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說語言的短句特色,指演說者在演說中,把本來可以用長句表達的意思變成短句,使演說語言顯得短小精悍、明快有力。

1985年9月底,《上海青年報》記者對上海鐵路新客站工地總指揮進行了關於“212工程”什麽時候能完成的采訪。

總指揮嚴肅地發表即興演說:"不超國家預計開支,不誤工期!這是我們向黨、向人民立的軍令狀。縮短生命,無所畏懼!延長建設工期,辦不到!黨,不允許;人民,不允許;我們的年齡,更不允許;……困難再大,我們靠黨的領導,人民的支持;問題再多,我們靠設計人員的聰明才智去攻克難關;時間再緊,我們靠創業者爭分奪秒的拚搏精神……”

這位總指揮的演說,斬釘截鐵,擲地有聲,充分表現了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在這裏,可以看出,總指揮的演說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句子短。

與短句相比,長句無論在氣勢方麵,還是在力量方麵都要遜色得多。所以,短句特色是提高演說效果的一種重要方法。

據不完全統計,善於宣傳的我國老一輩革命家,如毛澤東、陳毅、著名文學家魯迅、聞一多,以及當代的宣傳教育工作者李燕傑、曲嘯、彭清一、劉吉等的演說,其句子的長短一般均在8個字左右。

國外的一些演說大師,如列寧、林肯、丘吉爾等,他們講的是歐化語言,雖然句子稍長些,但也都在10個詞以內。

所以,從中外演說大師的實踐來看,短句特色是一種成功的演講技巧。

從比較的角度考察,書麵語言句子長,優點是精確、全麵,缺點是呆板和累贅、冗長。而演說句子短,簡潔明快,生動有力,充滿生氣;在演講時總有一定的“不言而喻”的情境和語境,表達時可以借助非言語傳播手段(如語調、語速、衣著、手勢、表情等),所以盡管句子簡短,仍能細致入微地傳情達意,而且朗朗上口,有助於記憶,因此能收到很好的演說效果。

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都報”等,都是長句短說的典型例子。

這些短句,不僅簡潔明快,而且能給人以深刻印象,便於記憶,經久不忘。正如恩格斯所說:"言簡意賅的句子,一經了解,就能牢牢記住,變成口號,而這是冗長的論述絕對做不到的。”

由此可見,要提高演說效果,就要注意長話短說,使句子簡潔明了,短小精悍。革命導師列寧在《紀念葛伊甸伯爵》的演說中,曾用三句長、短句交叉的語言,深刻地揭示了這樣三種典型人物:

“意識到自己的奴隸地位而為之作鬥爭的,是革命家;不意識到自己的奴隸地位而過著默默無言、渾渾噩噩的奴隸生活的奴隸,是十足的奴隸;津津樂道地讚賞美妙的奴隸生活,並對和善的好心的主人感激不盡的奴隸,是奴才,是無恥之徒。”

在運用短句特色時,事先一定要有充分準備,能用短句表達的,決不用長句子,或者把長句子化為若幹短句。在演說時,若有的句子不宜變為短句,就要有吸引人、感動人、說服人成功演說的過程。並不是每一個演說者在一開始演說時個個聽眾都非常想聽,那麽,要把所有聽眾的注意力都吸引過來,確實需要一定的功力。

當年,我國著名的鋼鐵基地攀鋼,急需大批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人才。但是,每年國家分配到攀鋼的大學生很少。實行“雙向選擇”後,許多人不願到邊遠的攀鋼去。攀鋼就主動派人到大專院校,通過宣傳招攬人才。地質工程師楊實接受了這一任務,他到北京某大學,使出在海外當《華商報》記者時的本事,用誠摯和熾熱的語言作了一次卓有成效的演說,向年輕的大學生們講出自己心中的攀鋼。

“我從海外回到大陸,懷著一顆赤誠的報國之心,考入大學地質係。唱著《地質隊員之歌》走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為國家尋找無盡的寶藏。1964年,我告別了地質研究所,從成都出發,5天5夜後來到一個叫諸葛營的小山村,就是三國時期諸葛亮‘五月渡瀘,深入不毛’時安營紮寨的地方。那裏是公路的盡頭,前麵橫亙著重重大山。勘探儀器和行李全用馬馱著,幾十個人步行兩天才能到達攀枝花。那裏是高山的峽穀,村裏隻有一戶人家。沒有住處,晚上就睡在老鄉的豬圈上麵,沒有蔬菜,就吃辣椒鹽巴拌幹糧。苦嗎?苦!累嗎?累!想回北京嗎?想!但是有什麽比用自己勞動換來的果實更令人沉醉的呢?經過艱苦的地質勘探,終於發現了攀枝花這個神秘的聚寶盆。攀枝花共有100億噸鐵礦石,240億噸遠景儲備量,占已探明的全國鐵礦石的1/5。這裏更有豐富的釩、鈦,釩蓄量2億噸,占全國的87%,鈦蓄量8億噸,占全國的92%。還有3萬兩黃金、1137噸銀、284萬噸銅、79000噸錫……一位外國專家感歎地說:‘上帝太不公平了,把這麽多寶藏都埋在了中國的攀枝花!’現在,一座現代化的鋼城已巍然屹立,那是中國一代知識分子和工人智慧的結晶啊!什麽是青春、生命、事業和榮耀?那就是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恥,也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麵對著祖國飛奔的列車,他會自豪地說我們生產的鋼軌鋪設在千裏鐵路線上;麵對著漫天燦爛的霞光,他會無愧地說那裏有我鮮紅的血液……”

雷鳴般的掌聲響徹了禮堂,同學們幾乎把楊實抬了起來。晚飯後,楊實下榻的招待所被大學生們擠得水泄不通。當晚,便有70名大學生向學校提出申請,要求分配到攀鋼。

攀枝花的魅力就這樣在楊實真誠、直白又充滿動人情感的口才中噴湧而出。楊實的話,真實、親切、坦誠,他實實在在地講攀鋼的事業,講攀鋼的過去、現在和將來,講自己的親身感受,這在大學生心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和共鳴。聽了他的講話,同學們感受到了攀枝花那巨大的吸引力。

1858年,林肯在競選美國參議院議員的時候,在伊利諾伊州南部進行演說。那時,那些蓄養黑奴的惡霸們本來對廢奴主義者就非常仇恨,對林肯到此做反對奴隸製的演說當然是恨之入骨了,並發誓隻要他來就置他於死地。為了讓演說順利進行,在正式演說開始之前,林肯先向那裏的人們預先做了一些工作。他說:

“南伊利諾伊州的同鄉們,肯塔基的同鄉們,聽說在場的人群中有些人要和我作對,我實在不明白為什麽要這樣做,因為我也是一個和你們一樣爽直的平民,那我為什麽不能和你們一樣有著發表意見的權利呢?好朋友,我並不是來幹涉你們的人,我也是你們中間的一人,我生於肯塔基州,長於伊利諾伊州,正和你們一樣是從艱苦的環境中掙紮出來的,我認識南伊利諾伊州的人和肯塔基州的人,也想認識密蘇裏的人,因為我是他們中的一個……"

根據聽眾的情況,林肯簡明扼要地把自己與聽眾相關的情況、經曆加以介紹,使聽眾形成“認同感”,最終達到“吸引人、感動人、說服人”的效果。

這無疑是一篇成功的演說,一番話竟把可能麵對的一番敵對怒視變為了大聲喝彩,據說還有一些本打算與他作對的聽眾後來竟成了他的好朋友。

林肯以自己的經曆告訴我們:演說必須以誠實自然的態度,通俗簡明的語言,“大丈夫能伸能屈”的風度,吸引聽眾,感動聽眾,說服聽眾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行動。

隻有達這個目的,才是一個優秀的演說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