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紅塵,滄海桑田。執著的心,究竟要承載多少思念,才能曆盡千帆,抵達歲月的彼岸。那把酒言歡的且斟且飲,那癡情曼妙的自我陶醉,都已化作萬丈紅塵裏,淒絕的思思念念。

1924年4月23日,墨綠色的車廂如同從遠海歸航的古船停泊在了北京前門火車站的月台上。一群文化名人打扮一新,嚴肅的神情中透出期待和焦急。梁啟超、蔡元培、胡適、梁漱溟、辜鴻銘、林長民等人或西裝革履,或長衫飄逸,個個氣度不凡。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林徽因,身著咖啡色連衣裙搭配米黃色外套,素淨淡雅。她手捧一束紅色鬱金香,年輕嬌美的麵容被襯托得更加動人。

此次訪華的,是剛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詩人——泰戈爾。來到這個心向往之的東方國度,這位印度詩人被每一處踏訪的遺跡深深吸引。泰戈爾訪華的演講稿是徐誌摩事先翻譯好的,詩哲的行程也是他精心安排的。其間,徐誌摩作為泰戈爾的好友和翻譯,一直陪伴在他身邊。

林徽因的情感也許沒有詩人那麽外露和激**,但是她的內心也無法平靜。對於泰戈爾那些膾炙人口的名作,愛詩的林徽因早已爛熟於心,她時刻都在盼望著能夠早一點兒見到這位睿智的偶像。

鴿哨清亮悠揚地劃過如洗碧空。日壇公園的草坪修剪一新,陽光鋪展其上,每一片草葉都閃耀著淡淡的金色光澤,散發出令人心情舒暢的植物的清香。那是一種令人想起夢境中的故園的清香,遙遠、古老而又安寧。

歡迎泰戈爾的集會就在這片草坪上進行。在林徽因的攙扶下,泰戈爾登上演講台,擔任同聲翻譯的則是徐誌摩。當天,北京城的各大報紙都在頭條報道了這次集會的盛況。說林小姐人豔如花,和老詩人挾臂而行,加上郊寒島瘦的徐誌摩,猶如蒼鬆竹梅的一幅“三友圖”。林徽因的青春美麗、徐誌摩的風度翩翩和詩哲的仙風道骨相映成趣,一時成為城內美談。

5月8日,四百位京城最著名的文化界名人出席了泰戈爾六十四歲的生日宴會。為給這位遠道而來的詩哲祝壽,新月社排演了取材於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的《齊德拉》。

這是一個與愛情有關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裏,觀眾最關注的不是王子公主,而是扮演公主和愛神的林徽因與徐誌摩。在表演中,他們很快進入情境,贏得了觀眾熱烈的掌聲。

盡管演出大獲成功,此時的梁家卻高興不起來。當時,周圍的朋友都知道徐、林二人餘情未了,特別是徐誌摩,一直沒有完全放棄追求林徽因,這幾乎是公開的秘密。他回國後一直殷切地待她,如初見一般溫柔熱切。或許,林徽因曾有過短暫的掙紮,但她最終選擇遠離感情的是非,同梁思成一起遠赴美國讀書。

林徽因與徐誌摩之間的愛情蘇醒宛如一次生命的回光返照,他們終究會漸行漸遠,消失在彼此的世界。原來,愛情也是這般脆弱。

大抵,世間的愛情隻有兩條路:愛或不愛。大多數時候,愛情不會順著各自的意願前行,某些時刻,它就如同初生的牛犢,人們 越想抓住,它就越想走開。愛不是來得太快,就是來得太遲,美麗的錯誤往往最讓人難以抉擇。

在一段孤寂清冷的日子裏,我們能夠給予對方渴望得到的溫暖,安撫對方那顆跳動不安的心,靜靜聆聽對方如癡如醉的呢喃,默默注視對方如夢如花的表情,悉數著生活中所發生的點滴。記住那些讓人微笑又溫暖的細節,這已是人間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