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論語·公冶長》
孔子說:“完了,我還沒有看見過能夠看到自己的錯誤而又能從內心責備自己的人。”曾經有一個婦人,她非常容易發脾氣,在生活當中經常為了一些小事大發脾氣。自己和鄰居、朋友的關係都搞得很僵。她也知道自己的脾氣不好,可是想改一時又改不了,於是終日悶悶不樂。可是,她越是這樣,越是容易生氣!她的一位朋友知道後,就建議她去城郊的寺廟裏請教一位老和尚,這個老和尚是個得道高僧,他也許可以幫你解決這個問題!
於是婦人就去找到了那位老和尚。老和尚聽完了她的苦悶後,就把她帶到了一個柴房的門口,說:“施主,請進!”婦人很奇怪,但她還是硬著頭皮走進了柴房!沒有想到這個時候,老和尚居然把門給鎖了,轉身就走。婦人一看,怒氣就不打一處來了:“你這個和尚,幹嘛把我關在裏麵啊?快放我出去……”和尚笑道:“我現在放你出去的話,等會兒你就會更厲害地罵我了!你還是在裏麵待著吧!”
就這樣過了一個時辰,婦人總算是安靜下來了,於是老和尚問她還在生氣嗎?婦人回答說:“我生我自己的氣,我就不該聽我朋友的話來找你,真是自己找罪受。”老和尚聽完後說道:“連自己都不能原諒的人,怎麽能夠原諒別人呢?”說完拂袖而去。
又一個時辰過去了,老和尚又來問婦人還生氣嗎?婦人說:“不氣了,氣也沒有辦法。”“你的氣還沒有消逝,還壓在心裏,爆發以後反而會更劇烈。”老和尚說完又離開了。
結果又過了一個時辰,婦人這個時候已經覺得沒有必要為這件事情生氣了,她對老和尚說:“我想明白了,氣不就是自己找罪受嗎?”老和尚聽完後,笑著說:“你終於想通了,如果你能夠時刻地反省自己,你還會那麽生氣嗎?”
這位婦人終於明白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在與老和尚的接觸中,她認真地想了自己的所作所為,徹底地分析了自己,所以最後不再生氣了。
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蘇格拉底說:“沒有經過審視和內省的生活不值得過。”可見,一個人能夠做到“自省”是難能可貴的,假如一個人能夠做到隨時反省自己,那麽也許他的生活會變得更加有意義。
一個人隻有不停地進行自我反省,才能走的更遠,才能夠在人生的旅途中不至於迷失方向,才能夠不斷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俗話說:“人貴有自知之明。”經常反省自己的人,可以做到錯則改之,對則勉之。我們經常解剖自己,就會發現自身的缺點和過失,能夠立刻改正。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就好像是一塊天然玉石,需要不斷地用刀去雕琢,把身上的汙垢去掉。雖然這一過程顯得有些沉痛,但是雕琢後的玉石才能夠光彩照人、身價倍增。
一個人要想獲取前進的不竭動力,就必須不斷反思自己。無論任何人,都要在做完事情之後,好好反省自己,時刻自我反省,隻有這樣你才能夠把事情做到最好。假如你不能及時反省自己的錯誤,到頭來隻會錯上加錯,走上一條失敗的不歸路。
可見,當你遇到困難或者是麵對無由而來的怒氣時,與其抱怨別人,不如多去進行一下自我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