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成人接觸,除了觀察成人的表情、動作以外,主要是通過語言來溝通。嬰兒五個月就能從父母的聲調中辨別出溫和或嚴厲,對溫和親切的話語報以微笑,對嚴厲的聲調表現緊張不安,有時甚至會哭起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逐漸有了理解和表達能力。所以,父母和孩子講話應運用一些教育手段,不僅要符合教育原則,而且要講究說話的藝術。
1.傷孩子自尊的話
有些脾氣暴躁的父母對孩子恨鐵不成鋼,經常用“你這個笨蛋”、"一點兒出息也沒有”、“你就不是學習的那塊料”等話來貶損孩子。
家人以為用這樣的話便可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可事實非但如此,這些有傷自尊的話可能還會給孩子的心裏籠罩上一層陰影。
"你怎麽不像你姐姐?她門門功課都拿滿分!"一位家長這樣訓斥他那個考得很糟的孩子。他可能意識不到自己正把不安傳給孩子。孩子的心裏肯定會想:是啊,我樣樣都不如姐姐,父母不喜歡我了。隨之而來他的反應往往是:第一,覺得遭到了斥責,一無是處,甚至沒有希望。第二,擺脫人見人愛的姐姐。第三,為沒人喜歡自己而憤憤不平。
這時,家長正確的說法應是:“我知道你擔心你的成績不如姐姐好,我們就不喜歡你了。孩子,你要記住,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短處,要發揮自己的長處,克服自己的不足。爸媽不會因為你學習不如姐姐就不喜歡你的,你和姐姐都是爸媽的好孩子。”你這樣一說,孩子的心境便明朗了,他既學到了一些人生哲理,又有了上進的信心。
2.嚇唬孩子的話
我們經常說些嚇唬孩子的話,例如“如果你不立刻跟我走,我就把你一個人扔在這裏”。你真會這麽做嗎?孩子當然希望你不會當真。因為小孩子最怕單獨待在一個陌生的地方。但可能他聽多了類似的威脅,會對此充耳不聞,繼續胡鬧。在這種爭執中一旦你失去控製,孩子就贏了。
恐嚇會引起膽怯,隨著年齡的增長,知道恐嚇的話是假的,他也就不怕了。這將影響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3.命令孩子的話
有的家長對孩子管教極嚴,這也不準,那也不許。對孩子說話總是:"放學後不許跟同學玩兒,不準去同學家,也不要帶同學回來!"或“除了學習,什麽都別給我幹!”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走向兩個極端:一是在這些扼殺命令下變得遲鈍、麻木、沒有創造力、唯唯諾諾、沒有進取心;一是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他表麵上對你唯命是從,暗地裏陽奉陰違,等父母發覺了,為時已晚。因此,記住雖然你們是父母,這並不等於你對孩子就可以頤指氣使,尤其是孩子大了,具有獨立的思想以後就更不能這樣了。
4.讓孩子妒忌的話
很多人喜歡對孩子說:“媽媽不喜歡你了,喜歡隔壁小弟弟。”這樣隻能百害而無一利。用比較的語氣刺激孩子是很不對的,如"你看人家多聰明,一學就會,你怎麽這麽笨"。聽到這話後大多數孩子都會產生嫉妒心理,這會間接地破壞孩子們之間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