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瓜農每次賣瓜時,都會強調自己的西瓜可以隨便吃、隨便拿,顧客完全可以將西瓜免費拿回家吃,如果覺得西瓜如同宣傳的那樣甜,那麽就可以在1~2天之後把錢送過來。如果覺得西瓜不夠甜,那麽就可以免費享用這個西瓜,不過需要打一個電話給瓜農進行解釋。在瓜農製定這樣的規定後,許多人都嘲笑瓜農傻,這樣很有可能會將所有的西瓜免費送給顧客吃掉,畢竟要是顧客都不願意承認自己購買的西瓜是甜的,那麽瓜農就會失去所有的收入,即便隻有一半人撒謊,瓜農也會麵臨虧損。

但事實上,瓜農的生意好得出奇,一車西瓜每次用不了半天就會賣完,而顧客在拿走西瓜後也都會及時把錢送過來。相反,其他賣西瓜的同行常常半天連一個西瓜也賣不出去。那麽為什麽這個瓜農的生意會那麽好?

在討論和解釋這個問題的答案時,可以先了解一下另外一個案例。有家公司每一次於新產品上市時,都會舉辦一次促銷活動,為了更好地推銷新產品,店長會主動給每一個老顧客打電話,將這個消息告知對方,然後誠心邀請對方到時來店裏光顧一下。店長會先特意詢問對方:“您那一天有空嗎?”如果對方回答有空,那麽店長就會進一步發出邀請:“我希望您到時能來店裏看看,不知道您有沒有興趣?我們會為老客戶專門留下參加活動的位置。”許多老客戶礙於情麵都會答應前來看看,也許當時隻是漫不經心的一句敷衍,可是到了活動的那一天,差不多有一半的老客戶都應約前來了。

在這兩個案例中,其實都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那就是來自顧客的承諾。承諾或許是整個交易中最重要的元素,也是人們最看重的社交和經濟活動元素,它同樣屬於稀缺資源,當人們付出了這樣的資源,自然會想辦法讓其創造更大的價值。如果仔細進行分析,就會發現無論是瓜農還是店長,都善於讓顧客做出承諾。比如瓜農並不著急宣傳自己的西瓜好不好,也沒有將重點放在這上麵,而是巧妙地先將西瓜免費送給顧客吃,讓顧客去做出是否應該給錢、是否值得給錢的決定,這看起來非常公平和人性化,但是從顧客拿走西瓜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經為自己的購買行為和支付行為做出了一種承諾,即“我希望得到這個西瓜”,因此無論西瓜最後是不是真的甜,是否真的讓自己滿意,他大概都會掏錢購買。店長的策略也是如此,他並不確定老客戶一定會來參加新品上市的活動,而且知道對方有很大的可能不會來。不過他發出邀請且進行詢問,就是為了讓對方做出一個口頭承諾,隻要對方答應來參加活動,那麽無論這個承諾是臨時敷衍的,還是真心實意的,最終都會帶來積極的結果——老客戶都不想違背承諾。

這種關於運用承諾資源的做法就是承諾一致原理,它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心理策略,也是一種比較高明的經濟學思維。承諾一致原理簡單來說,就是當一個人對自己的行為做出口頭承諾、書麵承諾時,就會在接下來的行動中踐行這個承諾,或者確保自己的行動方式、行動目標與之前的行動相一致,隻有這樣,他們才會感覺到踏實。這一原則的本質在於,人們常常為了保持一個更好的個人形象,而努力維持前後一致的行為,畢竟誰也不希望去承擔違背承諾的後果,都不希望濫用承諾這樣的稀缺資源。

而對於銷售一方來說,承諾是一種高效的銷售資源,它可以幫助銷售人員更好地說動顧客,引導顧客做出消費行為。需要注意的是,通過實踐承諾來完成的購買行為,有時候是出自顧客的本意,有時候則帶有一點被迫的意味,而無論是哪一種,都可以保證顧客掏錢買產品。

在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可供人們選擇的產品越來越多,如果單純地將所有的選擇權都交到顧客手上,那麽任何一家商店和廠家都不能保證顧客一定會選擇他們的產品,因為商品信息的衝擊太大太頻繁,任何一個商家都有可能被淹沒在信息流中,任何一個產品都有可能會被忽略和無視。重要的是,並不是所有的消費者和顧客都具有強大的辨別能力,能夠對產品進行分辨,能夠在不接受任何引導的前提下做出正確的購買選擇。必要的引導會給商家帶來更大的成功率,而想辦法引導顧客做出或輕或重的承諾,無疑都會產生積極的結果。

多數時候,商家並不需要顧客明確做出“我會購買該產品”的承諾,讓顧客試穿衣服,讓顧客體驗服務,讓顧客做出“我會來店裏看看”的承諾,同樣會帶來好的連鎖反應。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承諾本身就是一個心理漸進的過程,它會快速激發人們大腦內的程序,而一旦這個程序被激活,人們接下來的行動就會按照流程走,盡管這些流程可能並非自己的本意,甚至自己也會對此產生抗拒,可是承諾被激活之後,整個流程就已經啟動了,人們不願意背負違約的痛苦,不願意陷入不道德的心理糾紛,就會不斷引導和強迫自己做出“正確的選擇”。在這個時候,一個小小的承諾也會帶來行動上的改變,因為小承諾會撬動大承諾,而大承諾會引發踐行承諾的行為。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既然顧客投入了承諾這種資源,就不會讓它白白浪費掉,必定會希望它有所收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承諾本身比購買產品帶來的體驗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