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
賀麟(1902—1992),四川金堂人,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教育家、翻譯家,“新心學”的創建者,當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近代唯心主義簡釋》、《文化與人生》、《當代中國哲學》、《知行合一新論》、《宋儒的思想方 法》等。
在某種意義下,經濟可以決定或支配道德,但為經濟所決定的道德非真道德。而真正的道德或不道德均非經濟所能轉移,所能決定。
就道德與經濟的關係言,國民經濟的富足,可以促進一般道德之良好。國民經濟的貧窮,可以引起一般道德的墮落,惟有特別有道德修養的士或君子是例外。
簡言之,他們共同認為道德為目的,經濟為工具,道德為立國之本,經濟為治國之用。經濟的富足與否可以影響一般國民道德的良窳,但少數有道德修養之士其操守卻不受經濟的影響。由我們以現代眼光看來,這種見解,可謂最合於常識、最平穩、最妥當、最不偏倚、最無 流弊了。
但是他們這種見解雖好,究竟止於是簡單的、含渾的、甚或武斷的見解,而不是係統的理論或學說。譬如道德何以是立國之本?何以施政次第,須先解決經濟問題?經濟的貧富何以會影響一般人道德的好壞?經濟既能影響人的道德,是否經濟決定道德?如是,則能決定的經濟豈不是本,而被決定的道德,豈不是用嗎?經濟與道德邏輯上的關係,換言之:經濟與道德必然的、普遍的、永久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呢?諸如此類的問題,上麵所引的管子和孔孟的話,均不能給我們以充分的滿意的答複。現在的時代,人們對於古聖賢的話無有信仰,其實也無須有信仰,所以單是提出古人的嘉言灼見,若無事實的證明,理論的發揮,決不足取信。而且近代凡耳食一點達爾文進化論的人,誰也都知道弱肉強食、優勝劣
敗、天然淘汰的說法,誰也都知道有強權無公理,經濟力、機械力、武力是取決勝負的關鍵,誰也不會完全相信道德家“禮義廉恥,國之四維”,或“為政以德”的說法。
所以我們隻好對於古聖賢的遺教暫抱懷疑態度。今試對人人所公認的關於經濟與道德的一些事實,從理論的分析著手。關於經濟與道德,有下列四條不可否認的顯明的事實:
(1)經濟富足可以使道德好(所謂衣食足知榮辱,倉廩實知禮節;有恒產即有恒心,即指此項事實)。
(2)經濟貧乏可以使道德好(所謂家貧出孝子,士窮見節義;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均指此項事實)。
(3)經濟富足可以使道德壞(所謂飽暖思**欲,所謂經濟中心即罪惡之淵藪,即指此項事實)。
(4)經濟貧乏可以使道德壞(所謂無恒產即無恒心,小人窮斯濫矣,或饑寒起盜心的俗話,均指此項事實)。
這裏所列各項事實,盡管彼此互相衝突矛盾,但卻無人可以否認這些全是堅實可靠的事實。我們對於這四項事實,第一須同等重視,不可偏重一項事實而大發議論;第二我們必須提出一些可以同時解釋四項事實的公共理論。根據對於上麵四項事實的分析,我們可以紬繹出下麵幾條理論:
(1)經濟的貧乏與道德的好壞間無必然的函數關係。換言之:經濟富的人不必道德好,經濟貧的人不必道德壞;反之,經濟富的人不必道德壞,經濟貧的人不必道德好。這就是說,我們不能以經濟的貧富作道德的好壞的標準,我們不能說經濟的貧富必能決定道德的好壞。
(2)一個人隻是經濟富時道德好,但經濟一旦貧乏,立即為非作歹,則他當初的道德好決不是真正的道德好。
(3)一個人隻是經濟貧乏時方鋌而走險,有不道德的行為,以圖免於
饑寒,而當年豐時靖的時候,卻是安居樂業的良民,則他的行為決不是真正的道德壞。
(4)一個人當他經濟富足時道德好,當他經濟貧乏時道德亦好,方得謂為有真道德。所謂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方是真道德。富無驕,貧無諂,富不**,貧不移,乃是真道德最低限度的要求,並不是隻有大聖賢,大丈夫方如此;換句話說:真正的道德不隨經濟狀況而轉移,非經濟所能支配。
(5)經濟貧乏時道德壞,經濟富足時道德亦壞,方是真正的不道德,方是自覺自願的作惡。故此種真正的惡或真正的不道德亦不隨經濟狀況為轉移,亦非經濟所能支配所能決定。我們可以把孔子“上智與下愚不移”的話,改為“真善與真惡的人均非經濟所能移”(但須知真惡的人,不必是下愚,有時是富有才智,能號召多人,領導多人的人物)。
(6)真正道德好的人富時可以多做善事,貧時可以少做善事,真正道德壞的人,富時可多做惡事,貧時可少做惡事;換言之:真正有道德的人或真正不道德的人,不但不受經濟的支配,且反能利用甚或創造自己的經濟力量以作為善或為惡的工具。
總結起來,我們分析事實的結果,認為在某種意義下,經濟可以決定或支配道德,但為經濟所決定的道德非真道德(因為由經濟充裕而改邪歸正、安居樂業的人非真道德,因經濟困迫方鋌而走險的人非真不道德)。而真正的道德或不道德均非經濟所能轉移,所能決定。為經濟所決定的道德,可隨經濟的改進而改進,可隨經濟問題的解決而解決,因為其本身即純是經濟問題,而非真正的道德問題。但真正的道德既非經濟所能轉移,所能決定,故不隨經濟狀況的改進而改進,亦不隨經濟問題的解決而解決。
(賀麟著《文化與人生》,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