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防火防火盜

不小心進來這裏的同學當作看注釋吧,等正式更新後再回看正文。

一、為什麽經濟危機的時候,把牛奶倒掉也不願意降價?

用商品價格彈性來分析——

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即使是牛奶這種“必需品”也屬於壟斷非完全競爭市場。從需求曲線來看,壟斷廠商生產的價格彈性是小與1的。也就是說,如果降價銷售,降價速率大於需求量的增長速率,這樣的話廠商利潤反而減少了。

壟斷廠商是價格製訂者,當廠商製定出使自己利潤最大化的價格,就按照這個價格銷售。在經濟危機時期,牛奶價格偏高,隻有少數人能買的起。那些生產出來多餘的就隻能倒掉,為了保證單位商品的高額利潤。

這個道理和當今社會的奢侈品是一樣的。比如LV等,如果一年的款式過時了,不會降價賣,而是銷毀。

二、陝西路:

是北宋初期設置的一級行政區,“至道十五路”之一,治所京兆府(今陝西西安)。

宋至道三年(997)置,其地東盡淆函,西包汧隴,南運商洛,北控蕭關,即:今陝西榆林縣以南、山陽鳳縣以北全境、及山西聞喜縣以南、河南陝縣以西、甘肅涇原、渭川二道所轄地。

陝西路治所設於京兆府(唐朝的長安),統京兆、河中、鳳翔三府,及華、同、解、虢、陝、商、乾、耀、丹、延、富、坊、邠、寧、涇、原、慶、環、渭、儀、鳳、階、成、秦二十四州,保安、鎮戎二軍,開寶、沙苑二監。慶曆初年,分陝西為富延、環慶、涇原、秦鳳四路,熙寧五年(1072)又增置熙河路、永興路,尋並為秦鳳、永興二路——永興路仍治京兆,秦鳳路治秦州(今甘肅天水縣治)。

但在統稱的時候,也常稱“陝西”,如包拯奏道,範祥“通陝西鹽法,行之十年,歲減榷貨務使緡錢數百萬,其勞可錄”。

三、青白鹽禁令

宋夏相鄰的地區產鹽,而夏境的青白鹽質量上優於宋境內的解鹽。

青白鹽一直以遠低於宋朝官鹽的價格輸入宋境,至宋太宗時明令禁止輸入青白鹽。

青白鹽禁令的頒布,主要出於兩個考慮。其一,黨項部土地貧瘠,長期依賴青白鹽從北宋換取糧食,禁令可以打擊黨項經濟;其二,黨項青白鹽長期以低於官鹽價格流通西北諸路,導致政府的食鹽專賣製度無法完善,禁止青白鹽可以大幅增加國家財政收入。

這個禁令也帶來了始料未及的副作用——

叛亂非但沒有因此平息下去,反而愈加熾烈。原本屬於中立的黨項部族,因為失去了青白鹽貿易的利益,對北宋無可留戀,迅速倒向了李繼遷。

為挽回局麵,北宋朝廷在激烈爭議之後,又一度撤銷了青白鹽輸入禁令。但終究為時已晚,李繼遷勢力業已成型。宋太宗末年,在大規模軍事征討李繼遷失敗之後,朝廷再次重申了禁止輸入青白鹽的命令。此後,這一禁令再也沒有被解除過。

可以說,青白鹽問題正是西夏建國之路的開端。

黨項二部——平夏部屬於李繼遷;橫山部則長期對宋保持善意。

青白鹽主要產於平夏部,橫山部不產鹽,隻能以穀物去平夏部換回青白鹽,部分留供自食,部分轉賣到北宋境內獲利。

禁止青白鹽輸入之後,橫山部既然無法繼續對宋貿易,而又必須依賴平夏部的廉價食鹽供給,其倒向李繼遷,正是理所當然。換言之,正是青白鹽禁令,使黨項完成了部族間的統一。

不過,若從長遠來看,北宋從青白鹽禁令中所得到的東西或許更多一些:它終於完成了自己統一的鹽法。

外鹽自此不得自由輸入內地擾亂鹽價,政府從食鹽專賣中的獲利得到了保證。這種保證遠比懷柔黨項來得重要,畢竟,食鹽專賣的利益,是政府收入這塊蛋糕中最大的一塊。尤其是對施行募兵製,軍費開支空前龐大的北宋而言,食鹽專賣利益的保證更顯得生死攸關。

四、銅錢為什麽是圓形方孔?

戰國時鑄造的眾多錢幣中,有一類是圓形的,後人稱為“圜錢”或“環錢”。早期圜錢外圓內圓,後來發展為外圓內方。秦國的半兩原就是圜錢的一種。

後來秦統一六國,秦始皇隻是將秦國的一種老錢推向全國,他並沒有創造新錢。那麽圜錢為什麽從圓孔發展為方孔呢?這可以從技術需要說明:第一,方孔是為了便於在錢幣鑄造好之後,用方木條穿起來銼磨錢幣外緣的毛刺,這樣不容易打滑;第二,圓形的邊緣便於攜帶,不易磨損;第三,方形的孔便於錢幣上鑄造文字時找準位置,不讓文字錯位。

至於說銅錢是表示“天圓地方”,這是是後來才加入的思想。又說銅線表示儒家“外圓內方”的為人處世之道,這也是後來加入的思想。秦始皇鑄錢時其實是沒有想這麽多的。

五、關於“中國”之稱

“中國”一詞的頻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後。《禮記王製》有雲:“中國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國、蠻、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顯,此時的“中國”一詞,是與蠻、夷、戎、狄對舉而使用的。

“中國”一詞,在過去隻指一塊地方(略同於“中原”)。從宋代起,才開始指一個國家(政治實體),同時兼為中華文化的載體。當時宋遼兩國文書往來互稱南北朝,說明他們同屬一個中國(文化中國)。元末人民大起義的口號是“驅逐韃虜,恢複中華”,並非隻恢複宋帝國。辛亥革命時期的口號也是“驅除韃虜,恢複中華”,更不是隻指恢複帝國,而是指的要建立一個現代國家,包括\\\";政治中國\\\";與\\\";文化中國\\\";。

宋與元的關係,從當時來看,元是軍事上的勝利者,他們強迫宋王朝並入了元王朝。從長遠來看,宋是文化上的勝利者,他們融合了元王朝的蒙古人,百年之後,進入中國的蒙族自願地加入了\\\";文化中國\\\";。也可以說,在軍事上,宋亡於元;在文化上,元亡於宋。

六、宋代的相撲

宋代城市的相撲,和其他風行的爭標、蹴鞠運動一樣,最初也是起自軍隊——

宋太祖在戎旅之中,就曾製定過一條角力鬥毆以較勝負、漸增俸緡、遷隸上軍的“聖訓之法”,這是非常明確的以相撲訓練增強將士體質的措施。統一全國後,這條規定並未停止執行,皇宮經常從諸州解發強勇之人,訓練他們成為專業的“相撲手”,並仍將其歸為軍隊建製。

在實行用相撲鍛煉體質方麵,以南宋軍隊執行為最佳。嶽飛、韓世忠在軍中貫徹了“相撲”的練兵方法,常常在軍中舉行相撲比賽,倘若誰獲勝,便將他另入一籍——每當押隊的“旗頭”缺少了,就從此籍中選拔。又讓他們互相比賽相撲,決出其中勇力出眾的,封為副將。

在宋代以前,沒有哪一個時代,像宋代這樣,給予相撲如此之高的重視。

宋初的調露子所著《角力記》中一段概括宋初東京相撲的麵貌的話可以作證——

“自唐滅,寂寞無聞,縱有其人,散投諸國鄉。今東京自梁祖以來,惡少者無不叢萃其間。舊例屠羊、豕者,必隸相撲管轄焉,貴益其脂膏爾,此亦近人饌之意也。於今高手者,朝廷重之,河南有莊宗之遺俗,故人多習焉。”

調露子又給相撲以“正名”。他開宗明義地提出:“夫角力者,宜勇氣量巧智也。然以決勝負騁捷,使觀之者遠怯懦,成壯夫,己勇快也。使之能鬥敵,至敢死者之教,男無勇之至,斯亦兵陣之權輿,爭競之萌漸。”

調露子的觀點與《晉書》“相撲下技”及唐代對相撲“且多猥俗”的看法大相徑庭。

宋代城市相撲已向較高深層次發展,像小兒相撲、女子相撲,就是非常獨特,均為宋代以前或以後所未有、所鮮見。

小兒相撲,據《識餘》記載,大致是:兩小兒表演時,俯首,雙手支在地上,像牛一樣用頭相觸,互相較力,頗像兩兩戴牛角相抵的蚩尤戲。

七、宋代女子相撲

和男子相撲形式一樣,裸.露頸項臂膀,乃至腰圍,所以被人稱為“婦人裸戲”。

女子相撲,曾在東京皇宮外麵的宣德門廣場上,為皇帝與市民表演過,當時萬頭攢動、熱鬧非凡的場麵使司馬光犯顏直書《論上元令婦人相撲狀》:“臣愚竊以宣德門者,國家之象魏,所以垂憲度,布號令也。今上有天子之尊,下有萬民之眾,後妃侍旁,命婦縱觀,而使婦人裸戲於前,殆非所以隆禮法,示四方也。”

盡管司馬光提出了“今後婦人不得於街市以此聚眾為戲”,但提歸提,並不妨礙女子相撲在城市體育運動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臨安,以“女廝撲”聞名的就有張椿等十名之多。

“廝”含有互相之意,女子角抵不稱“相撲”,而為“廝撲”,乃是取女性身單力薄之特點,含貶意。與“女廝撲”類似的還有“女颭”,它是正式相撲的前奏。臨安女颭為數不少,有囂三娘、黑四姐、韓春春、繡勒帛、錦勒帛、賽貌多、女急快等。她們在男子相撲之前,使用類似“水流星”的利於急速展轉的“颭”,打開場子,招呼觀眾,製造氣氛,待市民圍攏過來時,正式相撲開始,女颭便退下……

這種現象在宋代城市是很普遍的,它表明相撲強身健體的本色在減弱,搞笑逗樂、極力迎合市民欣賞需要的成份在相撲運動中逐漸增強。如“戾家相撲”——

“戾家”,是臨安的常諺俗語,當時有“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閑事,不許戾家”的話,可見“戾家”一語,寓有不學、不內行的意思。張端義也曾用“兩製皆不是當行,京諺雲‘戾家’是也”來嘲笑那些做事不行的文人才士。

稱“戾家相撲”,不過是由於相撲手眾多,不得不標新立異,自立貶語獨為一家,用來吸引觀眾。既然以“戾家”自我標榜,在表演相撲時,自然就有引人發笑的戲耍性動作。這使相撲越來越耐看,常見的“喬相撲”就是這種類型的項目。

當時的著名相撲者有撞倒山、鐵板踏、宋金剛、曹鐵凜、周急快、楊長腳、金重旺、18e擰9憒笸貳10詘死傘8搶醋 10淶鄙健14話翁酰鵲齲趾苣芴逑殖魷嗥說募薄1510蕁18氐燃際跆氐悖上腖潛玖於說牟環!

還有喚張關索、嚴關索、小關索、賽關索的,顯然是在刻意模仿三國武將關羽之子關索之神韻。據傳:關索年少美容儀,故有“花關索”之稱。他武藝高強,又有“英雄男子”之譽,真是美勇兼具。

到了宋代,龔聖從“病關索楊雄”生發,作出了“關索之雄,超之亦賢”的崇高評價,關索更是被市民奉之若神明。故餘嘉錫先生認為:“蓋凡綽號皆取之街談巷語,此必宋時民間盛傳關索之武勇,為武夫健兒所忻慕,故紛紛取以為號。”

北宋朝廷在金兵入侵的時候,怕城中善於相撲的“小關索”李寶鬧事,將他和其他16人急捕入獄,然後梟首示眾。一個相撲手在宋政府眼中就可以構成這樣可怕的威脅,這就比較容易理解,宋代城市中的相撲手為什麽紛紛以“關索”命名自譽了。

遺憾的是,宋代的曆史著作家並未記下“小關索”李寶的具體情況,這使我們無法了解到更為細致的相撲場景。在這方麵,要求助於小說《水滸傳》。

《水滸傳》相當真實地反映了宋代市民生活。在《水滸傳》中,相撲手和好相撲者很多,如蔣門神就是靠相撲本事奪了“快活林”,武鬆則又靠相撲的“玉環步,鴛鴦腳”,奪回了“快活林”。“閑漢”出身的高俅也會相撲,自誇“天下無對”。還有隻一跤便摔翻了李逵的焦挺,則是“祖傳三代相撲為生”的職業相撲手,他們家是“父子相傳,不教徒弟”……

作者有話要說:不小心進來的,請在正式更新後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