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基本國策

大統五年(公元214年)十月,我這天正在**散步,考慮很多天後,我對大漢王朝將駛向何處已經明確了大致方向。是時候了,利用我現在強勢地位,利用幾年休養生息的結果,徹底解決北方問題,侍機東進占領台灣與控製硫球、日本,從而確立我中華民族為大陸海洋兼重國家,從而保證我中華民族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巔。

身邊站著侍郎崔琰與董和,我說道:“季矽啊,明日朝會通知在京的所有六百擔以上官員都來,朕有點大事要商量,還有太子與梁王、涼王都要上殿,明日有幾個國策問題需要討論,這關係道他們未來的利益。”

崔琰當即退下,去內閣通知所有朝臣。

這時劉相、劉舒、劉梁前來匯報今日功課,劉相已經十三歲了,劉舒已經八歲,而劉梁才六歲。劉梁因為年齡過少,還沒有上學,但我仍然讓他每日跟到劉相、劉舒去玩,正如我們幼時幼兒園小班,在讀書前先跟隨老師混幾天。此外,這也增加劉梁與劉相、劉舒多接觸機會,增加兄弟之間感情。

劉相背了下孔子論語後,我再讓他背下道德經,大多數能夠背下來,這讓我感到很高興。想前世我十歲的時候,古詩隻能背幾十首,不能過分強求古人吧。

我沉思片刻說道:“相兒,翻了年你便是十三歲了,朕在幾年前已經說過,在你們十幾歲的時候,每年必須遊學三個月,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嘛。父皇最大成就不是在課本、從老師那裏隻能增長人的智慧,增長見識,但若要增加能力,治理好整個國家、駕馭群臣,還是需要每年遊學各方。”

劉相非常溫順的回答:“孩兒知道了。”

我再次說道:“讓太子太傅王元籍陪你去吧,遊學地方你們商議後報告朕就可以。另外,為了保證你的安全,由黃子遠調派一百羽林衛保護。最後,遊學的時候,要多注意民生,農民疾苦,另外可參觀各地郡國學院,州國學院。‘

末了,我摸摸劉相頭說:“在溫室中是長不大的,高祖、世祖、還有父皇為何能夠奪取天下,主要原因是朕等不僅僅學而論道,而是多了解民生,了解民生疾苦,知道如何與人相處,經過苦難洗禮後才有今日成就。不要因為朕安排你等遊學,就認為朕不喜歡你等,而是因為朕太愛你們了,所以才放你們出去飛。“

隨後,再簡單考了下劉舒的功課後,問一邊上竄下跳的劉梁,:“兄長們功課都作得不錯,你呢?”

劉梁說道:“孩兒跟隨舅父學了一套拳法,父皇指點一二。”

我看其招數秉承馬超的路數,異常凶狠,於是說道:“汝還是要讀書,不要一天到晚學武藝,雖然涼州羌人眾多,桀驁不馴,但是武藝最多是百人敵,還是要學儒家、道家、兵家的東西,否則隻能是一員勇將,就如你舅舅,何來萬人敵,如何鎮守涼州。”

看到劉梁呆呆的站在那裏,要哭又不敢哭,我知道有點過分了,畢竟是六歲的小孩子,於是說道:“孩兒按照為父的方法去作,一定會成為朝廷的大將軍,幫助父兄分鎮一方。”

聽到這裏劉梁才涕為笑,說道:“父皇,什麽時候讓孩兒到涼州去,以擊敗鮮卑西部。”

我摸著他的頭說道:“時候到了父皇一定帶你去。”

第二天早朝,文武大臣都來到殿前,三呼萬歲之後,我說道:“人民常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朕近日總結曆朝曆代興亡,頗有感慨,決定將下麵幾點定為我大漢的國策,眾愛卿及後世君王必須遵守,不得違背,現在朕一一道出,眾愛卿都必須遵守。

第一點:關於太子任命或者皇位繼承問題,大家都知道我大漢一直施行的是嫡長子被任命為太子,繼承皇位。朕認為這個製度從總體上來說非常不錯,但有一點導致了主幼國疑問題,造成周公輔政,霍光輔助問題。

世人都知道周公與霍光這種聖人難以強求,況且霍光輔政後,其兒子居然依靠權位造反,企圖奪取我大漢江山。因此,朕認為皇位傳承製度應該改變,太子任命的一個基本條件就是太子年齡必須在十五歲以上,繼承皇位的皇帝必須年滿十歲,否則由先皇兄弟擔任。

對於這點諸卿有何疑義?

對於這點修正儒家經典的論述,在朝堂中引起軒然大波,特別是孔融等人極力反對,認為這背叛了儒家經典,有違常規。

這些反映我早就預料道,問道:“孔愛卿,有什麽反對意見?”

孔融引用儒家經典來反駁,在大殿中顯示自己的口才,口若懸河,講了半天,我有點不耐煩了,問道:“孔愛卿,你認為前漢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麽?”

孔融認為是恒帝、靈帝無能,導致黃巾起義,國勢淪喪,最後在董卓篡權,導致曹操亂政。

我大笑說道:“孔愛卿見識一般啊,須知恒帝、靈帝之前的漢室帝王年齡才多少?大將軍竇武等外戚為了掌握大權,連續立了三個幼帝,有的皇帝年齡僅僅一百天,如此一來,大漢到底是劉家在作皇帝,還是外戚,而皇帝為了掌握大權,往往依靠宦官勢力,粉碎外戚後常常導致宦官掌權,從而導致恒帝靈帝時期外戚與宦官掌權,導致皇帝親近小人而遠離大臣,如此我大漢怎能不亂?”

我停頓一下說道:“朕不是不愛自己的嫡氏長房,實乃為了我大漢的長治久安,杜絕心懷不軌者利用幼帝而號令天下,杜絕外戚與宦官再專政。諸位愛卿還有何異議?”

孔融回答道:“臣理解陛下的苦心,但如此傳承製度難以明了啊。”

我回答道:“怎麽不明了呢?如太子劉相駕崩的時候,皇長孫年幼,那劉相這一支就失去了皇位繼承權。若劉相有遺詔,任命那位兄弟,就是那位兄弟。若無遺詔,那就由梁王劉舒繼位,其後皇位繼承由劉舒這一支,怎麽不明了。皇位就在嫡氏中產生,若嫡氏無人,就按照年齡高低選擇兄弟繼承皇位啊。”

孔融回答道:“陛下,如此一來我大漢傳承製度混亂,天下難安啊。”

我反問道:“恒帝、靈帝被立為皇帝,豈非外戚認為恒帝、靈帝為旁支,好控製嗎?不是當時大將軍依靠自己權位肆意而立嗎?朕這種傳承製度,是當皇子年齡低於十歲的時候,將其排除在皇位繼承範圍內。另外朕規定了皇帝早逝,皇位傳承製度。而不是由朝中重臣為了掌控朝政,根據個人喜好,大肆立任用年幼或懦弱之輩,有何不可?”

最後,大臣在一番議論紛紛之後,除了孔融等人還反對之外,多數大臣都讚成了。我見大家沒有異議,說道:“朕如此作法,還是讓後世皇帝不能每日夜夜笙歌,胡作非為,而是勤於朝政,若他真為大漢著想,真為祖宗家業著想,好好休身養性,如此一來怎會出現這種子幼國疑的事情,如此怎麽會導致他這支喪失皇位繼承權呢。”

我清清嗓子說道:“朕第二個國策,就是後世皇帝或皇子,非戰爭不滿四十而夭者,不能尊號為孝字。皇族與外戚三代之內不可通婚。”

眾人聽得混混噩噩,後世皇帝的年齡與婚姻,這種事情也規定,眾人感覺好笑。我看了下眾臣後說道:“朕為何規定皇帝不滿四十歲而亡為夭折者,為不孝者,大家都知道人身最大的悲哀就是白發人送黑發人,若一個皇帝早亡,扔下白發蒼蒼的老母親,有的還有皇祖母,是何等的不幸。而自己母後或者太皇太後還要為幼主能否掌握朝政而忐忑不安,是何等的悲涼,這難道是大孝所為嗎?如此帝王或皇子,怎能稱之為孝,又有何孝可言。”

除了孔融、楊彪有點反對意見,認為人的壽命早天注定,豈可強求,殿下眾臣多默然。我看了反映不激烈,再次說道:“皇帝擁有海內外,實難自我約束,就拿朕來說吧。應該算自少英勇不凡,甚少災病。就前幾日內事過多,就感覺腰酸背痛,很多事情雖然自有天命,但是我們大家要多加愛惜自己身體吧。一個不愛惜自己身體的皇帝,必然早逝。這種隻顧自己風流快樂,拋下年邁的母後,留下孤兒寡母的皇帝,拋下大漢江山,怎能自稱為孝,又有何孝可言?”

孔融、楊彪聽到這裏,大是讚成,認為這能夠約束君王胡作非為,確實為一個好的注意。孔融當場認為,人民常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有待考慮,應該是“不孝有四,早逝為大”。若自己早逝,扔下父母如何自安。

我見眾人沒有反對意見,說道:“朕為何規定皇子不能娶三代以內外戚的女兒呢?實際上害怕外戚勢力過大,大家知道我們漢人都喜歡親上加親,皇宮中那些皇妃公主什麽的,看著皇子年幼長大,自是非常喜歡,但這樣後果影響是很大的。如外戚勢力過大,容易拉幫結派,搞陰謀。此外,很多近親結婚導致太多悲劇,最後連親戚都作不了,如景帝時期薄皇後,武帝時期陳阿嬌,還有衛太子與衛青那個女兒,這種悲劇不可記數吧。因此朕決意,皇子公主三代以內不得成婚。”

滿朝大臣想,這是陛下的家事,且皇子公主不能三代以內成婚,很多大臣都有機會。何樂不為,如此大家都沒有意見了。

我喝了口水說道:“孔禦史,朕聽說汝曾經向曹操提出了這個觀點,非千裏不能封侯,不知可有其事?”

孔融回答道:“融見曹操篡位之勢已經非常明顯,於是提出非千裏不能封侯。”

我說道:“這個觀點非常之好啊,此乃保證根強葉茂啊。”

我說道:“朕決意,後世非三千裏不得封王,也就是後世子孫都須封在涼州、幽州、並州、交趾這些偏遠地區,如朕封最為親近的皇弟劉磐為襄平王,封劉梁在遼遠的西涼王,而皇二子劉舒,朕將來也準備改封在遼遠的邊地。為何朕如此狠心將最為親近的皇帝、皇子分封到偏遠的邊地?實乃愛惜他等啊?”

卿等看世祖與列代祖宗分封了多少王爺,到如今保留下來的有幾個啊,實乃無大功於國家,因此朕決意讓最親近的皇弟、皇子到邊遠之地協助皇帝治理國家。“

在今天,大家都舍不得自己的親人遠征漠北,遠征草原,朕決意讓朕的親人隨大家一起出征,皇弟皇子與將士們共同鎮守邊地。

最後,若後世皇帝認為皇子羸弱,不堪鎮守邊地,那麽也可以在益州、冀州,但最多為郡王,也就是分封之地不可超過一郡,食邑不得超過三千。”

大家聽後,沒有其它意見,認為皇帝分封宗室那是皇家之事,且中原土地上分封王室少,世人更有機會得到提升,多數朝臣在內心中非常感激這樣一個分封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