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
孔子說:“知道它的人比不上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又比不上以它為樂的人。”有這樣一個人,他在大學剛剛畢業的時候,對於做什麽工作事先並沒有打算。他的家裏並不寬裕,可能是受此影響,他的工作方向就是向“錢”看。他在大學畢業後的五六年時間裏,幾乎是每年換一個工作。
這個人先是在辦公室做行政管理,一年之後看到保健品市場很紅火,於是就應聘到了一家生物製藥公司去當推銷員。
沒過多久,保健品行業不行了。這個時候剛好有一位同學拉他去一家營銷策劃公司,收入還不錯,於是他馬上就去報到上班了。這回他做的時間還算長一些,大約有一年,收入自然也比以前多了一些,但是他的存折裏的錢卻並不是太多。
後來他又遇到了自己的另一位老同學,這位老同學讓他非常羨慕,因為老同學已經開了一家小公司,生意還不錯,正好需要幫手。
於是他毫不猶豫地加盟了老同學的公司。還沒幹到半年,公司的生意又轉淡了,他隻好去了一家保險公司。
沒過多久,滿街都是拉保險的業務員。後來,又聽說他到了一家小公司當市場部經理,實際這家公司算上他才不過七八個人。
雖然他做事並不偷懶,還是非常努力的,但是這幾年來總是這樣折騰來折騰去,讓他一事無成。
孔子作為儒門的祖師,給我們講授了不少學習方法。幾千年來,一直在指導著人們的學習、立業和交際。
但是對於古人來說,人生最大的成功莫過於通過讀書博取功名。所以,讀書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那麽怎樣才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呢?
孔子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學習要熱愛。不同的人在同樣的學習環境中學習效果往往是不一樣的,自身的素質固然是一個方麵,但是更重要的還在於學習的人對待學習內容的態度或者感覺。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你對一門科目產生了興趣之後,自然學習起來就比別人好。
而孔子所說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就主要講了學習的三個層次,以知之者突出好之者,再緊接著承托出好之者突出樂之者。這就好像是數學中的邏輯推導,層層推進,讓我們對這一道理理解得更加透徹,令人信服。
而且孔子的這一觀點恰恰揭示並實踐了一個人生真諦,那就是:做自己能夠樂在其中的事情更容易成功。
正由於孔子對自己最喜歡的治學和辦學之事樂在其中,最後才成為了一位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其實,成功絕非僅僅是靠拚命努力就能夠獲得的,它需要與你的興趣愛好結合起來,如果你能夠做到“樂在其中”的境地,那麽你就會比平常人擁有更多的成功的機會。如果你隻是隨便選擇了一兩個行業,一兩份工作,那麽即使你再努力,也未必能夠出頭。
如何才能夠找到自己“樂在其中”的興趣愛好呢?第一要素就是要客觀地評估和尋找自己的興趣所在,不應該把社會、家人或朋友的認可或者自己看重的事情當做自己的愛好;也不要以為有趣的事情就是自己的興趣所在,而應該親身體驗它並用自己的頭腦作出判斷;也不要誤以為有興趣的事情就可以成為自己的職業,但是,你可以盡量尋找天賦和興趣的最佳結合點,而最好的尋找興趣點的方法是盡可能開拓自己的視野,接觸眾多的領域。
有樂在其中的精神才能夠成就事業,世上最幸福的人莫過於那些能夠把自己的興趣愛好當成工作,樂在其中的人了。
這樣的人,工作對於他們來說不是苦役,而是快樂的源泉。在他們的心目中幾乎沒有“工作”這個概念,因為“工作”這個詞意味著要完成一些硬性規定的任務,可對於他們來說,時刻都享受著創造的自由和快感,享受著審美的喜悅和**,根本沒有刻板、約束和勉強之感。
把愛好當工作的人,他的幸福還不僅僅在於此,如果他能夠在工作中取得成績,那麽他可以享受成果;如果他不能夠取得成功,他則可以享受過程。這個過程本身對於他來講已經是甚大的慰勞,而取得的成果則隻是他另外的收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