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岱年:人的社會責任
真誠的社會責任心,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傳統的重要內容。堅持人格尊嚴、重視社會責任心,這都是中國知識分子人文精神的主要內涵。
中國古代哲學家不但宣揚人格尊嚴,而且強調社會責任心。孔子麵對隱者的譏諷而歎息說:“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論語·微子》)這就是肯定,個人對於社會是有一定責任的。孟子以“平治天下”自負,他說:“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孟子·公孫醜下》)這固然表現了傲慢自大的態度,也表現了強烈的社會責任心。孟子雖然不得誌於當時,但對於後世卻發生了深沉廣遠的影響。與孟子同時的宋鈃、尹文以救世濟民為誌,《莊子·天下篇》述宋鈃、尹文之學雲:“願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人我之養畢足而止。以此白心……見侮不辱,救民之鬥;禁攻寢兵,救世之戰。以此周行天下,上說下教,雖天下不取,強聒而不舍者也。”《天下篇》讚之曰,“圖傲乎救世之士哉!”《莊子·逍遙遊》亦述宋子的為人說:“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辨乎榮辱之境,斯己矣。”宋子“上說下教”、“強聒不舍”,表現了髙度的社會責任心。“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表現了堅強的獨立人格。宋子的學風是值得欽敬的。
漢初陸賈追隨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勸誡劉邦說:居馬上得天下,不能以馬上治之。“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這確實表述了關於社會政治的一條客觀規律,對於穩定漢初的社會起了積極作用。其後賈誼向漢文帝上《治安策》,董仲舒向漢武帝上《天人三策》,都表現了知識分子對於社會政治的關懷。
《世說新語》記述後漢陳蕃、李膺的言行說:“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範,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誌”,“李元禮風格秀整,髙自標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為己任”,陳、李都表現了強烈的社會責任心。
唐代韓愈諫迎佛骨,被貶之後,作詩雲:“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亊,肯將衰朽借殘年!”表現了對社會國家負責的剛直氣概。
北宋範仲淹有兩句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後世所傳誦。張載自述學術宗旨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表現了哲學家的廣闊胸懷。
明末顧憲成主講東林書院,嚐說:“官鼙轂,念頭不在君父上;官封疆,念頭不在百姓上;至於水間林下,三三兩兩,相與講求性命,切磨德義,念頭不在世道上,即有他美,君子不齒也。”(《明儒學案·東林學案》)這也充分表現了對於社會治亂、國家安危的深切關心。
以上舉例說明漢、唐、宋、明時代有代表性的知識分子具有深沉誠摯的社會責任心的曆史事實。曆代具有社會責任心的知識分子很多,《二十四史》及有關史籍中有詳細的記載。以上不過略舉數例而已。到明清之際,顧炎武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著名觀點,黃宗羲著《明夷待訪錄》、王夫之著《黃書》、《噩夢》,都是強烈的社會責任心的明確表述。
真誠的社會責任心,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傳統的重要內容。堅持人格尊嚴、重視社會責任心,這都是中國知識分子人文精神的主要內涵。
(《張岱年全集》第7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