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表達能力的高低是天生的嗎?答案是否定的。戴爾·卡耐基說:"世上沒有天生的演講家。"一個人的觀念造就了人的行動,如果觀念改變了,人生也能改變。任何一種能力,都是經過後天培養、鍛煉而成的,好口才也可以通過練習得來。

古希臘卓越的演講家德摩斯梯尼,年輕時有發音不清、說話氣短、愛聳肩的毛病。可是,當時在雅典想要當一名演說家,必須以聲音洪亮、發音清晰、姿勢優美、富有辯才見稱,尤其需要廣博的知識。他最初演說時很不成功,以致被觀眾轟下台。然而,失敗、嘲笑與打擊並沒有使他氣餒。他一方麵刻苦讀書,虛心請教朗讀方法,學習用最簡潔的語言表達豐富的思想;另一方麵,他又向著名的演講者請教。為了練嗓音,他把小石子含在嘴裏朗誦,迎著呼嘯的大風說話。為了克服氣短的毛病,他故意一麵攀登陡峭的山坡,一麵不停地吟詩。為了克服聳肩的毛病,每次練習演講時,他都在自己上方掛兩柄劍,劍尖正對自己的雙肩,迫使自己隨時注意改掉不必要的動作。為了自己能安心地在家練習演講,不外出遊走,他剃了陰陽頭。他還在家裏安裝一麵大鏡子,經常對著鏡子練習演講,以克服演講上的毛病;後來,他終於成為一名聞名於世的大演講家。

美國第十六任總統林肯,是聞名於世的大演講家。他的“葛底斯堡演說”已鑄成金文,至今存放在英國牛津大學,被作為英文演說的典範。他的多次法庭辯護演講,幾度轟動全國。同許多演講家一樣,他的演講才能也是靠苦練獲得的。他年輕時,經常“徒步30英裏,到一個法院裏去聽律師們的辯護詞,看他們如何辯論,如何做手勢。他一邊傾聽那些政治演說家的聲若洪鍾、慷慨激昂的演說,一邊模仿他們。他聽了那些雲遊四方的傳教士揮舞手臂、聲震長空的布道,回來後也學他們的樣子。”為了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他曾對著樹樁和成行的玉米演講過多次。

我國著名的現代學者、詩人聞一多先生,也是著名的演講家。他的演講之所以成功,也是與他年輕時刻苦練習分不開的。

1919年,他在清華大學學習,從不間斷演講練習,一旦有所放鬆,就立刻警覺起來。他常在日記裏警告自己:“近來學講演練習又漸疏,不猛起直追,恐便落人後。”“演說降到中等,此大恥奇辱也。”他堅持練習演講,在1920年1月9日的日記裏寫道:“夜出外習演講十二遍。”1月10日他又寫道:“演說果有進步,當益求精致。”北京的1月天寒地凍,可他毫無畏懼。14日,“夜至涼亭練演說三遍”,回宿舍又“溫習演說五遍”,第二天又接著練習演說。

1983年元旦,英國女王為多年給首相撒切爾夫人擔任顧問的戈登·裏斯授以爵位。其主要功績是:有效地提高了撒切爾夫人的演說能力和應答記者提問的能力;為撒切爾夫人撰寫了深得人心的演講稿……一句話,為英國塑造了一位嶄新的“風韻綽約、雍容而不過度華貴、談吐優雅和待人親切自然”的女首相形象。由此可見,就是英國首相也有專門的演講顧問,輔導首相練習口才。

口才的訓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長期的努力和堅持。看看古今中外那些演說家、辯論家,一個個口若懸河、能言善辯。他們之所以有這樣好的口才,無一不是刻苦訓練的結果。

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因為在他的任上實現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所以被人們稱為和平的使者,在中國具有很好的聲譽。他少年時代曾患有口吃,可是他不怕困難,勤學苦練,不僅克服了口吃,還能言善辯。他練習口才的方法主要是經常朗誦或慢讀文章。為了能夠準確發音,他對著鏡子糾正嘴和舌根的部位,嚴肅認真,一絲不苟。

蕭楚女是一位有名的演講家,靠平時的艱苦訓練,練就了非凡的口才。在重慶國立第二女子師範教書時,他除了認真備課外,每天天剛亮就跑到學校後麵的山上,找一處僻靜的地方,把一麵鏡子掛在樹枝上,對著鏡子開始練演講,從鏡子中觀察自己的表情和動作。經過這樣的刻苦訓練,他掌握了高超的演講藝術,他的教學水平也很快提高了。1926年,他年方三十,就在毛澤東主辦的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進行宣傳工作,他的演講至今仍受到世人的推崇。

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不僅具有超群的數學才華,還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辯才”。他從小注意訓練自己的口才,靠背誦文章來鍛煉口才。他能夠背誦唐詩四五百首,他的口才就是這樣鍛煉出來的。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你是一個不甘平庸之輩、欲圖大事的人,不妨從現在開始練習說話的本事,為將來的事業打造基礎。隻要你多聽多說,勤學苦練,用不了多久,你就可以在任何場合,麵對任何人,做到從容不迫、瀟灑自如地侃侃而談了。怎麽用好這個工具,就是一個技術性或者說技巧性的問題了。

1.要善於克服心理障礙

表達的成敗與否,關鍵是自身的心理因素,克服怯場的心理障礙。

怯場指的是:在人前,尤其是人多的場合,因緊張害怕而不敢說話,或者說話時顯得拘謹、不自然。

怯場是一種心理障礙。要麽感到自己被說話場合的氣氛、形勢所壓迫;要麽顧慮自己說得不好或說錯;要麽擔心自己不是他人的對手,因而畏首畏尾、誠惶誠恐。

其實,這種心理障礙是完全不必要的。有的人在家人麵前可以滔滔不絕,可與外人交談,他就難以啟齒;有的人平時在兩三個人的場合可以口若懸河,可人一多,尤其是一上台,就心慌意亂,語無倫次。這說明他不是不能說,而是有心理障礙。隻要消除這種障礙,怯場也就會消失。

消除怯場的心理障礙可參考以下方法:

(1)平時加強訓練。平時可通過諸如朗誦、自言自語、多同親近熟悉的人交談、多聽別人交談等方式來改善、提高自己。

(2)每次發言前做必要的準備。這在單向交流時容易做到,如果雙向交流,同誰談,涉及什麽內容,也可做大體的言辭預測。隻要在大的方向上有所準備,到時也不致不敢說或說不下去。

(3)臨場抱定豁出去的心態。任何人都不是天生就能在公眾場合自如地說話,

都有一個艱難的“第一次”。美國的羅斯福總統說過:“每一個新手,常常都有一種心慌病。心慌並不是膽小,而是一種過度的精神刺激。”古羅馬著名演講家希斯洛

第一次演講就臉色發白、四肢顫抖;美國的雄辯家查理士初次登台時兩個膝蓋抖個不停;印度前總理英·甘地首次演講不敢看聽眾,麵孔朝天。

(4)“忘記”聽眾。就是自己在發言前,心中有聽眾,但在發言時,眼中不能有聽眾,隻顧按自己的意圖去表達。一位教師第一次登台講課效果就不錯,有人向他請教經驗,他說:“備課時我心中一直想著學生,可一上講台,我眼中所見,隻有桌椅而已。這樣,我就放鬆自如了。”

2.有話要敢說

有話敢說,建立在有話要說和有話能說的基礎之上。敢說來自於兩方麵的信心,一是相信自己所說的話是客觀的、正確的;二是相信自己所說的話會產生預期的影響。

如果自己本身就認為自己所說的話不妥或不對,怎有勇氣出口?如果覺得自己說了也是白說,根本沒有用,那還不如不說,即使說,也是底氣不足,難以服人。

首先,要對自己所說的話有信心。自己確實有話要說,事情本身確實有讓人說話的地方。有話能說,自己能正確而得體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看法。另外,所處的環境必須適宜說自己要說的話,這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3.正確選擇說話的時機與場合

說話,首先要考慮這話能不能說。這個考慮的過程是在瞬間完成的,對方正在等你的下文,你卻需要幾分鍾來考慮,還不如不說為妙。話能不能說,要依時依景依人依情而定。

(1)說話的時機。說話的時間非常重要。說晚了,相當於沒說;說早了,可能引不起人的重視,作用不大。在恰當的時間,說出恰當的話,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如果你上門推銷產品時,對方不需要,那即使產品質量再好,你的口才再好,成功的幾率也不大;而如果對方需要你的產品,你稍微一推銷,就很容易成交。

在我們的日常工作生活中,也要把握好時間、時機,說自己要說的話。剛入學的大學生,你要告訴他們求職麵試時應注意哪些問題,很少有人聽得進去,四年的時間還很長。到大四時,有關求職的任何意見或建議對他們都是字字珠璣,變化的隻是時間因素。

(2)說話的環境。每個人都處在大環境、小環境之中,誰也不能脫離環境而存在。環境對一個人的情緒影響很大,在說話之前,要善於觀察環境、分析環境、利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