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衛靈公》

子貢問道:“有一句話可以用來終身奉行的嗎?”孔子說:“大概隻有‘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一切,也就不要強加給別人。”戰國時候,梁國與楚國交界,兩國在邊境上都設置了界亭,亭卒們也都在各自的地界裏麵種上了西瓜。梁亭的亭卒非常勤勞,鋤草澆水,瓜秧長得非常好,可是楚亭的亭卒卻由於懶惰,對瓜田很少過問,瓜秧又瘦又弱,與對麵瓜田的長勢簡直是沒有辦法相比。

可是楚人又死要麵子,在一個無月之夜,楚人偷跑過去把梁亭的瓜秧全部都給扯斷了。結果梁亭的人在第二天發現之後,非常氣憤,報告給了縣令宋就,說我們也過去把他們的瓜秧扯斷好了。

縣令宋就聽完以後,對梁亭的人說:“楚亭的人這樣做當然是非常卑鄙的行為,可是我們明明不希望他們扯斷我們的瓜秧,那麽我們為什麽還要再反過去扯斷人家的瓜秧?別人不對,我們如果就跟著學,那這樣做就太狹隘了。你們聽我的話,從今天開始,每天晚上去給他們的瓜秧澆水,讓他們的瓜秧也長得好好的,你們一定要記住,你們這樣做,千萬不可以讓他們知道。”

梁亭的人聽完了縣令宋就的話,覺得還是有道理的,於是就照辦了。結果,楚亭的人發現自己的瓜秧長勢一天比一天好,仔細觀察之後發現每天早上瓜田都已經被人澆過了,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裏悄悄為他們澆的。

楚國的邊縣縣令聽到亭卒們的報告之後,感覺相當慚愧,但是又頓生敬佩之心,於是把這件事情報告給了楚王。楚王聽說之後,也感恩於梁國人修睦邊鄰的誠心,特備重禮送給梁王,既表示自責,也表示酬謝,結果這一對敵國從此成為了友鄰。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孔子把這一作為終身奉行的座右銘推薦給了自己的高才生子貢。現在,人們遇事常說:“將心比心。”有的時候也說:“人心都是肉長的。”這實際上就是在推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

可是問題在於,世道人心,每每是反其道而行之。一般人恰好是把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推脫給別人去做;而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就巴不得能夠賣給別人。可是反過來,自己想做的事情、自己喜愛的東西,就不那麽願意與別人分享了。而“己所欲,慳施於人”之所以會出現,其根本原因在於很多時候都很少為他人著想,而是隻為自己著想,說到底還是一個“私”字在作怪。

實際告訴我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一個基本的態度,更是一個普遍的價值觀。我們誰也不喜歡被別人利用,特別是自己的朋友,所以,我們也不要去利用朋友;我們都非常討厭別人說謊,那麽我們自己也不要說謊;我們不喜歡別人批評我們,那麽我們也不要隨便批評人家;我們不喜歡朋友看輕我們,那麽我們也不要看不起朋友……

可是,在這樣一個普遍價值觀形成之後,還是有許許多多的細節成為了人與人之間產生摩擦的真正原因。“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仁恕之道推及他人,與人方便,自己才方便,也可以讓每個人有一個寬廣的胸懷,能夠容忍別人的過失。同時,也讓我們每個人可以不因為別人的合理指責而遷怒於別人,從而達到人際關係的和諧。

所以說,堅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才能夠與人和睦相處,才不至於在不合適的時間、不合適的場合,出現一些不必要的誤會。用心地對待每個人,用心去了解每位朋友的想法和愛好,這樣就能夠避免犯錯,贏得真誠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