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使用語言進行交際時,應注意有些情形下語言的禁忌。常言道:"當著經人,不說矮話。”朋友中間有一個“禿頂”,就不能對著人家說什麽“禿頭”或“光頭”的;如果家裏來了個客人,體型又矮又胖,就不能說“矮子”、"胖子",否則會挫傷人家的自尊心。言談中,**詞穢語、不健康的口頭禪更應禁忌。見到青年女子,一般不應問對方年齡、婚否。徑直詢問別人的履曆、工資收入、家庭財產等私生活方麵的問題,易使人反感。切莫對心情惆悵的人說得意話、得意事。若對方曾犯過錯誤或有某種缺陷,言談時要避免刺激性的話語。對別人不願回答的問題不要追問,不要刨根問底,如果一旦觸及,應立即表示歉意,巧妙地轉移話題。
探望病人,是每個人都要碰到的事,這完全是出於對病人的關懷,這時更要注意病人的忌諱,否則會好心人辦壞事。有個女青年去探望久病的姨媽,她關切地詢問:“您飯量可好?”不想這一句問候話,卻使病人的臉上立即堆滿愁容,她憂心忡忡地說:“唉,不要談它了!”接著就沒詞了,結果造成了很尷尬的局麵。原來,病人病情嚴重,最苦惱的就是吃不下飯。探視病人時,當看到病人麵容憔悴時,切不可吃驚地問“你的臉色怎麽這麽難看?”之類的話,否則除加重病人的思想負擔外,沒有其他任何用處。
平時同人交談,一般不要涉及疾病、死亡等事情。在喜慶場合,更要避免不吉祥的詞語。
為使交談順暢、融洽,還要注意對方的禁忌,否則就會給社交增添周折。
某大公司一位男士熱心為另一同事結婚謀劃贈送禮品,他笑嘻嘻地向本單位一位40多歲的女同誌請求,要她“合夥”,沒想到這位女同誌竟傷心地哭了起來。這位男士一時不知所措,愣住了。原來,她至今未結婚,而且她在戀愛上受過很大的刺激,別人的喜慶容易勾起她辛酸的往事。而那個經辦人未注意避諱,觸動了她傷感的神經,使得大家都很尷尬。
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我們與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人交往已經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然而不同地域也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和禁忌,這是我們在交往中特別需要注意的。
地域指的是接受對象所處的地理位置,包括國別、省別、族別等。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彼此在認識、觀念、習慣、風俗上都有區別,對說話者言辭的接受,就會有所不同。說話者在進行言辭表達時,應當認清接受對象的地域性,才會產生良好的交際效果。
《尹文子·大道上》講了這麽一件事:鄭國人把未經加工處理的玉叫做“璞”,東周人把醃製成幹的老鼠肉叫做“璞”。鄭國的一個商人在東周做買賣,一個東周人問他:“你要不要買璞?”鄭國商人說:“我正想買。”於是東周人從懷裏掏出一隻老鼠遞上。鄭國商人趕快辭謝不要。東周人在言辭表達時,沒有認清其接受對象是鄭國人,所以買賣沒有成功。
地域不同而對言辭接受也有不同的要求,在世界上的表現大體有:
歐洲人不喜歡聽涉及自己的政治傾向、宗教信仰、年齡狀況(特別是女性)、家庭私事、行動去向等問題的話,忌諱“13”和“星期五”;
朝鮮、韓國、日本人忌諱別人說“4”;阿拉伯人喜歡聽“星期五”;泰國人喜歡聽“9”;
菲律賓人不願談論政治、宗教及腐化問題;讚比亞人愛聽尊稱,最好加上職務和頭銜;
新加坡人不愛聽“7”,反感別人對自己說“恭喜發財”,忌諱談論關於豬的話題;
紮伊爾人喜歡聽隨和、爽快、恭維的話;
俄羅斯人喜歡聽尊稱、敬語、謙辭,傾心於“女士優先”的話題;
突尼斯人喜歡別人在各種場合同自己打招呼,而且問候得越長、越久、越具體越好。
在中國各地的表現大體有:
香港人愛聽吉祥話,涉及福、祿、壽的都很喜歡,樂於別人隨時隨地對他說“恭喜發財”。喜歡“3”、“6”、“8”等數字。忌諱別人打聽自己的家庭住址、工資收入、年齡狀況。忌諱語也較多,如“炒飯”、"炒菜",有解雇、開除之嫌,聽著不吉利;“豬舌”有蝕本之嫌,改叫“豬利”;“絲瓜”有輸光之嫌,改叫“勝瓜”。
澳門人喜歡聽別人說話幹脆,直截了當,不愛聽轉彎抹角、吞吞吐吐的話語。錫伯族人崇拜保佑家室、人丁的神靈“喜利媽媽”和保佑牲畜的神靈“海爾堪”;忌諱直呼長輩的名字,忌諱在家說不吉利的話。
蒙古族人喜愛白色,愛談與白色有關的話題,高興別人以白來祝福;最厭惡黑色,忌諱別人談論黑的話題。
彝族人忌諱背後議論別人的短處,特別是別人的生理缺陷。
赫哲族人崇拜火神,不準別人說不利於火的話,若需用水澆滅火時,要說:“請火神爺把腳挪一挪。”
維吾爾族人談話以長為先,親友見麵互道問好語。
因地域不同而產生的表達差別,甚至在同一個民族、同一個省區的不同位置,也有差別。比如都是漢族,居於大陸者與居於台灣者對同一個概念的表達與接受就不一樣:接班人——傳人,計劃生育——家庭計劃,大學新生——新鮮人,好萊塢——荷裏活,撒切爾——柴契爾,新西蘭——紐西蘭,立體聲——身曆聲,表演——作秀,漁民——討海人……
又如同是貴州人,對西紅柿,貴陽人叫毛辣角,遵義人叫番茄,興義人叫酸角,獨山人叫毛秀才。說話者如果不區分這些地域上的差別,說話目的就難以實現。有些嚴重的差異,如不分清,甚至還會對說話者產生嚴重的後果。
“禁忌”反映在待人接物上,也可以說它是“禮儀”的補充。在社交中,注意語言的禁忌,是尊重別人和有修養的表現,同時也會提高社交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