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人在一次宴席上問魯迅:“先生,您為什麽鼻子塌?”

魯迅笑著回答他說:“碰壁碰的。”

在這個裏麵,是對自己生活坎坷經曆的嘲諷。

在一次野外夏令營活動中,一位姑娘想把一隻癩蛤蟆趕出營地,以免她的貓去咬它。她不斷地向它跺腳,癩蛤蟆就接連向後跳。這時,旁邊有人大聲說:“小姐,你就是抓住它,它也永遠不會變成白馬王子的。”小姐跺腳,意味著要趕走癩蛤蟆,但大家都知道童話中蛤蟆變王子的故事,所以也可以荒誕地用來意味她想抓住它,好使它變成英俊的白馬王子。這一曲誤的理解,確實挺有意思。

運用這種方式開玩笑,可以令生活其樂無窮。

一個人低頭看地,可能他是在尋找東西,也可能是頭疼難忍;一個人抬頭望天,可能是鼻子出血,也可能是在數星星。當我們看到事物不同的表現形式時,要調查清楚,了解其實質。如果想當然,按既定經驗判斷,就會導致錯誤;當然,如果故意別解和誤解,就產生了幽默,令生活倍增快樂。

一列新兵正在操練,排長大聲叫著:“向右轉!向左轉!齊步走!……”

一個新兵實在忍不住了,向排長問道:“你這樣打不定主意,將來怎麽能帶兵打仗?”

明顯,這個新兵是在故意別解,才能產生如此有意思的局麵,排長不但沒有責怪新兵,還忍不住想笑出聲來。

曾有一位女教師在課堂裏提問:“‘不自由,毋寧死!’這句話是誰說的?”

有人用不熟練的英語回答:“1775年,巴特裏克·亨利說的。”

“對,同學們,剛才回答的是日本學生,你們生長在美國卻不知道。”

這時,從教室後麵傳來喊叫:“把日本人幹掉!”

女教師氣得滿臉通紅,大聲喝問:“誰?這話是誰說的?”

沉默了一會兒,教室的一角有人答道:“1945年,杜魯門總統說的。”

如此饒有風趣的回答,這位女教師還會“氣得滿臉通紅”嗎?

一位來自新加坡的老太太在遊武夷山時,不小心被蒺藜劃破了裙子,頓時遊興大減,中途欲返。這時導遊小姐走近老人,微笑著說:“這是武夷山對您有情啊!它想拽住您,不讓您匆匆地離去,好請您多看幾眼。”

短短的幾句話,就像和煦的春風,把老人心中的不快吹得無影無蹤了。

在日常生活中,一本正經地從事實出發,從常理出發,從科學出發,是找不到幽默感的,如果以一種輕鬆調侃的態度,將毫不沾邊的東西捏在一起,在這種因果關係的錯誤與情感和邏輯的矛盾中,才可產生幽默。因此,我們常常能看到一些人,用這種“故意曲解”的方式來消除煩惱,去掉難堪,表達著樂觀與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