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才是口語表達的才能,即善於用口語準確、貼切、生動地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種能力。隨著社會交往:逐漸頻繁,人們越來越重視“舌頭”的功能了。有的人講話閃爍著真知灼見,給人以深邃、精辟、睿智、風趣之感,他們必然會成為社交場合上的佼佼者。

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君主崇尚口才,天下學者俊士紛紛學習雄辯的技巧,蔚然成風。以在秦國推行連橫策略而著稱的遊說家張儀,就頗懂得舌頭的珍貴。他初到楚國當說客時,一天,碰巧相國家丟失玉璧,主人咬定他是竊賊,將其嚴刑拷打後逐出家門。回家後,妻子歎著氣說:"你若不讀書遊說的話,怎麽會遭到這樣的奇恥大辱呢?”誰知張儀並無慍怒之色,卻答非所問地道:“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嗎?”他懂得:舌頭在,就有飛黃騰達之望。後來,他真的扶搖直上,當上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國。

我國古代有“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誤國”之語,可見口才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六朝著名文學評論家劉勰描述“戰國爭雄,辯論雲湧,縱橫參謀,長短角勢”,可謂盛況空前。《史記·陳涉世家》中記述,陳勝揭竿而起時,就是用演說發動群眾的。他的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令人熱血沸騰,在他這番話的“煽動”下,爆發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由此可見,"三寸不爛之舌,兩行伶俐之齒”對鼓動人心,對治國安邦的重要。

說到“舌頭”的功能,很容易使人想起古希臘寓言家伊索的一則故事。伊索年輕時在貴族家當仆人,有一次,主人設宴,來者多是哲學家。主人令伊索備辦最好的酒招待客人,伊索專門收集各種動物的舌頭,辦了個舌頭宴。開餐時,主人大吃一驚,問道:“這是怎麽回事?”伊索答道:"您吩咐我為這些尊貴的客人辦最好的菜,舌頭是引導各種學問的關鍵,對於這些哲學家來說,舌頭宴不是最好的菜嗎?”客人聞之,個個發出讚賞的笑聲。主人又吩咐伊索說:"那我明天要再辦一次酒席,菜要最壞的。”次日,開席上菜時,依然是舌頭。主人見狀大怒,伊索卻不慌不忙地回答:"難道一切壞事不是從口中出來的嗎?舌頭既是最好的,也是最壞的東西啊!”

演說、雄辯之風早在古希臘、古羅馬時就相當盛行。在古羅馬,演說簡直是一種享受,那時,演說家比文學家占有更光輝的地位,論辯術成為一切高尚生活不可缺少的因素和裝飾品。那時的人可以不聽音樂,卻願意把時間花在聽演講、聽辯論上。許多哲學家同時又是演說家,他們對演說、雄辯與社交的關係都有不少精辟、深刻的見解。公元前4世紀,在雅典湧現了安提芬、伊索克拉底、德摩西尼等著名“十大演講家”。

人生的成功與失敗,往往決定於口才,決定於在社會生活中所說的話,有時甚至決定於某一次的談話。這可不是誇張,是從實際生活經驗總結而來的。本傑明·富蘭克林在自傳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在約束我自己言行的時候,在使我日趨成熟,日趨合乎情理的時候,我曾經有一張言行約束檢查表。當初那張表上隻列著十二項美德,後來,有一位朋友告訴我,我有些驕傲,並且這種驕傲經常在談話中表現出來,使人覺得我盛氣淩人。於是,我立刻注意到這位友人給我的忠告,我相信這樣足以影響我的發展前途。隨後我在表上特別列上“虛心”一項專門注意,我所說的話,竭力避免一切直接觸犯別人情感,甚至我禁止使用一切確定詞句,如“當然”、"一定"等,而用“也許”、“我想”來代替。說話和事業的關係,是成功與失敗的關係。你如出言不慎,如跟別人爭辯,那麽,你將不可能獲得別人的同情、別人的合作、別人的幫助、別人的支持、別人的讚賞。富蘭克林正是時時約束自己的言行,時時注意自己的言談對他人可能造成的影響,並努力改正說話時的弊病,才取得巨大的成功。一個人的事業成敗,常會在日常的談話中取得印證。你想獲得事業上的成功,必須具備應付自如的口才能力。

列寧認為:"一個鼓動家就是善於對群眾講話,善於用自己的熱情去鼓動群眾,善於抓住突出的、說明問題事實的人民演說家。”口才在革命鬥爭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老一輩革命家中,就有許多口才出眾的鼓動家。他們的話,有的如戰鼓催征,雄兵開拔;有的似江水直下,**;有的如綿綿春雨,灌人心田;有的似狂飆突起,威震敵膽。

口才對社會交際也有重要的意義。在現代信息社會中,人們越來越重視社會交往,而社交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現在說話藝術的巧拙上。

有人說,是人才未必有口才,而有口才者必定是人才,此言極是。現在說話、演講的能力已成為現代人必須具有的重要能力,更是創造型、開拓型人才的必備素質。口才的作用已滲透進當代生活的各個領域,大到解決國際爭端,小到鄰裏糾紛,無一不需要口才。

演說、談話都是以語言點燃人的心靈火花的高超藝術。努力練就一副好口才吧,你將會在社會交往中如虎添翼,發揮出更大的能量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