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論語·述而》

孔子隻是釣魚,不用大綱大網去捕魚,用弋射鳥,但是不射已經歸巢的鳥。有一位科學家講述了他在一次考察的過程中遇到的事情。當時一個處於最基層的植樹造林隊的隊長提出了一種“退耕還沙”的構想。這個觀點聽起來似乎是很荒誕,但是經過實踐證明是切實可行的。

在一片沙地經過改造之後種上了莊稼,可是後來因為找不到水源,土地自然就沙化了,而這個時候他們想引黃河的水來澆灌,但是這樣成本就會抬高,根本無法實現,而造林也是不可能,因為種樹根本就無法成活,如果改種草,也很不容易成功。

可是,如果我們什麽都不做,根本不管它,讓它自然而然地還原為沙地,結果在那片沙地上反而會零星地長出一些植被,從而鞏固了沙土。

無獨有偶,曾經也有這樣一個公司,為了改造不毛之地,將一大片沙化農田進行改造,他們把沙化的整片土地翻了個遍,可是結果什麽也沒有種出來,最後隻好放棄不管了。到後來,這片被翻整過的土地真的成為了一片不毛之地,而沒有被翻整過的土地,反而零星地長出一些植被,而且地表還結皮。

這個問題曾經也困擾了一個小和尚。有一天,小和尚發現寺廟前草地上的草都枯黃了,沒有半分綠意。

小和尚對師父說:“咱們快去撒點草籽兒吧,您看現在這黃禿禿草地多難看呀。”

師父淡淡一笑,說:“好啊!等天涼了,隨時吧。”

等到中秋過後,師父買了一包草籽兒讓小和尚去種。在陣陣秋風中,草籽兒被吹得滿地飄零。小和尚這個時候驚慌了,生怕風把草籽吹走。

師父不動聲色地說:“沒關係,吹走的草籽多半也是空的,即使撒下去也發不了芽。隨性吧。”

撒完種子之後,又引來了一群麻雀。小和尚急得直跺腳:“師父,草籽兒要讓麻雀給吃光了。”

可是師父依然和顏悅色地說:“沒關係,吃不完。隨遇吧。”

在當天夜裏,忽然下了一場暴雨。清晨,小和尚到寺廟前一看,就慌慌張張地跑進禪房:“師父,不好了,草籽兒全讓暴雨給衝走了。”

師父仍舊是一副不介意的樣子:“衝到哪裏就會在哪裏發芽,隨緣吧。”

幾天之後,枯黃的草地上居然長出了一片青翠可人的綠苗,而且更讓小和尚驚喜的是,原先沒有播種的很多地方,居然也泛出了綠意。

小和尚興奮地跳起來:“太好了,真是太好了!”

師父也隻是臉上露出淡淡的一絲笑意,點點頭說:“隨喜,隨喜!”

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者何以樂山?智者何以樂水?山水是天地自然的象征,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和萬物棲息的場所;是仁者對生命的一種寄托,也是智者對自然的一種依戀,而這也是孔子這位仁智的哲人對天人相合境界的精妙詮釋。

天地人之間實際上就是一種矛盾的統一體。如何處理天人之間的矛盾,儒家所讚賞和提倡的是女媧煉石以“補天”之法,大禹治水用“疏導”之道;敬天不唯天,重人不輕天;切忌與天地拚殺去“違天”、“鬥天”以致最後“毀天”;以人不違天之舉,實現天不違人之合。

隨時、隨性、隨遇、隨緣、隨喜,一切順其自然,不要強求所有事情都能夠整齊劃一。到頭來一味地苛求自己、苛求他人、苛求生活,與生活較勁,必然會得到適得其反的結果。我們每個人應該在堅強中隨遇而安,在平凡中感受快樂,在和諧中求得發展。

凡事逆勢而動,違背自然規律,必然會遭受懲罰,而且對任何事情不存妄想,但求實力,不能走極端,需要量力而行。

我們每個人都想辦不平凡的事,成為不平凡的人,也都希望自己能夠擁有名譽、地位、財富等,但是如果操之過急,好高騖遠,結果隻會適得其反。凡事隻有努力去做,一切順其自然,保持良好的心態,才會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