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說話,不僅僅是說話動聽,言詞美好,還要依照不同場合、不同人群、不同風俗、不同背景進行自然表達,隻有這樣你才能八麵玲瓏,處處“吃香”。
1.看性別說話
性別不同,對言辭的接受也有差別。俄羅斯有一句諺語說:“男人靠眼睛來愛,女人靠耳朵來愛。”這就指出性別對於接受是有影響的。無論是言辭涉及的內容,還是言辭表達的程度、聲調都如此。
在現實生活的社交場合、會議間隙、公益活動中,人們在禮節性的互致問候之後,往往喜歡三個一群、五個一夥地聚在一起交談。而這三個、五個的,又總是按性別組合——男士與男士侃,女士與女士談。我們注意到這樣一個情況,男士的話題大而廣,女士的話題小而狹。一般說來,男士愛談的是時事、政治、法律、體育、文化、社會問題、經濟動向等;而女士愛談的則是孩子、丈夫、日常經濟、消費心得、風流豔聞等。說話者必須依據性別選擇說話內容,努力使自己的言辭吻合接受者性別的需求。
在說話者言辭接受的程度上,一般說來,男士較能承受率直、幹脆、粗放、量重的話語,而女士則喜歡委婉、輕柔、細膩、量輕的話語。說話者必須依據接受對象的性別選擇自己的表達方式與程度。
在通常情況下,說話者如果是男士,而接受者又並非自己的妻子、戀人或關係很密切的姐妹,那麽言辭就應當嚴格把握分寸,在內容上、方式上都要充分注意女性的接受特點。對一些可以向男士說的話,就不一定能向女士說;對一些可以向男士使用的表達方式,就不一定用之於女士。
2.看教養層次說話
教養是指接受對象的一般文化和品德水準,包括文化程度、知識積累、生活閱曆、涵養氣度等。教養層次不同,對說話者言辭的接受程度也不同。有些話說出來,甲聽得懂,理解得了,乙就可能聽不懂,理解不了,像作家丁玲的小說《太陽照在桑幹河上》中的人物——工作組組長文采的演講,就是沒有區分接受對象的教養層次和實際需求,而致使“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所以,說話者在進行言辭表達時,要認清自己的接受對象教養層次如何,盲目表達不僅達不到說話的目的,甚至會弄巧成拙,貽笑大方。在現實交往中,從我國現階段國情看,對接受對象教養的認識,更多地還是文化程度不高、知識欠豐富者。說話者麵對這樣的接受對象,或一時間不能確定其教養程度時,所表達的言辭應力求通俗化、大眾化,那種故作深沉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3.看性格說話
人各有其情,各有其性。言辭表達的內容與方式必須因人而異,符合接受對象的脾氣、性格,才有可能產生“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效果。
性格外向的人易於“喜形於色”,性格內向的人多半“沉默寡言”。同性格外向的人談話,你可以侃侃而談,同性格內向的人談話,則應注意循循善誘。
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注意針對學生的不同性格來回答他們的問題。有一次,孔子的學生仲由問:“聽到了,就去幹嗎?”孔子回答說:“不能。”另一個學生冉求也問:“聽到了,就去幹嗎?”孔子說:“幹吧!”公西華聽了有些疑惑,就問孔子:“兩個人問題相同,而你的回答卻相反。我有點兒糊塗,想來請教。”孔子答:“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平時做事好退縮,所以給他壯膽;仲由好勝,膽大勇為,所以我要勸阻他。)可見,孔子誨人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因人而異,特別注意學生的性格特征的。日常生活、公關活動等各方麵的交談也要注意這一點。
4.看對方心境說話
人際交流中經常會有“言者無意,聽者有心”的情況,說話不注意洞察對方的心理狀態,往往會產生意外的問題。《紅樓夢》第八十三回寫到大觀園中一個婆子教訓自己的外孫女: “你這不成人的小蹄子!你是個什麽東西,來這園子裏頭混攪!”這話恰好被黛玉聽到,她誤認為婆子罵她,於是大叫一聲道:"這裏住不得了!"直氣得“兩眼反翻上去”。婆子的話本來是不讓外孫女到大觀園中來,但黛玉不這麽想。她那種寄人籬下的特定處境和心態使她產生了誤會。所以同樣一句話,不同的人聽來感受完全不同。
5.看文化背景說話
隨著社交範圍不斷擴大,我們的交際對象也將會有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不同階層的人,要適應交際的廣泛性,就要考慮不同文化背景下說話的特點,使我們說出來的話與特定的文化背景協調一致。
拿交際場合的稱呼語來說,受文化背景的製約就十分明顯。各民族在長期的社會發展中,形成了各自的稱呼習慣,能使交際對象產生良好的心理效應。如英美人習慣稱已婚婦女為“夫人”,未婚女子為“小姐”,在比較嚴肅的場合,一般統稱為"女士"。如果錯稱已婚者為“小姐”,在比較嚴肅的場合一般會被諒解,因為西方女性認為這是一個“令人愉快的錯誤”。但是,在日本婦女一般不稱“女士”、“小姐”,而稱“先生”,如“中島京子先生”。
1954年,周恩來總理出席日內瓦國際會議,為了向外國人宣傳中國人愛好和平,決定為外國記者舉行電影招待會,放映越劇藝術片《梁山伯與祝英台》。為此,工作人員專門準備了一份厚達16頁的說明書。周總理看了後批評說:"不看對象,對牛彈琴。”後來,周總理建議說:"你隻要在請柬上寫一句話:請你欣賞一部彩色歌劇電影,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這一句話果然奏效,贏得了外國朋友的讚賞。
所以,一個人要想使自己說出的話引起對方的重視或取得對方的認可,必須得把握好說話的分寸,注意說話的對象,即見什麽人說什麽話。
說話不僅僅要能說,而且要會說,會說,能讓你獲得好人緣;會說,能讓你贏得財富;會說,才能使你獲得成功。所以,會說才會贏,會說才會有好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