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和解”一詞的日常用法來說,它的定義是非常模糊不清的,有時指的是一種過程,有時又指一種作為結果的狀態。就過程來說,它有不同的描述方式,可以是克服衝突、分裂、對立、異化或不和的過程;就結果來說,它可以看成是和諧、統一、和平、友誼或愛的複歸。和解概念內部如同包含著豐富內容的故事:雙方一開始是朋友,後來變得不和,最後又重歸於好。因此,最基本的模式就是:統一、分裂與重新統一。基督的教導很好地體現了這一模式(這也為黑格爾和解概念提供了宗教背景),基督最後讓人類與上帝重歸於好。根據這一理論,人由於罪而與上帝不和。但是,基督犧牲自己,將自己釘在十字架上,消除了上帝的不滿,因此,使人與上帝重新回到了和解的狀態。
“和解”是一個英文詞,我用它來代表黑格爾所運用的德文詞Vers?hnung,它也是這一德文詞的標準翻譯。但是,由於英文與德文在許多方麵都是不同的,我們需要注意這些不同點到底是什麽。①有一個很小的差別就是,“和解”是非常中性的,而且是大家通常采用的一個詞,而Vers?hnung承載了許多價值含義,而且很少頻繁地為人們所使用。德國人更傾向於用sich(wieder)vertragen來表達中性意義上的和解一詞。
另外,與“和解”相比,Vers?hnung強烈地隱含著一種轉變過程。當對立雙方真正達成Vers?hnt的時候,它們便不會一成不變地繼續過去的關係。它們在根本上改變了自身的行為與態度,從而達成Vers?hnt。取得Vers?hnung的雙方不需要決定是否和諧相處,相反,這種和諧相處是它們處於一種新的、轉變了的狀態中自然帶來的結果。這種新的統一關係可以被描述為一種“更高的”階段,因為它相比之前的那種統一性更靈活、更複雜、更穩定。盡管“和解”一詞並沒有否認這種轉變過程的發生,但它並不能表達出Vers?hnung所具有積極方麵的轉變過程肯定會發生。
與“和解”不同,Vers?hnung聽起來有一種宗教味。格林兄弟的《德語詞典》告訴我們,路德在翻譯聖經的時候“不同尋常地經常”使用vers?hnen一詞。Vers?hnung的詞根是Sühne,意思是“贖罪”與“神人和好”。Siühne這一概念在基督教有關和解的故事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據這一故事所講,由於人犯了罪,便疏遠了上帝,但通過基督的作用,人得到救贖,最終上帝與人重歸於好。盡管Sühne和Vers?hnung的語義關聯通常被認為已經過時,但是這種關聯性依然影響到了Vers?hnung的日常用法。即使在今天,人們也能夠在Vers?hnung一詞中感受到Sihne的影響。然而,Vers?hnung與Sohn(兒子)並沒有關聯。基督教學說認為上帝之子(Sohn)是和解者(Vers?hner),但這一點與Vers?hnung一詞的構成並沒有詞源學上的關聯。Sühne(它的中古高地德語形式包含了süene和suone)和Sohn之間也沒有任何詞源學上的關聯。
英文表達與德文表達之間的主要差別如下,在日常用法中,英文詞“和解”有“屈從”和“順從”的意思。這可能會表明黑格爾方案的真正目的是要投降與默認,這當然是我們應當反對的。① 如果和解就是向權力屈從,或者讓自己順從於現狀,誰會需要這種和解呢?使自己異化要比屈從或順從好得多。但是,事實上,“和解”雖會給人造成這種印象,但是Vers?hnung卻並不如此。正如我們在第一章所看到的,Vers?hnung並沒有“屈從”的意思,也沒有“順從”的意思。一個人可以完全違背自己的意願,進而與某種環境取得和解,但是(從語法上講)他不可能與這種環境達成vers?hnt。德語中也有詞表達這種意義上的“和解”——作為順從的和解——但它是abfinden,而不是vers?hnen。我們可以這樣思考:如果Vers?hnung是可能的,那麽順從就是不必要的。
因此,Vers?hnung與順從是不同的。與社會世界達成vers?hnt就是以一種積極的態度來看待社會世界。Vers?hnung包含了某種徹底的、全心全意的接納。與“順從”相比,Vers?hnung包含了某種非常強烈的肯定性的成分。因此,黑格爾說“das vers?hnende Ja”(肯定性的和解,PhG,494/409)。隻在當某人讚賞自己所處的境況時,我們才說他是vers?hnt,某人要變成vers?hnt,一定程度上需要通過他對這種境況予以肯定。事實上,在許多層麵上,黑格爾對Vers?hnung這一詞的運用相比對它的日常運用具有更多的肯定性意義,因為對他來說,Vers?hnung並不隻是接受的問題,哪怕是完全的接受,即與某物達成vers?hnt就是要接受它。Vers?hnung一詞並沒有表明黑格爾的方案具有令人反感的保守性,或者說黑格爾方案的目標就是屈從或默認。我們謹記以下這點是非常重要的,英文詞“和解”擁有一些相應德文詞並不具有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