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致遠

東籬本是風月主[1],晚節園林趣。一枕葫蘆架[2],幾行垂楊樹。是搭兒快活閑住處[3]。

樵夫覺來山月底[4],釣叟來尋覓[5]。你把柴斧拋,我把魚船棄。尋取個穩便處閑坐地。

[注釋]

[1]風月主:在這裏是借代,代整個大自然。

[2]一枕:一排、一溜兒之意。

[3]搭兒:一處地方的意思。

[4]山月底:月亮已經落到山了。

[5]釣叟:漁翁。

[賞析]

此為馬致遠〔越調〕《清江引·野興》二首小令。

第一首:我本來是大自然的主人,晚年的誌向、愛好在於寄趣園林。在院子裏種一排葫蘆架,在門前栽幾行垂楊柳。這真是一個快樂的世外仙境。

這是一首隱居休閑小令,抒發了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小令開頭一小段總領,作者以“風月主”自居,表現了洗盡世俗功名利祿之後,對大自然的熱愛;“園林趣”是作者晚年的情趣和懷抱,而這種心緒和懷抱正是作者從坎坷、漫長的仕途中親身體會出來的。第二小段具體描寫“園林趣”。作者用無處不在的“詩眼”,信手拈來兩種景物。“葫蘆架”體現了農家勞動之美,“垂楊樹”表現了自然之美。正因為並不刻意追求的取景,反而使農家小院的風光顯得更加令人喜愛。最後一句點化風景之美,總束全曲,照應“風月主、園林趣”而留下悠悠不盡、忘情物外之趣。小令隨手鋪灑點染,寥寥幾筆,就描繪出一幀清新、恬淡、安寧的農家院落的小畫,折射出社會的複雜和汙濁。小令結構清晰,語言樸素明快,特別是用元代口語入曲,使全曲顯得更加生動活潑。

第二首:山中砍柴的樵夫一覺醒來月亮已經落下去了,漁翁登上山來找他。他對樵夫說,你把那砍柴的斧子扔了,我好把那漁船丟棄。一起去找個安安靜靜沒人打擾的地方閑坐著。

這首小令描繪了隱居率性自然、放任天真的生活片段,表現了避禍全身、超然物外、與天地自然混合為一的真趣。第一小段,樵夫醒來而月落,一醒一落,純真自然,表現了樵夫不受世俗拘束,沒有俗務打擾,身心全然放鬆的隨性狀態。而月落之時,天尚未明,釣叟已經來找他:又一個隨性自然、無拘無束的人!“尋覓”反見樵夫隱居深山,不是常人隨便能找到的。於千萬人中“覓”你,可見二人誌趣相投,心意相通,二人的交往絕非世俗的勢利之交,泛泛之徒。從曲子一開頭他們的反常之舉就可以看出,他們絕不是一般的“樵夫、釣叟”,而是兩個隱士。第二小段選取一個動作細節,用“把柴斧拋,把魚船棄”,反襯二人心誌相投,感情默契。“柴斧、魚船”是謀生的工具,二人一見而“拋棄”,說明他們在意的、關心的,絕不是柴米油鹽等俗務,而是另有重要得多的事。最後一句有兩處雙關語,“穩便處”暗指遠禍全身之處,事實上是沒有一個“穩便處”讓他們“閑坐著”。他們這種“閑坐”之舉,雖然落腳點有逃避現實之嫌,但其思想鋒芒是難以掩飾的。

這首小令采取敘事手法,一開頭就把讀者帶入一個朦朧的特定環境和超塵拔俗的情趣之中。作者運用留白藝術,給讀者豐富的想象空間。樵夫為何月落而醒?釣叟因何來找樵夫?二人一見麵因何拋棄了各自的斧頭、漁舟?他們談了什麽?作者將其隱而秘之,留給讀者想象,反而增加了小令的容量。作者有意讓樵夫、釣叟出現在這種沒有開始、也沒有結局,無始無終的永恒狀態中,既鮮明又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出世的心誌情思,又也折射出蒙元專製統治的嚴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