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的一大早,謝喻舟被帳篷外的號子聲所吵醒。
他掀開帳篷的簾子,柔和的日光照耀在青河上,河水閃著奕奕光彩,波光粼粼的水麵如此美麗,但美麗的表麵下卻暗藏著凶險。
謝喻舟尋聲望去,便看到遠處有幾個流民已經開始挖排水溝。
帶頭的是個上了年紀的老丈,老丈帶頭喊著號子:“嘿喲嘿呦,一鋤頭……嘿呦嘿呦,使勁啊……嘿呦嘿呦,兩鋤頭……”
那老丈意外的有些眼熟。
謝喻舟招來官兵問道:“這是怎麽回事?”還沒到開工的點,這群流民怎麽就幹起活來了?
官兵生怕謝喻舟責怪,馬上解釋道:“回謝大人,我們什麽都沒做!是那群流民自己一大早爬起來挖排水溝的。”
謝喻舟不免詫異。
官兵又道:“帶頭的是個老丈,老丈說自己年紀大幹活不比年輕人,所以早上起來能多挖一會兒。”
謝喻舟失笑,心中也鬆了一口氣,隻要不是暴雨的消息泄露出去就好。
他就怕流民得知暴雨的消息後,一股腦往梁州外的地界跑,到時候不僅會造成人手不足,也會給周邊的州府產生負擔。
謝喻舟對官兵道:“你去喊他們休息吧,等吃了早飯再開工,天天如此,身體會吃不消。”
本來就是重體力活,如此以往肯定積勞成疾。他不想暴雨還沒來,就有人過勞而死。
然而官兵的勸解並沒有起到作用,謝喻舟隻好親自移步到流民麵前。
領頭的老丈鬢角花白,不過身體看著還很硬朗。
老丈很麵善。
謝喻舟越看越眼熟,他試探地喊道:“敢問可是路上遇到過的那位胡老丈?”
胡老四沒想到謝喻舟還記得他,激動叫道:“謝大人居然還認得我?”
胡老四原本是被安排了搬運淤泥的工作,但目前挖出淤泥的量很少,他就自告奮勇跑來挖排水溝。反正以前在家幹得是種地的活,挖地他在行啊。
“當然記得。”就是這位老丈說要給他立長生碑,他記憶深刻。
謝喻舟緩和了表情,誇讚道:“老丈的聲音洪亮,方才的號子喊得不錯。”
胡老四扔開手中的鋤頭,一臉欣喜,他被欽差大人誇了!他感覺麵上有光,能向別人吹噓個好幾天。
但胡老四還沒嘚瑟兩秒,就‘哎呦哎呦’地叫起來:“糟了,誒呦。”
謝喻舟不由問:“怎麽了?”
胡老四扶著腰,尷尬地說:“剛才一下起猛了,扭到腰了。”
謝喻舟哭笑不得,他扶起胡老四:“都讓你們等時間到了再上工,現在這個情況不就得不償失了嗎?孟子曰: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足夠的休息也十分必要,老丈要以此為戒。”
胡老四聽不懂什麽孟子和事半功倍,但他能明白謝喻舟是為他們好。
他訕訕道:“謝大人教訓的是。”
流民們低著頭,像是犯錯的小孩一樣。引得一旁看熱鬧的流民偷笑。
胡老四期期艾艾道:“謝大人,我這腰休息半天就能好,您千萬不要把我趕回去!”
胡老四生怕謝喻舟覺得他年紀大不中用,把他趕回城。如果回城,不就賺不到這三斤糧食了嗎,別看他年紀大,但胃口可不小。
謝喻舟無奈地搖搖頭:“想待在這裏也可以,不過老丈的腰卻是不適合再幹挖排水溝的活了。”
聽謝喻舟這麽一說,胡老四馬上急了,馬上就想反駁。
謝喻舟阻止道:“別急。我剛剛聽你號子喊得不錯,聲音也洪亮有力,從今天開始老丈你就帶大家喊號子並監督大家的進度。”
他帶來的一百名官兵目前還能管理八百流民,但人數再多怕是力有不逮,趁這個時候謝喻舟想選出流民中一些有號召力的人,對大家進行督促管理。
胡老四聞言大喜:“謝大人英明,十裏八鄉的鄉親哪個不知道我胡老四嗓門大!謝大人您吩咐的事,我保證完成得妥妥的,這群臭小子我都認識,哪個敢偷懶我就揍他!等等我就想十個八個號子換著喊。”
“……”謝喻舟:這倒也不必。
算了,隨便他吧,有幹勁總是好的。
謝喻舟走後,流民把胡老四團團圍住。
“叔,你這下可發達了,欽差大人讓你監督我們,那你不就成我們的頭頭了嗎?”
“叔,你以後要好好關照我們啊。”
“也不知什麽時候我能在欽差大人麵前露下臉,等我上了年紀後,也能和兒孫吹噓年輕時和欽差攀談過。”
胡老四麵露得色:“啥關照啊?我告訴你們,你們好好幹活,我這個人啊認理不認親,要是誰出工不出力想白吃糧食,休怪我翻臉無情!”
打著小心思的流民聽了胡老四的話,心中美夢破裂。
“叔,你說的是啥話啊,我們怎麽會是這種人呢,我們肯定好好幹活。”
胡老四輕哼了一聲,年輕人就是欠教訓,想偷懶?沒門。
流民們見沒有好處,很快散開。
身後又傳來胡老四’哎喲哎呦’的叫聲:“小兔崽子,別走啊,扶我去醫官帳篷看看腰啊!”
流民笑道:“胡叔,你還要看什麽腰啊,不是休息半天就能自愈嗎,趕緊躺著啊。”
胡老四氣得大罵:“一群臭小子!”
正當這群流民們忙著清理河道時,梁州府的每個城、縣、鎮、鄉都張貼了同一條布告。
識字的年輕人讀完布告後,告訴百姓:“朝廷派來的謝欽差發布了以工代賑的策令,凡是大齊子民皆可去青城報名參加治洪事項,報酬是每日三斤糧食。”
這道策令一下,整個梁州府的流民和百姓都沸騰了。
家裏有餘糧的百姓對三斤糧食毫不在意,換在平時,三斤糧食就等於三十文的報酬,做一天苦力至少也能得到五十文,對百姓來講並不是很劃算。
但對流民來講卻是活命的希望。
當然,流民中也有持懷疑態度的人,然而他們沒有多餘的選擇。
當天便有流民開始往青城的方向轉移。
布告出現的第二天,青城湧進了一千二百多個流民,城門口瞬間被擠得水泄不通。
關靠衙門的人手,已經無法維持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