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我的女性觀
女人首先是人,然後才是女人。
我的女性觀也許有點“超前”,它很接近西方後現代女性主義的觀點。它的一個基本觀點是,應當逐步消解傳統的男女兩性的劃分。在我看來,過去所有關於女性應當是怎樣的、男性應當是怎樣的看法都不一定是正確的,不一定像人們所以為的那樣“自然而然”、“與生俱來”,而是由文化建構而成,然後被人們“內化”到以為它是“自然”的程度的。
在我看來,女人首先是人,然後才是女人。馬克思曾說:“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那麽,男人所具有的為什麽女人就不能有呢?後現代女性主義者激烈批判對所謂女性氣質的規範化,認為這是男性文化對女性的壓製手段。後現代女性主義反對性別問題上的本質主義,它的主要論點在於,否定把兩性及其特征截然兩分的做法,不讚成把女性特征絕對地歸納為的、非理性的、溫柔的、母性的、依賴的、感情型的、主觀的、缺乏抽象思維能力的;把男性特征歸納為精神的、理性的、勇猛的、富於攻擊性的、獨立的、理智型的、客觀的、擅長抽象分析思辨的。它強調男女這兩種性別特征的非自然化和非穩定化,認為每個男性個體和每個女性個體都是千差萬別、千姿百態的。它反對西方哲學中將一切做二元對立的思維方法,因此它要做的不是把這個男女對立的二元結構從男尊女皁顛倒成女尊男卑,而是徹底把這個結構推翻,建造一個兩性特質的多元的、包含一係列間色的色譜體係。這種觀點雖然聽上去離現實最遠也最難懂,但它無疑具有極大的魅力,它使我們跳出以往的一切論爭,並且為我們理解性別問題開啟了一個新天地。
過去一段時間,中國的傳媒在討論女性的“男性化”問題。這一討論同後現代女性主義者涉及的是同一問題,但方向完全相反後現代女性主義的努力方向是試圖模糊性別區分,使女人更“男性化”,使男人更“女性化”;而中國的傳媒卻希望將被弄模糊的性別差異重新加強,使女人“更像女人”,使男人“更像男人”。
的確,我國從50年代鼓勵婦女走出家庭參加社會生產活動以來,“男女不分”成為時尚,它既是對男女不平等的社會地位的挑戰,也是對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的挑戰。這一時尚在文革時期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它不僅表現為女人要同男人幹一樣的事情,而且達到有意無意地掩蓋男女兩性生理心理差異的程度。那個時代造就了一批自以為有“男性氣質”或被男人看做有“男性氣質”的女性。在那時,女人不僅要掩飾自已的女性特征,而且對於想表現出女性特征的意識感到羞慚,覺得那是一種過時的落後的東西。80年代以來,女性的性別意識在沉寂幾十年之後重新浮現出來。最明顯的表現是,女性開始重新注重衣著化妝。表現“女性特征”的意識一旦蘇醒,立即變得十分熾烈。女性意識的複蘇在各類傳媒中有大量的表現。
在否定前幾十年女人“男性化”的過程中,出現了矯枉過正的趨勢,這種趨勢表現為一種近似本質主義的思想:由於女性是人類生命的直接創造者和養育者,因而對生命有著本能的熱愛,這種熱愛生命的天性,使女性具有了獨特的文化意識和文化心態。女性應當履行自己作為生命的創造者和養育者的職能,發揮母性和女性獨特的社會作用。這類思想的本質主義表現在幾個方麵:首先,它假定由於女性能生育,就“本能地”熱愛生命;可是男人也為生命貢獻了**,也是生命的“直接”創造者,為什麽他們就沒有“對生命本能的熱愛”呢?其次,它假定男性文化“將生命變成機械”,女性文化強調人的“生物性”,這是缺乏證據的。此類說法同西方有人將男性同“文化”聯係在一起、將女性同“自然”聯係在一起的想法如出一轍,而這種劃分是本質主義的。這種本質主義的性別觀念深人到社會意識中,有時甚至以科學知識的方式表現出來,例如認為女性邏輯思維不如男性;女性重感情,男性重理性等等。
中國的傳統性別觀念與西方一個很大的不同點在於,西方人往往把男女兩性的關係視為鬥爭的關係,而中國人則長期以來把男女關係視為協調互補的關係。陰陽調和、陰陽互補這些觀念一直非常深人人心。但是,這並不能使中國人擺脫本質主義的立場,即把某些特征歸為“男性氣質”,把另一些特征歸為“女性氣質”;而且認為這些氣質的形成都是天生的。後現代女性主義反對本質主義的立場對於上述文化理念來說是頗具顛覆性的,因為它根本否認所謂男性與女性的截然兩分。對於深信陰陽兩分的中國人來說,這一立場是難以接受的,甚至比西方人更難接受。這倒頗像法國和英國革命史上的區別:法國壓迫愈烈,反抗愈烈,雙方勢不兩立,結果是流血革命,建立共和;英國溫和舒緩,雙方不斷妥協退讓,結果是和平的“光榮革命”,保留帝製。在兩性平等的進程中,西方女性主義激昂亢奮,聲色俱厲,轟轟烈烈,富含對立仇視情緒;而中國婦女運動卻溫和舒緩,心平氣和,柔中有剛,一派和諧互補氣氛。但是在我看來,也正因為如此,若要中國人放棄本質主義的觀念,恐怕比西方更加艱難,需要更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