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論語·學而》

孔子說:“君子吃飯不要求飽,居住不講究舒適,辦事勤奮敏捷,說話謹慎小心,能經常向道德高尚的人學習,並改正自己的缺點,這樣做就可以稱得上是好學之人了。”戰國時期,有一位天下知名的辯士蘇秦,他是東周雒陽人,蘇秦曾經到齊國拜師求學,拜在鬼穀子先生門下學習。

蘇秦外出遊曆多年,最後把自己弄得是窮困潦倒,狼狽地回到家裏。當時蘇秦的兄嫂、弟妹、妻妾看見他一副慘樣,在私下譏笑他說:“周國人的習俗,人們都治理產業,努力從事工商業,以追求贏利為事業。可是如今您卻丟掉了本行而去幹耍嘴皮子的事,窮困潦倒,想想這也是活該。”

但是蘇秦並沒有因此而改變自己的理想,他再次發憤學習,頭懸梁,錐刺骨,終於學有所成,於是就前去遊說周顯王。但是不料周顯王身邊的臣子對於蘇秦的貧寒家境都是有所了解的,因為蘇秦窮,所以對他鄙夷不屑,周顯王也受到身邊大臣們的影響,也就不理會蘇秦的遊說。

蘇秦隻好向西到了秦國,又向東到了趙國,但是這秦趙兩國的國君也都沒有理睬蘇秦的遊說。

之後,蘇秦又去燕國遊說,等了一年時間才見到了燕王,終於說動了燕王,資助他重返趙國,再次遊說趙王。而這個時候,恰好趙王剛剛死去,新即位的君王剛好也接受了蘇秦的建議,並且還賜給他車子一百輛,載上黃金一千鎰,白璧一百雙,綢緞一千匹,用來遊說各諸侯國加盟,從此就拉開了戰國合縱連橫的序幕。

幾年之後,蘇秦已經身佩六國相印,成為了當時最有權勢的人物。當他再次出行的時候車駕百騎,各國諸侯全都派使者前來送行,權勢與威儀顯然已經超過了帝王。

周顯王知道這個消息之後感到非常恐懼,於是趕快找人為他清除道路,並派使臣到郊外迎接慰勞。而蘇秦的兄弟、妻子、嫂子都不敢抬頭看他,全部跪在地上,非常恭敬地服侍他用飯。

蘇秦笑著對嫂子說:“你為什麽以前對我那麽傲慢,現在卻對我這麽恭順呢?”蘇秦的嫂子聽到問話,趕緊伏俯在地上,彎屈著身子,匍匐到他的麵前,臉貼著地麵請罪說:“因為我看到小叔您地位顯貴,錢財很多!”

於是,蘇秦頗有感慨地歎息道:“同樣是我這個人,富貴了,親戚就開始敬畏我,貧賤的時候,就輕視我。更何況一般人呢?”

孔子在這裏提出來關於“學問”的另外幾個方麵:對於人生活品質的追求和行重於言的基本思想。孔子認為有德之士不應該追求奢侈享受的生活,反而要反對享樂主義的人生,特別是在處於困境的情況下,更應該把自己對於物質生活的追求降到最低點,隻要能夠做到吃飽,有一方安居之地就可以了。

“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這八個字,我們說起來很簡單,但是從古至今卻很少能夠有人做到的。

追求奢侈的物質享受,甚至是在貧困的生活條件下就開始想入非非,超前消費,這是一些人的通病。正是因為高品質的物質生活最容易得到別人的認可,也更容易滿足自己的人生虛榮心。所以,許多人觀察別人的時候不是看對方的修養學識,而是以貧賤論英雄。我們很多人都曾經在困頓的情形下遭到過白眼,產生過強烈的失落情緒,因而我們也很容易受到這種群體心理的暗示和影響,將對物質生活的追求看成是人生的最高目標。

在如今的商業時代,孔子的這一思想就更顯示出了其不可低估的實用價值。如果一個人希望自己這一輩子能夠事業有成,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持住自己的內心平靜,千萬不要理會外界紛雜的喧囂與幹擾,學會腳踏實地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隻有這樣,才真正理解了《論語》向我們傳承的千載不朽的智慧。

腳踏實地地做事,首先就是要明了行重於言的重要性。在做事的時候要多用心,在說話的時候要多加小心,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這一點,那麽可以說已經接近了人間大道,也才可以稱得上領悟了真正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