將兩個專題報告《中小學有效教學與校長課程領導力培養》(之一和之二)在國家教育行政學院錄製成視頻課程,共分為7集,成為“中國教育幹部培訓網”上的視頻課程資源;應邀去內蒙古包頭市講學,被包頭市教育局聘為全市高中課程改革的首席專家。
2007年6月在陝西師範大學給“國家級骨幹教師”講學時與張迎春院長合影
印象比較深的是和教育部基教司的李明處長一起去烏魯木齊講學的經曆。2008年7月8日那天,我們晚上抵達烏市,沒有吃飯,烏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林子華就帶我和李明處長去吃夜市,全都是牛雜和羊雜類的燒烤,我們就坐在煙霧和腥味騰騰繚繞的攤子前,邊吃邊聊。我告訴李明處長,因開發新疆彪炳史冊的左宗棠也是湖南湘陰人,離我出生的小村子大約十公裏,我從小就是聽著左公的傳奇故事長大的。據說當年左公率領大軍一路前進一路種樹,所到之處,楊柳依依,春風**漾,邊陲仿佛江南,所種榆柳人稱“左公柳”。光緒五年(1879年),即將繼任陝甘總督的楊昌浚應左宗棠之邀,越隴西行,見道旁行行柳樹,不勝感慨,即景賦詩讚之:“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裏,引得春風度玉關。”
李處長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課程改革也許就是第二次新疆開發,樹木和樹人一樣,都是在撒播種子和希望,我們要以對曆史負責任的態度把教育改革的種子種在人們的心裏麵,由此去改變這個區域的教育生態,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我的心中陡然升騰起一股特別的溫暖感和崇高感:我對教育部基於這樣的曆史擔當所做出的改革決策深表理解和支持,盡管這場改革並不是盡善盡美的;我對一切為課程改革上下求索、負重前行的有良知的教育者表示深深的敬意,盡管他們也不是完美無缺的。盡管改革者還有許多的缺陷,還有許多的怯懦和許多的不完美,但正如魯迅所說的那樣:“有缺陷的戰士終究是戰士,再完美的蒼蠅終究不過是蒼蠅。”
報告結束之後,李明處長因為忙,匆匆飛回北京。我是第一次到新疆,遂留出一點時間去新疆的天池看看。進入天山,戈壁灘上的炎熱頓時被遠遠地拋在身後,湖光山色中,近處是微風輕輕吹拂下波光粼粼的碧綠水麵,遠處是層巒疊嶂的青山,雪山的寒氣隱隱約約隨著風吹來,立刻能感到秋天般的涼爽。蔚藍的天空映襯著遠處隱隱約約矗立著的巨大雪峰。
白雲飄浮在空中,和雪峰相映生輝,雲影投射在雪峰上,猶如雪白的綢緞上繡上了幾朵銀灰色的暗花,無比美麗。白雪皚皚的群峰腳下是連綿不斷的翠綠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鬆像似戍邊的甲士莊嚴傲立,陽光透過層層疊疊的枝丫,在湖麵上投下無數旖旎的曆史光斑。
盡管當時推進高中課程改革麵臨無比尷尬的局麵,但我從未放棄過成功的信念。感受著天池的綺麗景色,我借景抒懷,以古喻今,作七律一首以明心誌:
遊天山詠懷
萬裏驅馳過天山,瑤池浪湧千頃藍。
蒼鬆八千持戈嘯,雪峰六月映日寒。
大愛純純心似海,鐵騎茫茫情入藩。
當年左公魂何在?春風隨我度玉關。
特別最後一句,豪邁,孤傲,雖不敢和左公相比,但亦表達了教育改革者的自信、堅韌,透射出一種理想主義情懷和孤膽英雄式的精神氣質。
在講學過程中,我還有幸結識了中國基礎教育界許多著名的校長和特級教師,像馮恩洪、劉京海、陳紅兵、李金池、崔其升、秦培元、李誌剛、李大聖等,他們都是我的良師益友。記得2008年8月1日,江西省吉安市教育局邀請我去講學,講學的會場就設在著名風景區井岡山,其間偶遇江蘇蘇州的高萬祥校長。我們一起講學,一見如故,相談甚歡,臨別互有依依不舍之情。我即興作七律一首相贈:
遊井岡山並致高萬祥校長
羅霄一脈過贛江,引我乘風上井岡。
十萬雄兵藏丘壑,八千烽火入夢鄉。
教育無槍鬧革命,書生有筆寫滄桑。
邀望五峰競天秀,重重迷霧鎖深巒。
高萬祥校長是中國新時期第一批入選教育部“教育家成長叢書”的著名校長,他回去後,給我寄來了他的專著《高萬祥與人文教育》,他的成長經曆和教育思想給了我很深的啟迪。我後來又帶領海口市的一批中小學校長去考察蘇州的教育,請高校長作了一個報告,受到高校長的熱情接待和指導。
還有一次,我在講學中遇到了趙謙翔老師。趙老師也是第一批入選教育部“教育家成長叢書”的著名特級教師,他寫的《趙謙翔與綠色語文》我認真讀過,很讚賞其中的許多觀點和做法。當時我已經到重慶工作,剛剛從重慶市鳳鳴山中學校長崗位調任沙坪壩區教師進修學院院長,於是我把剛剛寫成的新詞《長相思》贈與趙老師。
長相思
下海南,奔渝南,千裏煙塵此關山,昨夜戰猶酣。
山一環,水一環,山水連天幾道彎?揚鞭再上鞍。
(兩年前盛夏,餘自海南調重慶,履職鳳鳴山中學校長。其間,興改革,除積弊,群鳳和鳴。今夏,再調沙坪壩進修學院,改任院長之職。履新肇始,感懷頗多,作小令以記之。)
趙老師文言功底十分了得,很快就寫成《十六字令二首》相和:
《十六字令二首》答《長相思》
趙謙翔
山,倒海翻江蜀道難,擎天手,既倒挽狂瀾。
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十年礪,雙刃試杏壇。
正是因為認識了全國這麽多著名的教授、校長和特級教師,這對優質的培訓資源非常貧乏的海南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特別是在我擔任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訓院副院長期間,我把他們中的許多人都邀請到海口,相當於調動全國最優質的教師教育資源為我所用,舉辦了大量高規格的中小學校長和教師培訓班。用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訓院主管教師培訓的副院長周紀昀先生的話說,是開創了“海口師資培訓的鼎盛時期”。
也就在這一時期,我國悄然啟動了一場規模宏大的中小學教師“國培計劃”。“國培計劃”全稱為“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是教育部、財政部於2010年開始實施的旨在提高中小學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重要舉措。通過層層選拔,我有幸被教育部遴選為“國培計劃”專家庫首批專家,後來在重慶又成為“國培計劃”第二批專家庫成員。專著《高中新課程選課實施問題和對策》(修訂版)經由內蒙古師範大學推薦,被列入了教育部“國培計劃”資源庫首批推薦課程資源目錄。無數個夜深人靜的時刻,這些帶著書香的果實片刻就驅散了我的疲憊,讓我的內心充盈著喜悅與幸福感。
2007年11月廣州講學時和劉堅教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