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論語·憲問》
孔子說:“不怨恨上天,不責怪別人,下學人事而上達天命。知道我的,大概就隻有天吧!”在一座深山裏麵,曾經有一個非常簡陋的寺廟,有一位不問世事的老和尚在這裏長年隱居著,可以說這位老和尚每天都是把打坐修行作為自己生活的全部。
有一天夜裏,有一個小偷在這座深山裏麵迷了路,於是他就在迷失方向的情況下來到了這位和尚的寺廟前。小偷在寺廟門口休息了很長的時間,心想:如果這次沒有什麽收獲,那麽我走了多少的冤枉路啊。也就在這個時候,寺廟內的老和尚聽到了門口的動靜,說道:“施主,您深夜來到寒寺還是趕快進屋吧,深山裏麵晚上風大,小心著涼了。”
這個時候小偷聽了老和尚的話之後,感覺這個老和尚心太善良了,很容易欺負,於是就踹門而入了。可是當小偷看見寺廟裏麵窮的什麽都沒有的時候,小偷內心絕望了,就好像打了敗仗的士兵一樣,於是一臉的沮喪,而且口中還不停地罵著老和尚:“要是早知道你這麽窮,我就不會花費這麽大力氣深夜找到這裏了,你這裏真的是一貧如洗啊!”
沒有想到的是,老和尚聽完小偷的辱罵之後並沒有生氣,而是對小偷說道:“我現在很滿足啊,我不覺得自己缺少什麽,施主你也應該改過自新,不要再去做偷盜之類的事情了。”但是小偷聽完之後卻沒有絲毫悔改之意,而且口中還在不停地辱罵老和尚。
當小偷垂頭喪氣準備離開老和尚寺廟的時候,老和尚卻叫住了小偷,而且還語重心長地說道:“外麵很黑,很冷,我這裏還有一個半新的鋪蓋給你,你拿著吧,可以在路上取暖。”於是就這樣,小偷帶著老和尚給的半新的鋪蓋,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當中。
而當老和尚看著小偷遠去的背影時,心想:在這麽黑暗的夜裏,我也許應該再送給他一盞明亮的燈,這樣他才更容易找到回家的路。
當小偷離開老和尚的寺廟以後,他的心一直感到非常不安,因為老和尚明明知道自己是小偷,他還能對自己和顏悅色,甚至對自己關愛有加,所以小偷越想越感到非常的慚愧。
於是小偷最後想了想,他決定返回去把半新的鋪蓋放在老和尚寺廟的門口,之後就悄然離開了。
第二天一大早,老和尚聽見樹林中小鳥清脆的鳴叫聲,當他打開寺廟門的時候,發現自己送給小偷的鋪蓋卻放在門口,老和尚非常高興地拿起鋪蓋欣慰地說道:“原來我已經給了他一盞明亮的燈了。”
當我們遇到挫折與失敗的時候,不要將自己的失落和苦悶歸結於上天,更不要將自己的過錯和失誤歸咎於他人,因為這是一種避世的膽怯,是一種利己的私心。就好像射箭一樣,當射不中靶子的時候,一定要從自身尋找原因,要深刻檢討自己技藝的不精。
其實在儒家看來,“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代表的不僅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更是一種個人修養的道德境界。
常言道,“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一個人隻有放棄無休止的抱怨,才能始終保持樂觀健康的良好心態,從而積極向上,有所作為。
人世間善惡的界線往往是很微妙的,而唯有自我反省才是打破這條界限的最好辦法。我們在反省的過程中,能夠感知自己的所作所為,能夠以道德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能夠以佛法淨化自己翻騰的心靈,而也隻有反省自己,才能夠更好地去寬容別人。因為每個在社會中生存的人,都會犯大大小小的錯誤,而如果每個人都斤斤計較,那麽可以說是庸人自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