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論語·裏仁》
孔子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獨無助的,一定會有誌同道合的人和他親近,就好比是有了好鄰居一樣。”三國時期的蜀國,在諸葛亮死後,由蔣琬主持朝政。蔣琬竭力維護和遵循諸葛亮的舊製,使蜀國變得安全而強盛。
當時蔣琬屬下有一個官吏叫楊戲,此人性情孤僻,沉默寡言。有一天,蔣琬來了,眾僚屬都紛紛站起肅立,隻有楊戲和平時一樣,伏在案上看材料。蔣琬看見他工作如此認真,便上前和他說話,但是沒有想到楊戲對蔣琬的話不置可否,幾乎愛答不理。
時間長了,有些同僚就對楊戲這種目無長上的作風非常看不慣,可是蔣琬卻不以為然,他對這些對楊戲看不慣的人說道:“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楊戲他雖然沒有回答我的問題,但是總比說違心的話要好。楊戲不回答我的問題,也有可能有他自己的為難之處,如果表示讚同我的話,他心裏卻不同意;如果公開表示不讚同,但是他又考慮到了我的尊嚴,所以才隻好選擇沉默不語。這其實是楊戲爽快的地方,我們不能責怪他。”
當時還有一個督農官叫楊敏,他喜歡背後議論人。有一天,楊敏與同僚們議論起蔣琬來,其他人都一味地說蔣琬好,有的甚至把蔣琬與諸葛亮相提並論,楊敏聽後非常不服氣,他說:“新相有德有才,但是哪能與前相比?我看新相做的某些事情是有些糊塗的,實在不及已故的諸葛丞相啊。”
結果有人把楊敏的這番話告訴給了蔣琬,並且建議懲治楊敏的罪。可是蔣琬卻說:“他說得沒錯啊,我確實不如諸葛丞相。”
後來,楊敏因為其他的事情被捕入獄。人們又開始紛紛議論:“楊敏前段時間得罪了丞相,現在又犯下了罪,看來這一次肯定是活不成了。”然而蔣琬在處理楊敏一案的時候,毫無偏頗,秉公而斷,最後讓楊敏受到了公正的懲罰,免於死罪。
其實,蔣琬是非常看重道義的,器量寬宏,所以才受到了蜀國人民的稱讚,他所推行的政策也一直得到人們的擁護,不僅成就了國家,最後也成就了自我。
人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麽?我們認為,道德、健康和知識這三方麵既是人的核心競爭力,也是人的“可持續發展”的必備條件,而道德又是位居於人的核心競爭力之首。
道德,是一個人的行為準則,它決定了人生的方向,如果方向一錯,那麽全盤皆誤。而一個人隻要把自己的人生方向掌握準了,那麽就等於他自己走的人生道路是正確的,而路走對了,想不成功都難。
我們之所以一直以來都在提倡要做有德之人,其實也有功利方麵的考慮,所謂“德者,得也”,“德”就是有所收獲或者是行有所得。
而古人說“外得於人,內得於己”,這又引申出了因為有所得而感激別人或者是被別人感激。古人所說的“有德之人”,其實就是指能依據自己的本性,讓自己有所收獲,進而使別人也有所收獲的人,我們就是要做這樣的人。
德性是具有磁性的,久而久之,一個有德之人,在他的周圍就會聚足人氣,而且是芳名遠播,形成一種不僅無形,又無價的個人品牌,這就是成功的最大助力。
有德之人在奉行德義的時候總是出於良心和義務的需要,是他們的思想和人格修煉達到一定境界的一種自然舉動,而不是一些人所謂的工於心計,刻意為之。
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如果從經濟和商業的角度來看,講道德其實也是一種長遠的投資和發展,能讓你得到更大、更多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