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掌握一個度。回話也是一樣,要根據時間、人物、事件、地點的不同,相應地調整其長短、輕重。回話要步步深入,才能把話回得圓。交流是雙向的,有說話者就要有聽話者,也就是說,一個人“張嘴說話”時最少要麵對一個“聽話”的人,說話的目的是要向對方傳送某種訊息,如果沒有分寸,你傳送的訊息就會出現偏差,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因此,在說話的時候要把握好分寸,也就是把握好說話的禁忌。說話的時候不僅要注意遣詞用句的問題,更要注意分寸。講話時不但要注意聽話的人與你的關係,還要注意講話的音調等。如果沒有拿捏好說話的分寸,後果就會很麻煩。尤其是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說話時注意分寸,才能獲得好人緣。

一個人如果想取得成功,就必須掌握回話的分寸。

美國斯坦福大學社會心理學家弗利特曼和弗利哲兩位教授,曾對學校附近的一些家庭主婦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以調查在人際交往時怎樣才能將說話的分寸把握得恰到好處。

他們第一個電話打給了彼得太太:“這兒是加州消費者聯誼會,為具體了解消費者之實況,我們想請教幾個關於家庭用品的問題。”

“好吧,請問吧!”

於是他們提出了一兩個例如府上使用哪一種肥皂等簡單問題。當然,這樣的電話,還打給了許多人。

過了幾天,他們又給彼得太太打電話了:“對不起,又打擾你了,這兩天我們將有五六位調查員到府上當麵請教,希望你多多支持這件事。”

這本來是一件容易被拒絕的事兒,但最後卻被同意,什麽原因呢?隻因為有了第一個電話作為鋪墊。相反地,對於那些沒有打第一個電話,而直接在第二個電話中就提出拜訪請求的用戶,卻多數遭到了拒絕。

如果一開口就提出很高的要求,可能會遭到別人的拒絕,因此,說話的時候應該拿捏好分寸,不能太急,要讓別人一步一步地接受你的想法,最後達到自己的目的。

如果要讓別人接受自己的意見,就要循序漸進、一步一步地引別人接受,這是有求於人的一個小技巧,也是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則。

回話是深還是淺,要講究技巧的,假如出口不夠謹慎,沒有顧慮到聽者的立場,就很容易在無意中傷害別人,而產生一些不必要的誤會。

看對象說話是一件很難在一瞬間就可以完成的事。因為看對象說話不僅要看其外在,還要關注其內心之所想。而人心隔肚皮,世間萬象,人心萬種,如果一個人隻顧自說自話,而忽略了聽者的感受。那麽,就很有可能在無意中得罪別人,而自己還沒有察覺。

俗話說:“言者無心,聽者有意。”這個“意”實際上就是指聽者曲解了說者的本意,從而造成的不良反應。

相同的一句話,不同的人聽了就可能會有不同的反應。有的人可能會覺得沒什麽,一笑了之;而有的人就可能會敏感些,覺得自尊心受到了傷害。

因此,這就要求人們在說話的時候,應該盡量避免說一些有傷人之嫌的話。雖然這句話可能是你無心說出來的,但是聽在別人的耳朵裏卻會有另一種意思,給他人造成了莫名的痛苦。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的另一個含義是基於聽者處於隱形狀態而論的。俗話說:“牆有縫,壁有耳。”“沒有不透風的牆。”“隔牆須有耳,窗外豈無人。”這些大抵都是對說話者“防隱”意識的一種告誡。尤其是本身就是帶有隱性的話,如果說話時被他人偷聽了,那可就危險了!

且不說出門在外有多少天災人禍,光是平常說話時稍稍一不留神,身邊一個陌生人也許就會把你的存折掏空。

王鳳芹有一次坐車到異地辦事,當她掏出手機準備打電話時,才發現手機忘記充話費,停機了。

於是王鳳芹就借車上售票員的手機給她的一位親戚打電話,讓他去買一張100元的話費卡充到手機裏來。

不一會兒,對方就打來電話告訴她卡已經買好了,叫她記一下卡號和密碼。王鳳芹掏出自己的手機一邊摁鍵,一邊大聲和對方核對著號碼。等王鳳芹把所有的號碼摁完之後,以為錢已充進自己的手機裏了。可是一核對,還是沒有錢。她以為搞錯了號碼,又和對方進行了核對,並沒有發現任何差錯。

後來,王鳳芹的親戚拿著卡到售卡點,經查卡裏已經沒有錢了,售卡點告之已經被充值了。到底是什麽原因呢?王鳳芹百思不得其解。

後來據售票員反映,當王鳳芹和親戚核對號碼的時候,坐在她旁邊的小夥子也拿出手機摁鍵,王鳳芹說一個他摁一個,當王鳳芹說完不久,小夥子便起身下車,一溜煙走了。

謎底解開了,那個小夥子就是通過偷聽卡號密碼的方式竊取了王鳳芹的話費。

那個小夥子應該受到責罰,但我們更應該感到可怖的是:因為說者無心,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人仍然在沒完沒了地犯著王鳳芹這樣的錯誤呢?

這起事件給每個人敲響了一個警鍾:管好自己的嘴,不僅僅是在陌生的場合,即使是在熟悉的社交場合,也要管好自己的嘴巴。

說話的時候要三思。因思考而說,因聽而思考,這兩個敏感區的一來一去,耳朵無疑占據了絕對的上風。但凡聽則解——無論是曲解還是深解——“聽者之意”一直成為眾多“說者”心頭之患,原因就是太多人不“慎言”,不同程度地吃過“聽者之意”的虧了。

對於自己的話受到別人的曲解,回話的人總是感到很委屈。覺得自己本是一番好意,卻受到別人的誤解,這都是因為聽者敏感過度,扭曲了自己的意思,並為此悶悶不樂,甚至會神經質地亂加引申,產生悲觀和逆反情緒。其實歸結起來,還是要怪自己的嘴管不住。

人每天都會說很多的話,從“聽者有意”的角度要求人人都管好自己的嘴,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連具有卓越口才能力的聖羅蘭和具有超人的組織能力的蘇菲亞·羅蘭,不也都有過因為自己的“無心”而得罪下屬的經曆嗎?這就說明,在為人處事當中,回話的方式是要有所考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