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論語·憲問》
在私利麵前能夠想到道義,遇到危難能夠挺身而出,雖然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也沒有忘記平生的諾言,這樣就可以說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了。在唐朝時,有一個叫宋之問的詩人,他很有才華,名氣也很大,他有一個外甥叫劉希夷,也是一個年輕有為的詩人。有一天,劉希夷剛剛寫了一首詩,叫做《代白頭吟》,就到舅舅家裏去請教。宋之問看到“古人無複洛陽東,今人還對落花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幾句詩的時候不禁拍手叫絕。於是宋之問趕緊問外甥:“這首詩別人看過沒有?”外甥說:“還沒有來得及讓別人看。”宋之問聽後心中大喜,對外甥說:“詩中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兩句太好了,不如讓給舅舅吧。”可是外甥劉希夷卻說:“這二句詩是我這首詩的詩眼,如果讓給您,這首詩讀起來就沒有什麽意思了。”
到了晚上,宋之問還是對這兩句詩念念不忘,為此他躺在**怎麽也睡不著覺,翻來覆去。他在心裏盤算著,隻要這首詩一麵世,這兩句必定成為千古名句,寫這首詩的外甥也將立刻名揚天下,我一定要想辦法把這首詩占為己有。於是一個罪惡的想法在宋之問頭腦中慢慢醞釀,最後宋之問竟讓他手下的人把劉希夷給害死了。
但是最後宋之問還是沒能瞞天過海,他被朝廷定罪,流放到了欽州。當皇帝知道他的事情後,又把他賜死,好讓他對天底下的讀書人有一個交代。
宋之問本來也是一個有名的詩人,可是他竟然為了自己的那點虛榮心把外甥給害死了,自己最後也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現實生活中的人們,能夠心甘情願地放棄名利的人不多,甚至有很多人把名利看得比生命還要重要。一旦自己的身份或者地位達不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狀態,就會陷入一種極度苦悶的狀態中,這些無窮無盡的名利心讓他們變得瘋狂。有一個清靜與悠然的生活狀態不是更好嗎?這樣的日子不是更有詩意嗎?我們的人生畢竟是很短暫的,我們的生命中承載不了太多的物欲和虛榮。在這個世界中,堅信“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人很多,也有很多人為了名利而變得瘋狂。
其實我們的生活本來就是很平淡的,平平淡淡地做自己的事情,平平淡淡地對待一切,哪一個成功的人士在最初不是平淡地度過自己的生活。他們最後的成功也僅僅是平淡生活所取得的成果而已,他們的成功就是來自這平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