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是親,罵是愛。”很多家長都崇尚這句老話,以為打罵孩子,正是愛孩子的體現。這也從另一側麵體現出,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心是何等迫切。
教育專家認為:打罵教育會對青少年身心造成嚴重摧殘。打罵教育也是一種畸形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僅不會使孩子走向成功,而且還有可能釀成家庭悲劇。
很多事例表明,粗暴的教育方法,不但達不到父母教育的初衷,還會使孩子形成各種心理問題,而這往往會成為孩子日後產生不良行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源。
打罵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更不是愛的體現。要遏止打罵孩子的現象,必須充分認識到打罵孩子的危害:
第一,會造成嚴重的親子隔閡。孩子遭打罵的時候,沒有心裏舒坦的。皮肉之苦,使他們產生怨恨、逆反、畏懼等心理。打的結果,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親情日益淡漠,隔閡越來越深,個別孩子甚至會產生報複心理。
第二,會造成悲觀厭世情緒。每個孩子都有自尊,希望得到別人包括父母的尊重,而別人的尊重、信任,會使孩子產生自信,這是他們前進的重要動力。經常挨打的孩子,自尊心受到損害,容易自卑,走上自暴自棄、破罐破摔之路。父母本是孩子最親近的人,經常遭父母的打罵,孩子會感到人世間沒有溫暖,活著沒有意思,於是悲觀厭世。現實中,由於遭受父母打罵,出走者有之,自殺者有之,造成的家庭痛苦是難以言狀的。
第三,促使孩子陷入孤獨的深淵。經常挨打的孩子,會感到孤立無援。尤其是父母當眾打孩子,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往往會懷疑自己的能力,會自感“低人一等”,顯得比較壓抑、沉默,認為老師和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頭來。於是這種孩子往往不願意與父母和老師交流,不願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顯得孤僻。
第四,導致孩子說謊。有的父母一旦發現孩子做錯事就打。為了逃避挨打,往往迫使孩子違心地說謊,瞞得過就瞞,騙得過就騙,因為騙過一次,就可減少一次皮肉之苦。但是孩子說的謊,往往站不住腳,易被父母發現。為了懲罰孩子說謊,父母態度更加強硬。為了避免再被父母暴打,孩子下一次做錯事更要說謊,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第五,造成孩子人格畸形。從心理學角度講,父母粗暴高壓的方式,會導致本來性格倔強的孩子產生抵抗意識、對立情緒,進而變得性情暴躁,行為粗野,甚至形成攻擊型人格,對別人施暴,難以與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而性格怯懦的孩子,會產生嚴重的畏懼心理,表現出軟弱的順從意識,進而形成猥瑣、膽小怕事的性格等,這樣的後果,將影響孩子的整個人生。
三百多年前,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曾提出過:要尊重孩子,要精心愛護和培養孩子的榮譽感和自尊心,反對打罵孩子。他甚至斷言:打罵式的管教,其所養成的隻會是“奴隸式”的孩子。
那麽,父母應如何在不打不罵的前提下愛孩子呢?
第一,多了解孩子。在忙於生計的同時,父母一定要抽出時間來多了解孩子,與孩子的保姆、孩子的老師多多溝通,盡量對孩子在家庭和學校中的表現有全麵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誤解。
第二,耐心傾聽孩子。氣急攻心的父母在麵對不聽管教的孩子時,通常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罵。這是很不理智的表現,此時,父母應先冷靜下來,嚐試著多一分耐心,問問孩子這麽做的原因是什麽。當父母的心思已經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並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時,也許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其實是情有可原的,並且在此過程中也已經釋放掉了很多負麵的情緒。
第三,放下家長身段。在生活中,父母應放下身段,從內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氣跟孩子說話,將孩子當做成人一樣給予尊重。不要總是對孩子說“不”,而是要給孩子選擇權,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如果孩子的年齡足夠大,表達能力沒有問題,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提出解決方案或替代辦法。
第四,修正對孩子的期望。有時,父母求好心切,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標準來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齡還小,有好動、固執、健忘等表現都很正常。父母如果真的要對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慮孩子的成長狀況。
打罵不是對孩子的真愛,那是一種畸形的愛,父母對此一定要提高警惕。同時還要意識到,愛孩子的父母應該是懂得拒絕打罵和暴力的父母,應該是能夠給孩子的成長創造快樂空間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