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論語·學而》

孔子說:“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要憂慮自己不理解別人。”在三國時期,曹操和袁紹在官渡打仗。當時曹操的軍隊遠遠不如袁紹的軍隊強大,但是袁紹這個人卻剛愎自用,不聽信忠言,一再坐失戰機。

而曹操則是非常富有謀略的人,更是善於用兵。結果,戰事最後以曹操的勝利而告終。當曹操打敗袁紹之後,曹軍的將士在袁紹的軍營裏麵搜到了一些信件,這些都是曹操手下的某些文臣武將與袁紹暗相勾結、示好獻媚的信。當時就有人建議曹操把這些寫信的人全都抓起來殺掉。

但是曹操並不同意這樣做。他說:“當初袁紹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連我都感到難以自保,我們又怎麽能去責怪這些人呢?如果我站在他們的位置,也許我當時也會這麽去做的。”

於是曹操立即下令把所有的信件全部燒掉,對寫信的人也是一概不予追究。而那些原本惶恐不安的文臣武將一下子把心放到肚子裏,從此之後對曹操更是忠心耿耿、鼎力相助了。

一個人不應該怕別人不了解你,而最怕的就是你自己不了解別人。這就讓我們想到了孔子另外的一句話:“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可能這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通病,常常覺得自己了不起,甚至在自己說錯了一句話,就會臉紅,可是三秒鍾過後,臉立刻就不紅了,因為我們會在心裏馬上找出很多理由來支持自己的錯誤,表麵認為自己是完全正確的。等再過更長的時間,就會覺得自己更是對的。

人,就是這樣,總是習慣怪別人不了解自己,而對於自己是不是了解別人這樣一個問題卻往往不去考慮。

學會換位思考,說到底就是善於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去為他人著想,這樣就會在你的身邊集聚更多的人,人們也更加願意同你結交,你的交際圈自然就會越來越廣,你的事業和人生也會越來越順利。

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又有詩雲:“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人們在看待事物、處理問題的時候總是習慣於用主觀的、單一的思路進行思考,很難跳出自我的圈子。

如果這樣長久下去就會形成“舍我其誰”的態度,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環境是不同的,生活閱曆也不同,工作能力和經驗更是有高低之分,觀察和思考事物的角度、分析問題的思路也是存在差異的。隻有用辯證唯物主義“一分為二”的觀點來處理問題,降低姿態、轉換角度、調整視角、變換位置,求同存異,在比較中進行反思,我們就會發現結果也會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