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的英勇抵抗有著重大意義。她對德軍的阻擋雖然短暫,但是她迫使德國給了法國集結軍隊的時間,讓他們能夠投入到與侵略者在法國北部與巴黎之間的對抗中去,而且它也給了英國派出小規模精銳部隊支援其盟友的時間。正是因為有了比利時的頑強抵抗,才使得後來的馬恩河(Marne)大捷成為可能。

933.“馬恩河奇跡”(1914年9月5日至9日)

德國入侵者在法國-比利時陣地受到了英法聯軍的頑強抵抗。但是他們的抵抗被敵軍突破了,勝利的德軍向巴黎進逼。法國政府逃往波爾多。看似1870年的一幕即將重演。但是就在德軍將要攻至巴黎的時刻,法國將軍霞飛(Joffre)在馬恩河南岸停止了撤退,就在1400多年前法蘭克人及其盟軍阻擊匈奴王阿提拉的地方,法國給德國入侵者施以難忘而又災難性的打擊。德軍撤退至埃納河(Aisne)附近,並在此挖掘工事準備固守。

馬恩河會戰在世界決定性戰役中理應占據一個絕對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拯救了法國,也拯救了歐洲大陸免受德軍的統治,因為可以確定的是,如果法國失去了馬恩河,俄國也將很快被德軍擊敗,那麽德國在歐洲大陸的軍事和政治統治將會穩固地建立起來。

934.爭奪英吉利海峽的港口

德國挺進巴黎並將法國徹底擊敗的計劃沒有實現。現在他們盡最大努力向大海挺進,以圖控製英國對麵的海峽港口。如果這些港口落入德國人的手中,英國自然會麵臨危險的境地。為了防止這種災難,英國及其盟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英國、法國和比利時的軍隊快速投入海港保衛戰中。英國軍艦在海上不斷巡邏來支援陸地作戰。在佛蘭德斯(Flanders)地區,水閘被打開,大片土地被湮沒——低地國家一個古老的防禦策略。包圍英吉利海峽港口的戰鬥漫長而又艱苦。這些戰鬥是在這裏曾經發生過的最為血腥的戰鬥。(221) 被德皇恥笑為“不值一提的小部隊”的英國軍隊,通過自己英勇頑強的行動,將這一輕蔑的綽號變成了一枚不朽的榮譽徽章,(222) 然而最後還是幾近全軍覆沒。盡管德國人到達了奧斯坦德(Ostend)附近海域並控製了比利時境內狹長的海岸地帶,但是他們在爭奪自己的主要目標——英吉利海峽最狹窄處的港口加來(Calais)和布洛涅(Boulogne)時卻遭受了重創。

935.西部戰線

在馬恩河會戰後以及保衛英吉利海峽港口戰鬥的尾聲,德國軍隊基本上仍然駐紮在法國和比利時的領土上,並修築了一條長達470英裏從瑞士一直延伸到北海的戰壕。而德軍戰壕的對麵,協約國軍隊也修好了戰壕。人類戰爭史上還從沒有戰線拉得如此之長的戰鬥。在雙方的壕溝、防空洞和鐵絲網之間,出現了一條從幾百碼到幾英裏不等的狹長地帶,這裏被稱作“無人地帶”(No Man’s Land)——一個足以體現這場戰爭悲劇的名字。

在一年半的時間裏,法國在英國和比利時小規模軍隊的幫助下,沿著狹長的戰線阻擊德軍,與此同時,一支新的人數大約有幾百萬的英國軍隊被集結、訓練和武裝起來。隨後,英、法、比聯軍全力守衛陣地,直到1917年初美國加入了對德作戰,200多萬美軍被運送到法國。

西部戰線3年的戰爭本質上屬於一場包圍戰。成百上千門大炮小炮不斷地向敵軍的陣地發射炮彈,直到很多“無人區”的陣地上到處被炮彈打得千瘡百孔,從照片上看就好像月球上的火山口一樣坑坑窪窪。德軍和協約國軍隊都發起了多次進攻,試圖突破敵軍防線或將敵人擊退到防線之後,但是3年過去了,除了少數幾個地方的德軍受到一些壓迫外,大多數陣地還是和戰爭開始時相差無幾。

西部戰線的陣地戰足以寫入人類戰爭史的史冊,但是我們關注的不止這些。我們會按照時間的順序簡要地講述德軍發動的一場進攻和英國發起的另一場進攻,這兩場戰役都因雙方的全力以赴而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936.東部戰線;俄軍逆轉和勝利(1914—1915)

我們現在將目光轉向東部戰線。就在德國威脅巴黎的時候,俄軍派出兩支軍隊進入東普魯士並進逼柏林,以此來支援法國。其中的一支軍隊幾乎被德國將軍興登堡(Hindenburg)全殲,(223) 而另一支俄軍隨後也撤回到邊境地區。

俄軍在東普魯士的失敗被他們在加利西亞(Galicia)對奧地利的勝利所補償。(224) 3支奧地利大軍被擊潰,30萬奧地利士兵被俄軍俘虜。奧地利的軍事力量幾乎陷入徹底崩潰的境地。但是隨著德國人的營救,局勢很快就得到了扭轉。同盟國(Central Powers)的大勝(225)拯救了奧地利,並嚴重削弱了俄國的軍事實力。俄國西部的大片區域,包括波蘭在內,都落入到德國人的手裏。像西部戰線一樣,東部戰線也最後也陷入了僵持,交戰雙方進入到陣地戰階段。

戰爭持續了一年半,最後德軍在東西兩條戰線上都沒有實現其主要的作戰目標。法國和俄國雖然都遭受到了可怕的打擊並失去了很多領土,但是兩國都沒有被擊垮。

937.“盧西塔尼亞號”的沉沒(1915年5月7日)

1915年2月4日,德國政府宣布協約國的商船進入到英倫三島附近指定海域都會被擊沉,“對船員和乘客造成威脅的危險,不可能總會被避免”。這意味著這些商船在沒有得到警告的情況下就可能被德軍擊沉。

德國政府的這種行為不僅違反了人道法則,而且是對國際法的踐踏,國際法明確禁止在任何情況下對商船或乘客發動襲擊,必須保證乘客和船員的人身安全。

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了嚴重警告,如果德國的行動造成美國公民的傷亡,德國將承擔“嚴重後果”,但是德軍潛艇還是直接在沒有事先警告的情況下擊沉了商船並傷及了美國公民的性命。1915年5月1日,德國駐華盛頓大使館在美國報紙上發表聲明,提醒所有人不要乘坐英國郵輪“盧西塔尼亞號”(Lusitania)從紐約前往英國港口,並恐嚇說德國潛艇會想盡一切辦法來擊沉該艘郵輪。沒有人注意到這一警告,因為沒有人相信任何文明的政府會做德意誌帝國威脅要做的事情。

1915年5月7日,載有2000多名船員和乘客的“盧西塔尼亞號”郵輪行駛到靠近愛爾蘭海岸的水域時,遭到了德軍潛艇發射的魚雷的襲擊,1000多名包括婦女兒童在內的乘客落水身亡。這一可怕的罪行激起了文明國家的恐懼和憤怒,美國要求德國政府立即停止這樣的行為,並保證德軍潛艇未來的行動要完全遵守國際法的要求。但是經過漫長的等待和無數次外交照會的交換後,德國政府最終做出了這樣的保證:“如果過往郵輪不試圖逃跑或者進行抵抗,德軍潛艇不會在不警告和為船上平民提供安全的情況下就將郵輪擊沉”。(226)

德國後來撤回了這樣莊嚴的承諾成為了美國在1917年初加入協約國一方參戰的直接理由。

938.意大利加入戰爭(1915年5月23日)

意大利盡管是三國同盟(Triple Alliance)的成員,但是她並沒有加入德國和奧地利一方對外作戰,因為她相信對塞爾維亞的戰爭是奧地利的侵略行為,而意大利認為三國同盟是共同防衛而不是共同侵略的同盟,因此,她不想援助自己的盟友。

實際上,意大利和奧地利的同盟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同盟,因為奧地利一直以來都是意大利的敵人。與其幫助奧地利擴大統治範圍和提升她在巴爾幹地區的影響力和軍事實力,意大利更希望利用機會收回意大利未曾收複的領土(227)。意大利政府開始和奧地利談判,希望奧地利從意大利未曾收複的領土上撤軍。但是雙方並沒有達成任何協議,意大利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這樣,便形成了一條新的戰線。在接下來兩年多的時間裏,這條新的戰線上基本上都是艱苦的山地戰,意大利軍隊從奧地利手中奪回了很多渴望已久的土地。(228) 隨後發生了一場巨大的災難,我們後邊會專門介紹,意大利從敵人手裏奪回的土地再次失去,甚至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

939.1915年東南方的戰爭;塞爾維亞和土耳其

1915年結束時,德國在西部和東部戰線上的作戰目標都沒有實現。然而在東南方的戰線,德軍在1915年年末卻完全實現了自己的計劃。她希望在這裏確保奧地利和德國在巴爾幹地區的統治並保持自己通往波斯灣的鐵路能夠暢通無阻。所有一切都是憑借著德國對塞爾維亞的恐怖戰役和對土耳其在保衛達達尼爾海峽的援助下取得的。

塞爾維亞在這場戰爭開始時所麵臨的形勢是這樣的:在1914年戰爭開始的時候,奧地利入侵塞爾維亞並攻陷了塞爾維亞的首都貝爾格萊德(Belgrade)。經過艱苦的奮戰後,塞爾維亞重新奪回了首都並將奧地利人趕出了塞爾維亞的領土。德國隨後趕來支援奧地利,奧地利和德國聯軍再加上一支保加利亞的軍隊——保加利亞也加入了三國同盟——很快就粉碎了塞爾維亞的抵抗。(229) 塞爾維亞軍隊向南逃到阿爾巴尼亞山區,遭受了寒冬和暴風雪的折磨後,幸存的塞爾維亞軍隊在科孚島(Corfu)藏身。塞爾維亞成了另一個比利時。與塞爾維亞並肩作戰的門的內哥羅也經曆了同樣的劫難。

1915年末,協約國又遭受了其他的不幸,這讓她們的處境更加艱難。年初,英法軍艦駛抵君士坦丁堡試圖武力迫使達達尼爾就範的行動遭受了災難性的打擊。(230)聯合艦隊的失利同時伴隨著陸地作戰的失敗,(231) 其中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軍隊尤其引人關注。經過如此巨大的艱難和慘重的損失後,協約國軍隊被迫撤退。(232)

940.凡爾登—決不讓他們通過

在戰爭的第3年,也就是1916年,最具軍事重要性的事件就是德國在西部戰線對法國凡爾登(Verdun)發動的進攻,這是持續了近一年的真正的陣地戰。(233) 俄國已經被擊敗,德國在巴爾幹地區的形勢得到了鞏固,她想在這個時候再次對法國發動進攻,希望突破法國的防線或粉碎法軍的鬥誌,在英國新的援軍到來之前把法國徹底擊垮。

德國的進攻目標是法國古老的堡壘凡爾登。進攻在年初開始。法軍的作戰口號是:“他們休想通過凡爾登。”德國人在第一輪進攻過後,在幾個月的時間裏推進極其緩慢,隨後法國轉守為攻,很快將德軍從其占領的法國領土上趕了出去。德軍戰死、受傷和被俘的人數據估計超過了25萬人。這是法國僅次於馬恩河大捷的另一場勝利。(234)

941.羅馬尼亞加入戰爭及其淪陷

1916年仲夏,三國同盟的運氣壞到了極點。德國突破凡爾登防線的努力失敗了;英國和法國在索姆河(Somme)取得勝利;意大利擊退奧地利對特倫蒂諾(Trentino)的侵略,並在朱利安阿爾卑斯山和亞得裏亞海之間取得重大戰果。奧地利和德國的最終失敗似乎已經不可避免。就在這個重要節點,羅馬尼亞加入進來,成為第7個對三國同盟宣戰的國家。(235) 羅馬尼亞的目的就是實現國家統一,解除奧匈帝國對特蘭西瓦尼亞(Transylvania)和其他地區幾百萬羅馬尼亞人的統治。

羅馬尼亞的行動又為戰爭增添了許多悲劇。俄國官員中親德派的背叛令羅馬尼亞失去了俄國的支持,羅馬尼亞這樣的小國很快就被德軍摧毀,大片領土被德軍占領。(236) 羅馬尼亞的淪陷給德國帶來了完全不同的局麵。德國對歐洲大陸的掌控似乎有了保證。

942.德國政府宣布其恢複不受任何限製潛艇戰的決心(1917年1月31日)

我們前邊已經講過美國和德國之間的潛艇爭議(第937條)。德國政府曾給予美國承諾:不會在不顧及船員和乘客安全的情況下用魚雷擊沉過往的郵輪。但是德國對這樣的承諾隻有選擇性地遵守了一年半的時間。隨後德國向美國發去照會,表示德國立即取消對使用潛艇的限製。這意味著:所有船隻,無論是中立國還是敵國,隻要進入地中海或英倫三島的指定區域都會被擊沉,而不考慮船上人員的安全問題。(237)

美國政府對這一驚人公告的回複是給德國駐美大使伯恩斯托夫(Bernstorff)發放遣送回國的護照。(238) 這意味著兩國斷交。在一場莊嚴和誠摯的演說中,威爾遜總統向國會通報了自己所采取的措施。這次國會演說其實就是向德意誌帝國政府發出的警告,不要一意孤行。

943.德國尋求與墨西哥結盟以反對美國

德國政府罪惡的潛艇政策激起了美國人民的強烈憤怒,而這時的德國外交大臣齊默曼(Zimmermann)發給德國駐墨西哥大使的一封指示信函更是加劇了這種憤怒的情緒。指示信的落款日期是1917年1月19日,信的具體內容為:“2月1日,我們打算開始實施不受任何限製的潛艇戰政策。當然我們還是要盡力讓美國保持中立。如果這樣的努力未能成功,我們提議按照以下原則與墨西哥結成同盟關係:雙方戰和一道,榮辱與共。我們將給予墨西哥財政支持,而墨西哥方可以重新獲得新墨西哥城、德克薩斯和亞利桑那。你應該將上述內容轉達墨西哥總統,但要嚴格保密,我們不久肯定會和美國爆發戰爭。建議墨西哥總統主動與日本溝通,使其立即支持我們的計劃……務請告知墨西哥總統,德方實施的無限製的潛艇戰將會保證英國在幾個月內不敢輕舉妄動。”

這封令世界震驚信函的公開,再加上德國之前宣布恢複無限製潛艇戰的政策,讓美國必然地加入了協約國一方對同盟國作戰。

944.俄國革命(1917年3月15日)

就在美國等待機會參加大戰的時候,世界的目光被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革命所吸引。1917年3月5日,統治俄羅斯長達300多年的羅曼諾夫王朝的最後一位沙皇尼古拉二世被逼退位,俄國建立臨時政府。(239) 所有政治和宗教罪犯都獲得大赦。成千上萬流放西伯利亞和關押在監獄裏的人員都重獲自由。人民被宣布獲得言論自由和出版自由。普選權得到確認。立憲大會即將召開。世界各地的自由主義者對俄國革命的消息表現出極大的熱情。美國直接承認俄羅斯新政府並歡迎她加入世界自由國家的大家庭。

不幸的是,自由的藥劑太過猛烈。俄國人民一旦從獨裁統治中解放出來,有些過於陶醉。他們陷入一種迷茫的狀態中。成百上千的德國間諜穿過邊境線潛入俄國境內煽動叛亂、製造混亂和鼓動叛國。臨時政府雖然采取了果斷的行動,但是還是沒有阻止俄國陷入混亂狀態。俄國軍隊也處於混亂和迷茫之中。關於俄國的崩潰和她作為一個軍事力量從世界大戰中排除,我們在後文中將詳細介紹。

945.美國加入戰爭(1917年4月6日)

1917年4月2日,威爾遜召集參眾兩院召開特別會議,就兩個月前德國恢複無限製潛艇戰的政策進行討論。威爾遜說:“德國新的政策將所有限製都拋到一邊——德軍會對所有船隻,不分國籍、屬性、運載的物資、目的地、任務,在事先不予警告和不考慮船上人員安危的情況下加以擊沉……就連開往比利時對喪失親人和遭到沉重打擊的醫療船隻和救助船隻都不放過,毫無人性和道義可言……目前,德國對商船發動的潛艇戰就是對整個人類的宣戰。”

總統建議國會“宣布德國政府的行徑實際上就是對美國政府和美國人民的挑釁和戰爭,美國應該正式作為交戰國加入對德作戰”。

威爾遜繼續說道:“我們很高興看到這些事實,我們要為世界最終的和平以及包括德國人民在內的全人類的解放而戰;國家無論大小,人民無論何地,都有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政府形式的權利。世界必須為民主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

國會和美國人民都被總統的發言所深深打動。4天之後,即1917年4月6日,美國眾議院以壓倒性票數通過了已經在參議院獲得通過的決議,宣布德意誌帝國與美利堅合眾國及人民之間進入戰爭狀態。美國做出了重大決定,美國人民雖然對戰爭沒有那麽大的熱情,但是這次卻懷著無比的決心和正義良知加入了世界大戰。

美國加入協約國是對協約國所進行的正義戰爭的肯定,也是最終勝利的保證。得到這樣的消息,英國在威斯敏斯特議會大廈上空將美國星條旗和英國國旗同時懸掛,據說“這是第一次有外國國旗在如此顯眼的位置與英國國旗同時飄揚”。

幾周之後,美國第一支遠征部隊在潘興將軍(General Pershing)的率領下在法國登陸。(240) 美軍受到了被戰爭摧殘的法國人民的熱烈的歡迎與感激。

這一曆史時刻最適宜的紀念是潘興將軍在拉法耶特墓前說的簡短幾個字。他敬禮,隨後說道:“拉法耶特,我們來了!”隨後,它被壓縮為“一個曆史責任及其被履行的故事”的雋語。

946.1917年發生的其他事件

美國4月份做出參戰的決定後,這一年剩餘的時間裏都是在為實際參戰做著準備。美國海軍中的精英部隊都被運送到了歐洲海域。1000萬21—31歲的年輕人登記在冊,從中精心挑選組建了一支50萬人的精銳部隊。這一年初秋,為招募新兵,又組建和準備了16個兵營,每個兵營可以容納4萬士兵。為了解決備戰和組建龐大的艦隊以替代被德軍艦艇摧毀的船隻而建造上千艘飛艇,以及為協約國提供高額的貸款等支出,國會投票決定籌措數十億美元的資金。這些龐大的費用是通過增加賦稅和銷售國債來解決的。

1917年的夏秋兩季,在歐洲的各條戰線上都在進行著軍事活動。在西部戰線,陣地戰還在繼續,法國和英國部隊都在進行著艱難而又耗資巨大的進攻,但是敵軍的封鎖線並沒有突破,直到這一年結束,他們這條戰線上仍然沒有獲得任何軍事上的優勢地位。

在東部戰線,俄國到仲夏時已經完全解體,俄國軍隊也分崩離析。到處宣揚自由,而對於農民出身的俄國士兵來說,這意味著他們可以做出自由的選擇。成千上萬俄軍士兵離開戰場,返回到自己的家園。俄羅斯帝國像軍隊一樣解體了。芬蘭、烏克蘭和其他地區都與彼得格勒(Petrograd)斷絕關係,建立了獨立的共和國。在彼得格勒建立的臨時政府被推翻,權力轉到布爾什維克(Bolsheviki)手中。布爾什維克的領導人列寧和托洛茨基開始與同盟國進行和平談判。布爾什維克提出的原則是“不割地,不賠款,各民族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到年底時,和平談判仍在進行。

俄國的崩潰給意大利帶來嚴重的後果,它使得同盟國可以將大批兵力轉移到意大利邊境。同盟國對意大利發動的進攻突破了意大利的防線,意大利軍隊撤回到皮亞韋河(Piave River),並將自己在過去兩年艱苦的山地戰中奪得的領土全部放棄。威尼西亞的一部分也被入侵者奪走。(241)

在亞洲的土耳其,英國軍隊在這一年中取得了重要的進展。1917年初春,英國人攻陷了底格裏斯河上的巴格達(242),隨後又占領了下美索不達米亞。到年底,英軍從土耳其人手中奪得了耶路撒冷。耶路撒冷自公元637年被薩拉森人占領後,除了12世紀曾短暫地被十字軍統治外,一直掌握在穆斯林手中,英軍攻陷耶路撒冷後,使這座聖城又恢複到基督教世界的統治之下。

在海上,德國對世界過往商船的無情打擊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協約國和中立國的上千艘船隻被擊沉,成千上萬平民的生命被奪走。但是這樣的反人類和非法的戰爭行為對德國的打擊要比對其敵人的打擊還要大。它對人類良知構成了嚴重挑戰和威懾,最終使得整個文明世界都反對德國的暴行。

947.1918年發生的事件;11月11日,停戰協定

1917年末,德國和俄國革命領導人的和平談判仍在進行,而已經土崩瓦解的俄羅斯帝國此時在麵對敵人時陷入了非常無助的狀態。東部戰線的壓力得以解除,德軍統帥部立即將大批軍隊從東線調到西線,希望在美國的援兵到來之前取得軍事上的優勢地位。

隨著德軍在法國的兵力增強,3月末,德國對巴黎和英吉利海峽的港口發動了期盼已久的軍事打擊。同時,德軍在距離巴黎75英裏以外的地方用遠程大炮開始了對巴黎的轟擊。幾天後,德軍的一枚炮彈落在巴黎的一座教堂上,這裏正在進行耶穌受難日的大型集會,德軍的炮彈造成了75人喪生,90人受傷。

麵對德軍的恐怖進攻,法軍和英軍都傷亡慘重,然而他們仍然在苦苦支撐。形勢岌岌可危。駐紮在法國的由潘興將軍領導的美國士兵都願意服從協約國最高統帥福煦將軍(General Foch)的調遣。同時美軍向美國政府告急,請求立即派兵馳援法國。為了響應駐法美軍的請求,美國政府加緊運輸兵力,每個月都有大約25萬人從美國運往法國,直到戰爭結束前,美國在法國的軍隊人數超過了200萬。曆史上從未有過向國外投送如此大兵力的行動,而這也幸虧有了英國皇家海軍的協助和在海上對德軍潛艇的巡邏才得以實現。

整個春天到初夏的幾個月裏,德國不斷發動攻擊並取得了進一步的戰果。但是到了6月中旬,德國因為前麵的軍事行動而消耗了大量的兵力,而美軍的兵力此時卻大為增強,人數上的優勢現在轉移到了協約國這一邊。戰局發生逆轉,協約國開始全麵反攻,德軍退回到馬恩河以後。興登堡戰線的強固防禦工事也被協約國軍隊突破,德軍開始從法國大撤軍,一直退到比利時邊境。

隨著西部戰線的局勢開始對德國不利,德國其他戰線上的盟友也開始麵臨著災難。在巴勒斯坦,英國軍隊在艾倫比將軍(General Allenby)的率領下,在曆史上著名的大決戰中幾乎全殲奧斯曼帝國的軍隊。大馬士革(Damascus)和貝魯特(Beirut)等重要城市都落入英國手中(10月2日—9日)。大約在同一時刻,在馬其頓戰線,法國和塞爾維亞聯軍大敗保加利亞的軍隊,並在9月底前迫使保加利亞求和。盟軍開出的求和條件就是保加利亞無條件投降。

保加利亞退出戰爭,再加上敘利亞的投降和西部戰線的嚴峻形勢,迫使德國、奧匈帝國和土耳其同時通過威爾遜總統提出的“海陸空三軍”停戰協定(10月5日)。停戰協定是和平談判的先兆,和平談判以美國政府的14條提議為基礎,中心思想就是威爾遜總統在多次演說中所提出的民族自決權。

威爾遜總統和協約國之間經過多次照會往來之後,和平談判的權力被移交到法國的協約國最高戰爭委員會手中。事態發展很快。10月末之前,慘敗的土耳其人就簽署了等同於無條件投降的停戰協定(10月30日);4天之後,奧匈帝國由於自己在意大利駐軍的潰敗和君主統治的迅速解體,也向協約國尋求類似的停戰協定。與此同時,在凡爾賽的協約國最高戰爭委員會也製定了德軍停止敵對行動的方案,德國政府被告知福煦元帥會接受德軍正式代表就停戰協定的條件進行溝通。11月8日,星期五,德國代表團來到了福煦元帥的司令部,福煦元帥代表盟軍向德國提出了停戰協定的條款,並要求德國政府在下周一(11月11日)上午11點之前做出決定。在離協約國提出的最後期限的幾個小時前,德國特使簽署了這份停戰協定。其中的主要條款有:(1)德軍立即從所占領的國家撤軍,撤軍期間不得傷害所在國家的民眾和損壞財產,並撤退到萊茵河以東6英裏以內;(2)德國海軍的全部潛艇和其他船隻必須全部投降;(3)宣布放棄《布加勒斯特條約》和《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Treaties of Brest-Litovsk)中的權利;(4)立即遣返協約國戰俘和平民,返還從入侵國掠奪的全部財產,並補償占領區的損失。

這些停戰條款實際上就等同於德國的完全無條件投降,並使德國在休戰期屆滿後也不可能恢複敵對行動。

在停戰協定簽署前不久,德皇威廉眼看自己的統治世界的夢想破裂,便逃往荷蘭尋求避難。他令德國陷入了動亂、革命和完全無政府的混亂狀態。德皇的出逃被名副其實的“王權的大崩潰”所標記。幾天之後,德國境內沒有一個國王、公爵、大公或王子行使權力。

948.1918年戰爭中的美國

在等待勝利的協約國及相關國家的代表在巴黎開會製定對德國及其盟國的條約的間隙,我們在這裏打斷一下整體敘述,詳細地聊一下美國和加拿大在戰爭中的付出以及英國皇家海軍和德國的潛艇在戰中所起的作用。

我們已經知道,德國在1918年初春的進攻極具威脅性,在法國的所有美國軍隊都由潘興將軍交由福煦將軍指揮。5月27日,德國軍隊發動第三次進攻,並將戰線向前推進了10英裏,馬恩河北岸的蒂埃裏城堡(Chateau-Thierry)被占領。德軍此時距離巴黎已經不到40英裏。再往前幾英裏,巴黎就會進入德軍的炮火射程之內。形勢凶險異常。美國軍隊緊急開往前線。法國戰線得到了緊急增援,德軍進攻一時受阻。這標誌著形勢的轉折。巴黎受到的威脅得以解除。

幾天之後(6月6日),一小隊美軍向蒂埃裏城堡附近的貝洛森林(Belleau Wood)發動進攻,德軍已經在這裏構築了名副其實的火力網。幾個星期的艱苦戰鬥後,美軍清除了林區的敵軍。這幾乎完全是美軍的功勞,為了紀念這一戰績,法國政府將這裏命名為“海軍陸戰隊森林”(Marine Brigade Wood)。(243)

美軍士兵在前線幫助法國阻擊德軍進攻,而後方在美國工程師和各類專家的指引下也在接待、訓練和裝備部隊方麵做著充分的準備。在一些精選的軍事基地,碼頭、倉庫和補給站都在抓緊修建;在內陸地區,補給倉庫和成片的兵營也被建立起來;炮兵、空軍和坦克部隊的學校也紛紛成立;各類軍訓營都已準備就緒,配有數千個床位的大量戰地醫院修建完畢;幾百英裏的連接基地港口和營地、供給站和修配店鋪的鐵路線鋪設完成,在漫長的戰線上全部展開,工作人員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工作;在法國森林中,美國的護林員砍伐木料;各地的機動車道路被抓緊維修,幾千英裏長的電報電話線鋪設完成。

法國的備戰緊張進行,與此同時,美國政府應協約國的緊急請求,也抓緊時間調動一切資源來將國內訓練營裏的士兵運往海外。為了填滿空置的訓練營,美國下令對18—45歲的男子再次登記(9月12日),登記在冊人數達到了1200萬。威爾遜總統宣布:“我們鄭重承諾:為了實現我們的軍事目標,要調動美國的全部軍事力量全力支援。”美國計劃在1919年夏初之前將400萬士兵運送到法國,在美國國內訓練營保留100萬後備軍力;當時的協約國並沒有期望在1918年底勝利地結束戰爭。他們所能做出的最大膽的希望就是能夠在夏秋兩個季節守住他們的陣線。

美國征集和訓練兵力—— “製造士兵”——隻不過是美國為艱苦的戰鬥所做準備工作的一小部分;因為盡管隻有一小部分適齡男性實際參加了戰鬥,而大部分美國人民則以其他方式參與和戰爭相關的其他活動。這是因為現代戰爭除了需要大量的武器裝備如火藥炮彈外,對火炮、機槍、坦克、飛機、發動機、汽車、卡車等其他各種補給裝備的需求是難以估量的。因此,美國的很多大型工廠和製造車間轉向生產這些軍需物資來滿足這些軍備需求。

美國為戰爭的勝利所做的這些準備以及不顧德軍潛艇的威脅將成千上萬名美軍士兵送往法國的快速運輸工作,毫無疑問是對協約國軍隊在前線戰鬥的大力支持,為摧毀德軍士氣和最終導致德軍戰鬥機器的徹底熄火起著巨大的作用。

7月15日,德軍開始了新一輪的進攻——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進攻——目標直指馬恩河附近的據點,6月初他們在這裏遭到了法國和美國軍隊的抵抗。德軍成功穿過了馬恩河並在河南岸取得立足點。但是美軍已經抵達交戰的最前線,30萬大軍插入到了巴黎和德軍之間。德軍的軍事行動被迫停止,7月18日,法國和美國部隊開始反攻。德軍被趕回到馬恩河以北,而馬恩河北岸的蒂埃裏城堡也被重新奪回。8月5日,德軍從馬恩河到韋斯勒河(Vesle)全線撤退,而德軍對馬恩河的威脅全部解除。

##003

在收複馬恩河突出部後,在洛林邊境梅斯要塞附近的著名的聖米耶爾突出部也被收複。這裏是德軍在西部戰線的最後一個威脅。德軍自從1914年首次發動進攻後就一直占據這裏,他們對這裏進行了全方位的加固,自認為這裏固若金湯。攻克聖米耶爾(St. Mihiel)是美軍第一次重大的單獨軍事行動。執行這一任務的是美國第一集團軍(First American Army),也是美國最龐大的軍事單位——人數達50萬——“這是美國在曆史上所參與的最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在不到兩天的時間裏,美軍的進攻(9月12日)就將聖米耶爾突出部的敵軍完全清除,15000名德軍被俘。

這一戰績對協約國的士氣影響巨大,所有協約國成員對此都歡呼雀躍,尤其法國更展示了無比的熱情,因為它意味著法國解放的加速。

攻陷聖米耶爾突出部兩個星期後,法國和美國軍隊又發動了另一次進攻(9月26日),目標之一就是被稱為阿爾貢森林(Argonne Forest)的位於以葡萄酒聞名的香檳區埃納河和默茲河(Meuse)之間的森林高地。這片林地有三十英裏長,被作為西部戰線的最強大的戰略要地之一。整個地區遍布戰壕和鐵絲網,覆蓋著無數的機槍火力網。著名的興登堡戰線穿林而過。德軍專門選擇這裏作為防禦重地。3個星期的時間裏,美軍緩慢地突破複雜的林地,最後整個林地都落入了美軍手中。

攻克阿爾貢森林是美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最著名的戰績。占有這片區域給了協約國控製兩條與德國本土聯係的鐵路線。這令德國再也無力扭轉當時的局勢,並迫使德軍不得不接受11月11日停戰協定的屈辱條件。(244)

關於美軍在1918年戰爭中所起的作用,必須補充美國紅十字會、基督教青年會、哥倫布騎士會、猶太人福利委員會、救世軍和無數類似目的和性質的其他組織機構的貢獻。這些團體都得到了公眾的慷慨資助,不但在訓練營、戰場、壕溝和醫院裏為戰鬥人員服務,也給戰爭所造成物資匱乏和遭受痛苦的各國平民百姓以救助。

949.加拿大在戰爭中的角色(245)

大英帝國的所有自治領——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南非——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像加拿大一樣扮演著如此崇高、犧牲如此之大的角色。

戰爭開始後,加拿大立即意識到了德國造成衝突的問題並開始抓緊時間準備將加拿大軍隊派往前線與英國並肩戰鬥。在1915年初春,加拿大軍隊參加了西部戰線的陣地戰和第二次伊普爾戰役(Second Battle of Ypres),德國人在這次戰役中第一次使用了毒氣作為進攻手段,但是加拿大軍隊英勇捍衛已經動搖的防線,並拯救了危在旦夕的英吉利海峽的港口,但也為此付出了傷亡8000人的可怕代價。

在接下來的一年(1916),加拿大軍隊參加了英國組織的西部戰線的所有主要軍事行動。加拿大軍隊與澳大利亞以及新西蘭的軍隊一起在漫長而又艱苦的第一次索姆河戰役(7月—11月)中發揮了極其突出的作用,並幫助英國譜寫了“英國曆史上最為不朽的篇章”。

1917年初,加拿大軍隊又在第三次伊普爾戰役和比利時戰線的製高點維米嶺(Vimy Ridge)戰役中,再次獲得光輝的榮譽。攻克維米嶺被看作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傑出的成就之一”。1917年底,同樣是在比利時戰區,加拿大軍隊從敵人手中奪取了有著戰略意義的帕斯尚爾高地。

在1918年,加拿大軍隊全力參與了協約國的所有軍事行動。他們在年初關鍵的幾個月裏協助牽製和打擊德國的軍事力量,等到美國軍隊到達歐洲戰場的主動權轉到了協約國手中後,他們又參加了協約國的聯合進攻並最終突破了興登堡戰線,迫使德國軍隊大撤離並解放了德國長期占據和摧殘的法國與比利時的領土。

然而最能夠說明加拿大為戰爭的勝利所做的努力和貢獻之大,或加拿大軍隊所展示的頑強與勇敢的事實就是其在4年的戰爭中所付出的傷亡人數。加拿大總共派出了418000人,其中有近155000人受傷,57000人犧牲。這些都是年輕的加拿大為戰爭的勝利綻放的英雄之花。

950.“一戰”中的英國海軍

英國海軍在“一戰”中所起的作用充分闡釋了海上霸權的重要曆史意義,因為英國對海上的掌控毫無疑問是這場戰爭的最關鍵因素。沒有這種對海上的控製,協約國根本不可能贏得最後的勝利。

戰爭開始後,英國皇家海軍立即趕往蘇格蘭北部的主要觀測站,使得德國艦隊被阻擋在大西洋之外。由於這種封鎖,德國艦隊隻能在本土的幾個港口伸展活動。幾艘德國巡洋艦在幾個月內就被擊沉或倉皇逃走。(246)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英國海軍得到了法國和日本艦隊的支援。

與此同時,德國入侵者的船隻在各個海域都被驅逐,海麵上見不到德國商船的影子。戰爭開始後不久,德國商船急忙退回本土港口或中立國的海港尋求避難——它們在整個戰爭期間都被扣押。所有的海域對德國船隻的關閉以及對協約國與中立國船隊的開放讓協約國在與德軍交戰過程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優勢地位。“它使得整個世界成為了協約國的軍火庫和糧倉”。

在整個海域清除同盟國的船隻,英國海軍在艱苦卓絕的戰鬥中展現出了其固有的英勇與頑強,他們在北海巡邏,始終對德國艦隊跟蹤觀察,對德國港口實施封鎖,掃除敵人潛艇布置的魚雷,將世界各地的幾百萬兵力運送到歐洲、亞洲和非洲的戰場。在戰爭的頭兩年——也就是在英國軍隊成為戰爭的真正重要因素之前的這段時間——英國海軍的這些貢獻為協約國的戰鬥作出了重要貢獻,如果沒有英國海軍的這些貢獻,德國早已成為戰爭的勝利者。(247)

951.德國潛艇戰及其結局

一戰中德國采用的殘忍的潛艇戰和當初拿破侖采取的傲慢的大陸封鎖政策有著驚人的相似,因為它們都和爭奪海上霸權有著密切關係,我們需要對其加以關注。

當初拿破侖由於無法攻擊自己的主要敵人英國堅守在本土港口的艦隊,便采取了針對英國貿易的大陸封鎖政策,正是因為這項政策,法國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侵略,並最終導致了法國對西班牙和俄國的致命戰役,也最終導致了他的垮台。同樣,一戰中的德國也是無法直接攻擊強大的英國因而采用了非法的潛艇政策,這使得德國激起了全世界對她的反抗並最終導致美國站到協約國一方參戰,從而造成了德國最後的失敗和毀滅。(248)

戰爭第三年,裝備大量潛艇的德國海軍拋棄了所有道德觀念開始全麵實施潛艇戰。2月和3月,德國潛艇擊沉協約國和中立國800多艘船隻。如果按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英國到9月份就得被迫投降,並使得德國控製全世界。西蒙茲說:“1917年潛艇戰的最初幾個月,德國已經比馬恩河戰役和1918年的大進攻更加接近贏得整場戰爭的勝利。”(249)

但是德國的威脅受到了協約國各種形式的抵製和阻擊。其中包括護航體係——戰艦編隊為商船護航,這一體係在美國加入之前幾乎不可能奏效,因為協約國的戰艦缺少反潛艇裝置;使用深水炸彈——炸彈定時隻有到達海麵以下某一深度時才會爆炸;采用有著“軍隊之眼”之稱的偵察機,用來作為海軍的眼睛定位潛伏在海底深處的德軍潛艇的位置。到了1917年11月份,危機終於過去了。德軍擊沉協約國船隻的規模已經從4月份的接近百萬噸下降到9月份的不足300噸。

由於從蘇格蘭到挪威部署的水雷陣有效地封閉了北海海域並阻止了德軍的潛艇進入大西洋海域,這使得德軍的潛艇行動的威脅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水雷障礙對潛艇的阻擊是“一戰”最偉大的技術成就之一。它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由英國艦隊輔助的美國海軍。水雷陣由幾條水雷線路鋪設到230英裏長的海岸線上。這需要裝置超過7萬枚水雷,其中4/5由美國海軍完成。水雷陣在1918年初夏顯現了威力,在企圖通過封鎖時,德軍有超過12艘的潛艇被擊毀。水雷陣的構建毀滅了德國企圖用潛艇贏得戰爭勝利的最後希望,並最終幫助協約國取得了這場可怕的戰爭的最後勝利。

952.巴黎和會和凡爾賽和約

停戰協定簽署後(第947條),德國政府立即開始將自己的軍隊從占領的法國和比利時的領土上撤出。(250) 同時,協約國和其他相關的國家代表製定總的和平協議的安排也在展開。1919年1月18日,和平大會在巴黎開幕。27個國家派出代表出席大會。威爾遜總統是美國代表團團長。法國總理克列孟梭(Premier Clemenceau)當選大會主席。

大會需要處理一係列令人眼花繚亂的問題,其中主要包括:(1)最後和平協議條款的起草;(2)解決德國與奧匈帝國、俄羅斯帝國、土耳其帝國解體後產生的諸多新國家的邊界問題;(3)聯合國家公約的製定。大會各項工作分別由多個委員會,在1000多名曆史學、人類學、地理學和外交學專家學者的協助下展開各項工作。

《聯合國家公約》(Covenant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的製定工作首先完成。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文件草案於1919年2月14日發表,並立刻成為國際社會談論的話題。公約裏的條款與德國簽訂的協議交織在一起,並成為協議的一部分,也成為協約國與德國及其盟國簽訂的各項條約的一部分。

1919年6月28日,在凡爾賽特裏亞農宮著名的鏡廳(Hall of Mirrors in the Trianon Palace at Versailles)——也就是1871年威廉一世加冕為德意誌帝國皇帝的地方——協約國與德國之間的條約,由協約國及相關國家一方的代表與德國代表簽署完成。

和德國直接相關的重要的領土問題安排如下:阿爾薩斯-洛林地區還給法國,以糾正1871年德國所犯的錯誤。德國豐富的煤礦和鐵礦產區薩爾盆地(The Saar basin)暫時由國際共管,而該地區的礦藏則作為德軍對法國礦藏的破壞的補償而完全歸法國所有。

為了糾正普魯士在1864年對丹麥所犯的錯誤,石勒蘇益格一些地區由當地居民自由秘密地投票後回歸丹麥。

在東部,德國割讓波茲南、維斯瓦河左岸的西普魯士、西裏西亞的部分地區給新成立的波蘭。這些領土的割讓,主要是對1914年以前普魯士在近代歐洲曆史上所犯最大的國際罪惡而獲得領土的原物奉還。(251) 老波蘭在波羅的海的港口但澤,成為自由城市,被置於國際聯盟的保護之下。

根據和約條款,德國被進一步要求承認恢複主權的比利時的領土完整以及德意誌奧地利共和國(German Austria)和新建立的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和波蘭等國家的獨立,同時宣布放棄德國在其非洲殖民地和歐洲外其他領地的所有特權並將權力讓渡給協約國各成員國分別或共同享有。

和約中關於德國陸軍、海軍和兵工廠的條款,本質上就是讓德國不再能夠發動另一場侵略戰爭。相關條款規定德國軍隊應該縮減至10萬人;所有生產武器彈藥的工廠(少數的特殊情況除外)都應關閉;毒氣製造應立即停止;所有軍事院校都應取締;在萊茵河東岸劃定不得保留軍事武裝的區域;有著“德國直布羅陀”之稱的黑爾戈蘭島(Helgoland)上的所有軍事工事和設施都應“在協約國的監督下由德國工人負責,費用由德國政府承擔”進行拆除。

關於戰爭責任問題,對德皇進行控告的特別條款如下:“協約國及相關國家公開控告前德意誌帝國皇帝、霍亨索倫王朝的威廉二世,因其對國際道德準則與條約神聖性的最嚴重踐踏。”他應該被荷蘭引渡,交由國際法庭審判。所有其他違反戰爭法的個人都需要由德國交給國際法庭加以審判和懲處。(252)

根據和約的補充條款,德國接受自己和盟國對戰爭所負的責任,並有義務將她從入侵國家掠走的汽車、工業機械、藝術品和其他物品原物奉還,而對於損壞的物品應按照裁決委員會認為公平合理的數額進行賠償。

和約結尾的部分規定,和約由德國和協約國及相關國家批準後應立即生效。1920年1月10日,所有條件都得到滿足後,經由德國和法國、英國、意大利、日本、比利時、玻利維亞(Bolivia)、巴西、危地馬拉(Guatemala)、秘魯(Peru)、波蘭、暹羅(Siam)、捷克斯洛伐克和烏拉圭(Uruguay)批準後在這些國家之間生效。而由於美國參議院拒絕在和約上簽字,使得當時的美國成為唯一名義上還和德國在交戰的國家。

兩天後,美國總統威爾遜按照國際聯盟公約的條款召集相關國家於1920年1月16日在巴黎召開國際聯盟大會。在發給相關國家政府的通知中,威爾遜對此次大會的重要意義做了如下闡述:“大會將標誌著國際合作新的時代的開始,也是向著國家間的理想協商邁出的偉大一步。”按照通知的指定日期,國際聯盟大會在巴黎召開,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正式誕生。這一年晚些時候(11月15日),第一屆國際聯盟大會在日內瓦召開,42個國家的代表參加了這次大會。當然,其未來的前途還需要時間的驗證。

953.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些確定的影響

隻有時間才能證明巴黎和會工作的永久性,才能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做出完整的評價。然而,這場改變了很多國家命運的世界大戰已經出現了一些確定的後果和影響,由於這些影響和民主運動、民族解放運動及世界聯邦運動的關係,我們應該對這些影響加以關注,這也是我們前文對戰爭進行描述的主要目的。

首先,“一戰”為世界民主運動注入了新的動力。它令獨裁專製、軍國主義的政府徹底威信掃地,並展示了建立在個人自由和人民主權基礎上的新的國家政府的優勢和優越性。它徹底結束了君權神授的政府,並在世界各地建立了真正的人民的政府。十幾個新的共和國家應運而生。它使得“世界成為民主的安全之所”。

其次,“一戰”極大促進了民族解放運動。帝國霸權的目的是為了進行世界統治,這是對民族主義精神的踐踏和挑戰,“一戰”導致了所有具有壓迫性的帝國主義政權的倒台和解體——霍亨索倫王朝、哈布斯堡王朝、羅曼諾夫王朝和奧斯曼帝國等都是如此——也使得獲得解放的各國各民族按照民族願景和民族主義精神進行重組。一戰促進了民族國家的產生——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其他民族國家——僅此一點,就可以彌補這場戰爭給我們帶來的難以估量的損失和犧牲。(253)

最後,“一戰”為世界組織走向世界的曆史潮流注入了巨大的動力。毫無疑問,這是這場戰爭最具曆史意義的成果。國家聯盟,盡管其成立之初隻包括了部分的主權國家,但是它承載著史前時代就已開始的好戰的氏族和部落合並為城邦和小王國的以及世界聯合目標的莊嚴承諾。

(1) 文藝複興在科學領域的真正代表人物是尼古拉·哥白尼。當哥倫布和其他人都在探索地球上的未知海域和開拓新的文明世界時,哥白尼卻執著於探索宇宙並發現了宇宙的真正體係。哥白尼的理論體係在1507年已經完善並成熟,但由於擔心被攻擊為異端邪說,他在36年後(1543)才發表了闡述自己觀點的偉大著作。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哥白尼的理論對16世紀的思想界幾乎沒有任何影響。他的理論被認為違背了天主教和新教所奉行的《聖經》教義,因此在其出版後的100多年時間裏幾乎被完全否定。甚至在伽利略(1564—1642)發明了望遠鏡後,神學家們對哥白尼真理學說的傳播仍然予以阻撓,從而使得其理論直到18世紀才取得完全的勝利。參見安德魯·D.懷特,《科學與神學的鬥爭》,第1卷,第3章。

(2) 人們對發現磁針的特性應該給予怎樣的評價,一直存有爭議。指南針最初是由中國人在8世紀開始應用的。在13世紀中葉之前,關於歐洲航海者使用指南針,並沒有可靠的記載。很可能是十字軍在東征期間在東方掌握了指南針的相關知識。

(3) 這種變化的結果之一就是將南美洲突出的部分(巴西)向東劃到分界線以東,從而使其成為葡萄牙而非西班牙的領地。

(4) 教皇對異教徒土地所有權的主張得到了《聖經》經文的支持:“你求我,我就將列國賜你為基業,將地極賜你為田產。”(《詩篇》,第2章,第8節)。西班牙和葡萄牙都認可教皇的主張,而天主教的君主們認為隻要不與他們的利益相衝突,他們都認可。在路德反對天主教之後,新教國家的統治者們對此則根本不予理睬。

(5) 雨果·格勞秀斯(Hugo Grotius,1583—1645),荷蘭著名法學家,在《海上自由論》中反駁這一理論,並表示海洋應該屬於所有人,這一法理最後成為國際公法的一部分。

(6) 很難確定東南亞島嶼的分界線應該如何劃分。

(7) 海洋時代被認為包括兩個階段——大西洋時期和太平洋時期,而後者則剛剛開始。參見本書第七十五章“在整個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擴張”。

(8) 普利斯科特對墨西哥國家的描述,尤其是對其政治機構的描述,完全是誤人子弟。參見書末的參考文獻。

(9) 據推測,美洲土著居民的文明之所以落後,一部分原因就是其有用家養動物的缺乏。參見費斯克,《美洲的發現》,第1卷,第27頁。新大陸動物群與舊大陸的相比,它們在馴化的物種方麵極其匱乏。除美洲鴕、羊駝和火雞外,新大陸對動物的馴化幾乎沒有什麽貢獻,而動物的馴化構成了現代工業基礎很大的一部分。

(10) 巴爾沃亞探險生涯的發生地,它位於現在巴拿馬共和國的最東端。

(11) 在掠奪了印第安人的金銀財富之後,西班牙人又通過奴役印第安人進一步積累自己的財富。這種在鞭子抽打下的奴役,其苦難程度甚至超過了埃及監工對奴隸的迫害。幾百年間,僅在墨西哥和秘魯的金礦和西印度群島的糖廠,就有幾百萬印第安人喪生。超過半數的秘魯人口被這裏的金礦吞噬了生命。一位作家說:“在50年的時間裏,西班牙人壓迫和奴役當地人民,強迫他們做勞工,當地人民對此根本無法承受;西班牙人對當地土著居民大肆屠殺,幾乎沒有受到任何反抗。有統計說,在此期間,有4000萬土著居民喪生,最保守的數字也達到了1000萬,恐怕前邊的數字更接近真實情況。可以肯定的是,西印度群島曾經擁有600萬人口,此時人口幾乎滅絕;而僅僅在海地,人口在15年裏就從100萬減少到6萬,而在50年後,這個數字又降低到了隻有200人。”(佩恩,《歐洲殖民地》,第89、90頁。)黑奴作為替代勞動力又被引進,這就是新大陸非洲奴隸貿易的開端。奴隸貿易的開始得到了素有“印第安人使徒”之稱的仁慈主教拉斯·卡薩斯(1474—1566)的批準。然而,卡薩斯在其去世前認識到了黑人奴隸和印第安奴隸製度的邪惡,並對自己當初的決定感到後悔。參見費斯克,《美洲的發現》,第2卷,第454—458頁。

(12) 聖職者首年捐指教職人員將任職第一年的全部或部分收入交給教皇以確認自己的任職。這是羅馬教廷比較重要的收入來源。各國君主自然對這些收入心懷妒忌,因為大量的資金從國庫流入到羅馬教廷。因此聖職者首年捐成為歐洲各國政府和羅馬教皇之間無休止的爭議和分歧。在英國,禁止向教皇繳納首年捐就成為英國政府同教皇分裂所采取的早期手段之一(第593條)。

(13) 路德當時並沒有打算讓教士放棄他們的獨身誓言。不過,路德的觀念逐漸發生了改變,他開始認為教士們的獨身主義違反了《聖經》的教義。1525年,思想更加成熟的路德同曾經的修女凱塞玲·波拉結婚。路德違背教士獨身誓言的做法受到了敵人猛烈的攻擊。

(14) 在此之前已經有多人將《聖經》翻譯成德文,但是這些版本發行量十分有限。

(15) 農民們的要求體現在了一份名為《十二條款》的文件之中。參見《翻譯與轉載》(賓夕法尼亞大學),第2卷,第6條。

(16) 農民起義被鎮壓大約10年之後,宗教狂熱誕生了所謂的“新天國”或明斯特重洗派王國,是一種神權政體,首領是萊頓的約翰(1510?—1536)。這場運動出現了令人震驚的宗教狂熱。與農民起義一樣,它們帶來的結果隻是讓真正的改革派丟臉。

(17) 政府接收教會財產的做法叫作“世俗化”。

(18) 阿爾伯特(1490—1568),霍亨索倫家族一個分支的首領。

(19) 路德死後,德意誌境內宗教改革運動的領導權落入了菲利普·梅蘭希頓的手中,他是路德曾經的朋友和同事。梅蘭希頓的做法與路德恰恰相反。他經常對路德的輕率和狂熱做法表示反對,並不斷通過在天主教和新教之間相互妥協來推行自己的想法。

(20) 在加爾文的影響下,日內瓦成為了一個神權政體的國家,它的宗教改革者成了新教教皇。這個小城邦的法規讓人想起了後期的清教徒英聯邦。加爾文主義在世界各地都是如此。它是對古希伯來人神權政治的一種複興。加爾文被稱作“《舊約》的先知”。他的作品《基督教原理》被看作是加爾文主義神學思想的完美展示。

(21) 所有這些教派都是政治自由史中響當當的名字。加爾文主義對人民自由的積極影響,毫無疑問要歸功於加爾文主義的民主憲法而不是其教義——盡管個人良知最終裁定的信條在削弱教皇至高無上的權力的同時也削弱了國王的神權。每個教堂都形成了各自的民主形式,而教會民主自然也就強化了政治民主。

(22) 由於宗教改革運動得到了德意誌民族的普遍擁護,而天主教則受到了拉丁民族的廣泛支持,因此有時候新教也被稱作德意誌基督教,而天主教則被稱為拉丁基督教。

(23) 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由於阿拉貢的斐迪南和卡斯蒂利亞的伊莎貝拉的聯姻而結合在一起;奧地利和勃艮第則由於奧地利的馬克斯米利安和最後一位勃艮第公爵勇敢者查理的女兒及繼承人瑪麗的聯姻而結合在一起;這兩個世係隨後又被斐迪南和伊莎貝拉的女兒胡安娜和馬克斯米利安與瑪麗的兒子腓力的聯姻而結合在一起。

(24) 然而,這一法則並沒有得到各國官方的普遍認可,直到1668年英國、荷蘭和瑞典三國阻止路易十四成為低地國家的主人的同盟形成(在威廉·坦普爾爵士的仲裁下),才被正式接受。

(25) 在與查理交戰前,弗朗索瓦想方設法去尋找一個盟友。英國的年輕國王亨利八世似乎成為最好的選擇。弗朗索瓦因此而邀請亨利到法國會晤,這場會晤被看作是對抗查理的結盟。兩國國王都帶著自己豪華的隨從隊伍在加來附近會晤(1520)。因為兩位國王的隨從都是盛裝出席,奢侈空前,所以這場會晤曆史上稱作“金縷地”。一位同時代作家說道:“很多會晤人員恨不能將自己的工場、森林和草地都背在背上。”但是會晤並沒有取得任何成果,反而是查理最終贏得了亨利的支持。

(26)          戰爭表

(27) 因教派創始人彼得·瓦勒度得名,瓦勒度一直活到了12世紀末。

(28) 《奧格斯堡信綱》是路德追隨者的信條。《奧格斯堡宗教和約》沒有關於茨溫利派和加爾文派的相關條款。

(29) 帝國自由城市並沒有獲得這項權力,城市內部各派別必須相互容忍。

(30) 之前一年(1554),腓力獲得了那不勒斯的王位。因為當年他與英格蘭的瑪麗女王結婚,為了與瑪麗女王的頭銜對等,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皇冠被授予查理的弟弟斐迪南德大公。

(31) 繼承父親的衣缽,腓力同法國交惡。腓力在兩場大戰役中擊敗了法國(1557年聖昆廷戰役和1557年格拉沃利訥戰役)。戰爭以簽署《卡托-康布雷西斯和約》(1559)而結束。腓力為紀念聖昆廷戰役而建立的紀念碑凸顯了他的性格。戰爭之前他曾發願,如果能夠獲勝,他會在聖勞倫斯河邊建造一座最為壯麗的修道院。腓力沒有食言,幾年之後,他在馬德裏附近為著名的埃斯科裏亞爾修道院——一座宮殿、修道院及陵墓——奠基。這座建築以烤架為模型,原因就是聖勞倫斯曾在烤架上被燒死。它是西班牙的威斯敏斯特教堂,這裏擺放著自查理五世皇帝以後的大部分西班牙國君的骨灰。

(32) 在格拉納達被征服後,仍然留在這個國家、因迫害而表麵上改信基督教內心仍然信奉伊斯蘭的摩爾人。

(33) 然而直到1643年,西班牙軍隊才在大戰中被擊敗。在1495—1507年的意大利戰爭中,“偉大的統帥”貢薩洛·德·科爾多瓦開創了一種適合於西班牙士兵的特殊戰術,而其他國家則在100多年後才學會如何在開闊的戰場打敗西班牙人。盡管軍事上的優勢依然存在,但西班牙已經喪失了她的支配地位。

(34) 都鐸王朝的君主有亨利七世(1485—1509)、亨利八世(1509—1547)、愛德華六世(1547—1553)、瑪麗(1553—1558)和伊麗莎白(1558—1603)。

(35) 1512年,亨利八世加入神聖同盟——一個反對法國國王,以教皇為領袖的聯盟——亨利八世在法國發動了自己的第一場戰役。亨利八世在橫穿英吉利海峽時,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四世考慮進攻英國以援助法國國王。蘇格蘭軍隊在切維厄特丘陵(Cheviot Hills)的弗洛登遭遇英國軍隊,幾乎全軍覆沒(1513)。詹姆斯國王被殺,蘇格蘭的貴族精英幾乎在這場戰鬥中完全凋零。這是蘇格蘭民族曆史上所遭受的最沉重打擊。斯科特的長詩《馬米恩:弗洛登戰役的故事》,就是為紀念這場戰爭而作。

(36) 26位大修道院長和2名小修道院長遭到驅逐。

(37) 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埃德蒙·斯賓塞(1552?—1599),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值得注意的是,莎士比亞和培根都比伊麗莎白女王去世晚。

(38) 查理的迫害從1521年持續到1555年。這些年間被殺死的人數一直被誇大,荷蘭著名法學家格勞秀斯(卒於1645年)認為這個數字高達10萬,而布洛克則認為實際數字不到1千人。參見布洛克,《荷蘭人民史》,第2卷,第317頁。

(39) 這裏采用“公開刺殺”的說法目的是為了表明腓力手段上的改變。他一直試圖通過暗殺來除掉奧蘭治親王。此時他非法化的法令使得蓄意的刺殺行動公然地成為公共的或政府的事務。為了理解這一點,我們應該了解16世紀的刺殺活動並不像今天認為的那樣非正義。在意大利的一些小城邦,刺殺已經成為一種不涉及良知的普遍手段,即使在北方,很多統治者也時常會采取這種手段。

(40) “申辯”本意為在法庭上進行辯護。在柏拉圖的《蘇格拉底的申辨》中,這個名詞被用於在輿論法庭前為生命辯護。

(41) 16世紀瓦盧瓦王朝統治者包括路易十二(1498—1515),弗朗索瓦一世(1515—1547),亨利二世(1547—1559),弗朗索瓦二世(1559—1560),查理九世(1560—1574)及亨利三世(1574—1589)。

(42) 法國新教徒被稱作胡格諾派教徒,這個名字是他們敵人起的,詞的來源並不確定。

(43) 在反對哈布斯堡家族的計劃中,亨利四世構思了一個非常宏偉的方案,這在蘇利公爵的《回憶錄》中有所體現,那就是將歐洲所有的基督教國家聯合起來組成一個龐大的邦聯或聯邦,並通過設立一個國際和平法庭來消除戰爭。這一方案被稱作“偉大計劃”。

(44) 皇帝斐迪南是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