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的異同問題其實可以按照一個簡單的原則來處理:爭取兩性政治權利上的平等,但是承認並保持其他方麵的差異。
在西方女性主義史中,差異是一個最充滿爭議也是最重要的概念。關於在性別關係中爭取平等與保持差異的論爭是女性主義理論的一個中心問題。到底女性應當爭取同男性平等還是保持差異?這個難題始終纏繞著女性主義思潮和婦女運動,同與異的問題因此成為女性主義理論論爭中引起最多關注的問題。
概括地說,在這個問題上有五種立場:
1男女相異一一男尊女卑,父權製,男權製
2男女相同——男女平等,社會主義女性主義
3男女相異一一男女平等,自由女性主義
4男女相異一一女尊男卑,文化女性主義和激進女性主義
5男女混合——男女界限不清因此難分高低,後現代女性主義
這五種立場雖然是並存的,但是它們又是基本上按時間順序興起與衰落的。傳統的性別觀念主張男強女弱,男尊女卑,男主女從,男主外女主內,強調男女的區別和差異,並以此作為性別不平等的基礎。現代的性別觀念不強調男女差異,提出“男女都一樣”,批判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刻板印象。隨後發生了否定之否定,女性主義又重新強調男女差別,但是更激進、極端者為女性氣質賦予前所未有的價值,發掘各種“女尊男卑”的文化、倫理和道德理念。最後,後現代的性別觀念主張弱化兩性的界限,以量的差異代替質的兩分。
在性別異同問題上的第一種立場是傳統的男權製思想,它認為男女兩性當然不同,而且是天差地別,男尊女卑是再自然不過的正常秩序。這種思想觀念已經盛行了幾千年,是不公正、不正義的,又是十分陳舊過時的。
在過去的數千年間,這種思想觀念與當時的社會現實互為因果,相輔相成,就連許多優秀的思想家也不能免俗,許多以智慧、深刻著稱的思想家都有男尊女卑的看法。有時我想,對前人不應過分苛責,對他們的預見能力也不能抱太高的期望。當時的社會現實是女人終生待在私領域中,她們在公領域中行動的能力完全無法顯現。如果要求一個處於既得利益群體的成員能夠意識到邊緣群體的利益和要求,那是過高的奢望。許多大思想家在性別問題上令人遺憾的淺薄看法,其實隻是當時世人的一般看法而已,我們隻能說它不高明,但是並不特別令人鄙夷。倒是在21世紀世事大變、女性生存狀況大變之後還堅持此種立場的人,才真正不可救藥。
性別異同問題上的第二種立場是早期女性主義的觀點,認為男女兩性沒有什麽差異,因此要爭取男女平等。
婦女運動第一波時(19世紀),女性主義認為:男女在本質上沒有不同,由於教育等後天原因才分出了等級。因為男女原本無差異,所以男女才應當平等。波伏瓦就是從理性角度否認差異的。
男女無差異的思想最早出現於1588年,啟蒙思想家蒙田如從卯“?!)指出:“我認為男性和女性是同一個模型製造出來的。如果不看教育和風俗,兩性的區別不大。”持這一立場的女性主義者即使承認男女兩性有差異,也一定要強調兩性的相似點超過相異點。“男人女人當然不同。但他們的不同並不像白天與黑夜、天與地、陰與陽、生與死那麽不同。事實上,從自然的觀點來看,男人和女人比他們同其他許多事物都更接近比如,大山、袋鼠或可可樹。那種認為男人女人之間的差別大於他們與其他事物差別的觀點必定不符合自然……相互排斥的性別認同所反映出來的遠遠不是自然的區別,而是對自然相似性的壓製。它要求這種壓製,所使用的標準是男人根據‘男性’特征的地方版本;女人根據‘女性’特征的地方定義。性別的分工具有壓製每個人的個性特征某些方麵的作用,無論男人還是女人。”
在性別問題上,從認為男女不同,到主張男女相冏,再到強調差異的否定之否定,最早是由法國女性主義者提出來的。20世紀70年代中期,後結構主義女性主義反對波伏瓦的觀點,強調差異,強調不要用男性的標準要求自己。伊麗加萊強調把政治的重心從反應式批判改變為肯定正麵的與男性價值相對立的價值,在主張男女平等的前提之下強調男女之間的差異。直接的原因是,她們認為此前的女性主義已經丟掉了女性的特征。
米利特也持這種觀點,她說:“男性和女性確實屬於兩種文化。”這種觀點既反對誇大差異,也反對縮小差異。它提出要同時反對兩種偏差:阿爾法偏差是指誇大差異,認為男女有對立的相互不包容的品質和特征;貝塔偏差是指忽視、縮小差異,隻看男性特征。
在中國,此種觀點的典型表達是這樣的:“婦女解放曆程中,關於女人有了許多新的說法,比如說‘男女都一樣’,站在男性優勢的角度力圖抬舉女人。還有當今風靡西方學界的‘後現代’,在‘反本質主義’的旗幟下堅決否認男女兩性之間‘質’的差異,也是為了更徹底地解放婦女何,無論你在政治上在理論上怎樣操作,男女其實仍然不同。至少在今天乃至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天生就有的‘生理’差異和不可更改的‘曆史’差距仍然結構著男女兩性不盡相同的‘集體命運’,男男女女仍然難以逃脫。”“在反對生物決定論的意義上,我讚同波伏瓦的立場,但並不認為這些生物學上的性別差異於女人的社會存在‘毫無意義’。不錯,它不能證明女人‘不如’男人,但它確定使得女人‘不同’於男人。”這種觀點既不讚成男女相同的看法,也不讚成抹殺男女界限的看法,既主張男女平等,又堅持承認差異。
第四種觀點比較激進和極端,它強調男女兩性的差異,並且這種觀點又被批評為顛倒過來的生理決定論。它不僅承認兩性的基本區別,並且讚美它,使之納入女性主義或同性戀的政治議程。例如讚美諸如和平、關愛、養療性一類的女性特征;貶低以攻擊性、好戰性、毀滅性為典型的男性特征。19世紀的女性達爾文主義者甘博讚美“地球母親”、“大地女神”,反達爾文之道而行之,主張女性在本質上高於男性。無獨有偶,有為男同性戀者辯護的學者認為,男問性戀者比異性戀男性優越,因為他們敏感度較強,具存更多的藝術創造性,更發達的情感發展。
艾格說:“強調男女區別,這一區別是女性最可喜的解放。她們不必再參與男性的世界,而可以超越男性的世界。男性被剝奪了非線性的想象力。”
強調兩性差異的做法在女性主義運動中具有明顯的策略動機。女性主義運動中形成了兩個策略派別:差異最小化和差異最大化。例如,在爭取投票權時,前者強調女性像男性的方麵較多,不像男性的方麵較少,因此應當像男性一樣擁有投票權;而後者則強調女性的特長,比如哺育性和道德感強,因此應當擁有選舉權。在60—70年代,差異最小化的一派占上風;80年代以後,差異最大化一派占了上風。
上世紀90年代,一種新的思潮在女性主義中崛起,它從根本上反對兩分的思維模式,認為兩性的界限其實是模糊不清的,並且主張進一步混淆兩性之間的界限。對性別問題的這種看法受到後現代思潮和多元文化論的影響。
這種觀點認為,過去人們心中的差異總是分上下等級的,總是兩分的。這是一種應當批判和否定的思維方式。這種理論主張:同中有異,異中有同。與過去兩分世界的對立政治不同,這種立場主張差異政治:人有各種差異,但是不一定是對立和截然兩分的狀況,而是一個以黑白為兩極的充滿各種間色的色譜樣係統。在他們眼中,性別問題不再是簡單的兩極分化,而被視為一個複雜的、多側麵的、動態的體係。
後現代的本體論否定本體性的傳統模式,力圖克服心靈身體兩分模式,主張身體是可變的,不是天生的。它甚至反對女性主義早期提出的對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的經典區分,反對那種一向占據統治地位的普遍看法:生理性別是自然的、生理的、的;社會性別是政治的、文化的。他們認為,就連生理性別也是社會建構的。
在同與異的問題上,強調差異曾是法西斯主義把人分為等級的基礎,差異實際上就是“不如”。生理決定論和本質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一些人比另一些人低級。同異問題上的兩難來自現實生活的需求:在現實生活中,否定差異是不對的,因為男女兩性的需求是有差異的,需要不同的對待。這主要表現在生育、哺養孩子方麵的差異。但是如果承認兩性差別,似乎又為男女不平等的現狀找到了依據。
在我看來,性別的異同問題其實可以按照一個簡單的原則來處理:爭取兩性政治權利上的平等,但是承認並保持其他方麵的差異。將性別問題上的立場區分為戰略和策略兩個層麵:在短期的策略層麵上,強調男女兩性的同一性,以爭取現實生活之中兩性的平等權利;在長期的戰略層麵上,消解男性與女性的性別身份,保留個人的差異,為豐富多彩的個性的實現創造充分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