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瓚
傷心莫問前朝事[1],重上越王台[2]。鷓鴣啼處,東風草綠,殘照花開。
悵然孤嘯,青山故國,喬木蒼苔。當時明月,依依素影,何處飛來?
[注釋]
[1]前朝:此指宋朝。
[2]越王台: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所建,為駐兵處。
[2]素影:皎潔銀白的月光。
[賞析]
不要再問前朝那些傷心的往事了,我重新登上越王台。鷓鴣鳥哀婉地啼叫,東風吹著初綠的衰草,殘陽中山花開放。我惆悵地獨自仰天長嘯,崇山峻嶺依舊,故國已不在,滿目盡是喬木布滿蒼苔,一片悲涼。頭上的明月,柔和皎潔,仍是照耀過前朝的那輪,可是它又是從哪裏飛來的呢?
倪瓚主要活動在元朝中後期,宋朝的滅亡雖相去不遠,但他始終難忘元兵南下、宋朝滅亡那段慘痛曆史,因此,他一生都沒有在元政權下做官,隱逸山林。而“越地”因有越王勾踐報仇雪恥的曆史背景,又是南宋經濟文化中心,人們到了這裏,尤其容易激發起亡國的慘痛感和恢複河山的願望。
這首小令是吊古抒情之作,寫作者登上越王台所見所聞所感,抒發了懷念故國,追憶往事的惆悵之情。全曲四小段,可分為兩層。前兩小段為一層,寫登上越王台所見所聞;後兩小段為一層,寫月下追念故國。第一層前兩句按照原序應當調換,把“傷心莫問前朝事”放在曲首,定下了傷感的基調,使全曲籠罩在亡國的哀傷情緒中;“前朝事”含蓄得好,“莫問”以否定語氣出之,更能突出作者的傷痛:內心最深處、最柔軟的傷痛不能觸及,一提及就讓人傷心落淚。第二小段寫在越王台所見之景,用春景襯托哀情。“鷓鴣”引人起“歸去”之思,北人不慣聽,南人不忍聞,表達了作者對故國的追思;“殘照”烘托亡國之哀,表現對故國的傷吊之情。第二層追憶故國往事。第三小段以情領景。“悵然”是對“傷心”的同義另起,反複渲染亡國之痛。“孤嘯”正麵寫作者雪恥複國的強烈願望,側麵寫當時忘記故國傷痛的人稀而又少,與“孤憤”有相通之情。“青山故國,喬木蒼苔”似是眼前之景,實是對故國的具體描寫,是故國的代指。最後一小段由日寫到夜。“當時明月”,李白《把酒問月》有“今月曾經照古人”之句。頭頂明月是前朝故物,她那皎潔柔和的月光好像對故人依依不舍的感情。作者見而不由驚問,江山已經易主,當年的明月又從哪裏飛來?這一問,把作者追念故國山川人物的情感迸發出來了。結尾收束奇突、有力。
作者是一位傑出的畫家,他幾乎是以淡塾山水畫的高度技巧,把深情寄托在綠草蒼苔、夕陽素影間,隻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不盡之意,蘊藉之思,幽人之歎,讓人玩味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