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巴拉丁領地(Palatinate)的曆史闡述了和平協議的這一條款;在長達60年的時間裏,這裏的人們被統治者四次逼迫改變自己的宗教信仰。但是這屬於例外情況。
(46) 在戰爭結束之前,雙方陣營的支持者人數超過了士兵的人數。在行軍途中,軍隊召集了那些像在羅馬帝國橫行的哥特人和汪達爾人的遊牧部落。戰爭過後,這些被解散的士兵成了盜賊和土匪,成千上萬的人被處決。德意誌在《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後的一個世紀裏,仍不斷受到這些匪幫的侵擾。
(47) 英國的清教徒革命可能看起來像一場宗教戰爭,但是我們需要了解它主要是一場政治較量,一場反對英國政治獨裁的鬥爭。
(48) 當國王濫用他的權力時,人們所能做的就是祈求他“改正他的錯誤”以及“向上帝祈禱”。
(49) 應該注意的是,路易的臣民,至少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也相信應該由一個人來治理國家。這樣的想法是有道理的,他們都曾擁有過貴族政體多人統治下的苦難經曆。所有人共同治理政府,或者由他們自己管理政府的話,他們根本無法形成清晰的理念。在經曆了100多年的獨裁暴政和迫害之後,才催生了革命思想。
(50) 《路易十四作品集》(巴黎,1806),第2卷,第336頁。
(51) 參見貝爾德,《胡格諾派教徒美洲遷移史》。
(52) 同盟在最初的時候包括英國、新教荷蘭、奧地利和其他德意誌邦國,後來葡萄牙和薩伏依也加入進來。
(53) 為路易十四時期增光添彩的世界著名法國作家、哲學家、牧師和演說家包括:現代哲學之父笛卡爾(1596—1650);數學天才、著名的《致外省人書》作者帕斯卡(1623—1662);小說家、無可匹敵的性格與舉止描述者拉布呂耶爾(1645—1696);著名書信體作家塞維尼夫人(1626—1696),其書信體作品即使在今天也是法國文學珍貴的部分,並構成宮廷曆史學家的信息寶庫;雄辯的宮廷傳教士和君權神授思想的捍衛者博須埃(1627—1704);傑出的主教、諷刺路易十四統治的著名作品《忒勒馬科斯探險記》的作者費奈隆(1651—1715)。
(54) 出自國王在星室法庭的演講,1616年。
(55) 莎士比亞死於詹姆士執政期的中期(1616)。與莎士比亞同時代的幾個劇作家都像莎士比亞一樣在伊麗莎白統治期間開始自己的寫作生涯,活得比伊麗莎白女王要長,他們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創作於伊麗莎白女王繼任者的統治時期。
(56) 查理在1649年接受審判時引用。
(57) “北方法院”由亨利八世創建,此時被斯特拉福德作為加強國王在英格蘭北部騷亂地區獨裁統治的工具。星室法庭由亨利七世組建,當時主要用於處理威脅到政府的犯罪行為,像暴亂、誹謗及謀反。高等宗教事務法庭由44名委員組成,在伊麗莎白統治時期建立,目的是為了施行《至尊法案》和《宗教信仰統一法案》。
(58) 勞德大主教於1645年被處死。
(59) 根據當時流行的紀年方法,1648年直到3月24日才結束。
(60) Barbados,實際上被賣到熱帶地區當奴隸。
(61) 在1641—1652年間,島上超過50萬居民喪生或被驅逐;普蘭德加斯特(《克倫威爾時期的移民》,第177頁)指出,在此期間,島上5/6的人口都消失了,他說:“走上二三十英裏都看不到一個活物。”
(62) 聖保羅大教堂就是被毀的教堂之一,後來得以重建。其設計者就是著名的建築設計師克裏斯托弗·雷恩爵士。他在教堂內的墓碑附近刻有下列銘文:“如果你想找尋他的墓碑,請環顧四周。”
(63) 查理二世的私生子蒙茅斯公爵提升叛亂標準的時候,詹姆斯的王位還沒有坐穩。伴隨著這場反叛的,是各種形式的報複。臭名昭著的首席大法官傑弗裏斯在“血腥巡回法庭”判處320人死刑,並將841人流放。傑弗裏斯以令人難以置信的殘忍進行了所謂的審判。參見科爾比《英國曆史文獻選讀》,第81條。
(64) 麥考萊戲稱清教徒之所以反對捕熊,不是因為它給熊帶來的疼痛,而是因為它給觀者帶來了快感。
(65) 出自Jacobus,它是“詹姆斯”的拉丁名稱。
(66) 英國參加的巴拉丁戰役(參見第657條)占據了威廉統治時期的大部分時間。威廉1702年去世,瑪麗去世的時間比他早。由於兩人沒有子嗣,王位便傳給了瑪麗的妹妹、丹麥喬治親王的妻子安妮公主。
(67) 這一王朝最著名的統治者是“恐怖的伊凡”(1533—1584)。伊凡驅逐韃靼人,擴大和鞏固了俄羅斯的領土。
(68) 彼得在1716—1717年間對歐洲做了第二次巡回訪問。
(69) 瑞典政府此時已經是絕對的君主專製國家。1693年,瑞典國會宣布瑞典國王為“統帥一切之王,對世俗世界不承擔任何責任,他擁有基督教國王一樣按照自己的意誌加以統治的權力”。
(70) 查理在土耳其流亡了5年,在此期間他的所作所為完美詮釋了他“北歐瘋子”的稱號,隨後他回到了瑞典。不久,查理就在一場戰役中戰死。查理去世時隻有36歲。也許我們通過查理的傳記作者伏爾泰對他的描述能夠更好地理解他,伏爾泰認為查理更像一個晚生了1000年的北歐海盜之王。他確實是“最後的維京人”。
(71) 自1525年以後,普魯士公國一直是由霍亨索倫家族的一支世襲所有。
(72) 當然,瑪麗婭是不能戴神聖羅馬帝國皇冠的。
(73) 當時普魯士的人口約有500萬,而反對普魯士聯盟國家的人口有1億左右。
(74) 注意第932條阿爾伯特國王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75) 英格蘭和蘇格蘭兩個國家的王位在1603年斯圖亞特家族繼承英格蘭的王位時而合並到一起。
(76) 漢諾威王朝的君主包括喬治一世(1714—1727)、喬治二世(1727—1760)、喬治三世(1760—1820)、喬治四世(1820—1830)、威廉四世(1830—1837)、維多利亞(1837—1901)、愛德華七世(1901—1910)和喬治五世(1910— )。
(77) 查理·衛斯理創作了超過6000首讚美詩,很多作品直到今天仍深受喜愛。
(78) 這裏的情況與新世界的情況有些類似。法國和英國之間長期較量,但也隻局限於貿易領域,而不是作為帝國建設者之間的較量。到18世紀中葉,他們開始征服整個世界,並為領土主權打基礎。
(79) 對歐洲雇傭軍中當地士兵的稱呼。
(80) 法國位於印度東海岸的貿易據點本地治裏被歸還給法國,並一直作為貿易據點存在;但是她的政治權力就像在北美洲一樣,已被戰爭摧毀了。
(81) 還有許多其他令人欽佩的動機激勵很多像拉法耶特這樣的法國人站在了美國愛國者一邊進行戰鬥。
(82) 丹麥期望英國能夠譴責奴隸貿易。英國在1802年廢除了奴隸貿易。而在美國,1808年後買入奴隸是違法行為。1820年以前,大多數文明國家都禁止了奴隸貿易。
(83) 本世紀另一場重要的人道主義運動就是監獄改革。這主要是受到博愛主義者約翰·霍華德(1726—1790)的推動。霍華德畢生致力於監獄條件和管理的改革。
(84) 1779年,阿克萊特和克朗普頓將其完善。
(85) 英國工業革命要比她侵略歐洲大陸早了幾十年,部分原因是英國的商業霸權和世界市場對英國製造商的開放,還有一部分原因是英國煤礦和鐵礦儲量的充足。
(86) 大部分稅收被分包出去,也就是說,大量資本家與政府簽訂收稅的合同,然後再向國王的臣民收稅。這些所謂的包稅資本家按照合同的規定向政府交納一定數量稅收收入,超過這部分的稅收收入就是他們的利潤。
(87) 其他的偉大哲學家還有孟德斯鳩(Montesquieu,1689—1755),他最重要的作品為《論法的精神》(The Spirit of Laws);還有狄德羅(Diderot,1713—1784)和達朗貝爾(D’ Alembert,1717—1783),是百科全書派的領袖,28卷百科全書的編纂者。
(88) 伏爾泰的一些門徒將他的思想發展成了無神論;但是伏爾泰本人是一個自然神論者,他對無神論的抨擊和對基督教的抨擊是一視同仁的。
(89) 換句話說,每一個等級代表的多數票決定該等級的意誌,而兩個等級的多數票則決定著所有代表的意誌。
(90) 這一生鏽的紀念品今天仍然可以在弗農山莊的展櫃中看到。
(91) 過路費和使用費是領主分別對道路、渡口、橋梁和市場,以及對碾米、榨葡萄汁和烤麵包等行為擁有的收費的權利。這些稅費後來都被無償廢除。其他令人厭惡的封建稅費,則被農民繳納某些固定的費用所代替。
(92) 見第559條和第600條。
(93) 國民會議發現將這樣龐大數量的房產立即以合理的價格賣掉幾乎不可能。隨後國民議會以國有化的土地作擔保發行紙幣,這種紙幣被稱作“指券”。這種做法幾乎無一例外地會造成通貨膨脹。法國發行的指券貶值到無法流通,這一點和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大陸會議發行的大陸紙幣的情形幾乎如出一轍。
(94) 雅各賓派因其第一次會議在巴黎的一家古老的修道院召開而得名;科德利埃派則因其在一家方濟會修道院集會而得名。科德利埃派隻建立了一家巴黎俱樂部;而雅各賓派則在法國組建了無數的分支機構。
(95) 這首著名的戰鬥歌曲由一位年輕的法國工程師魯熱·德·利爾在1792年創作完成。
(96) 瑞士衛隊被殺的人數超過700人。他們的忠誠和奉獻精神被位於瑞士盧塞恩的歐洲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紀念像所銘記,那就是“盧塞恩垂死的獅子”。在懸崖的凹處,一隻被長矛刺穿的奄奄一息的獅子用爪子護衛著波旁百合花。這個栩栩如生的獅子像由一塊天然的岩石雕刻而成。設計師就是丹麥著名的雕刻家托瓦爾森。
(97) 現在得知之前估計的數字都有所誇大。見史蒂芬斯,《法國大革命史》,第2卷,第146頁。
(98) 王太子當時不過是一個8歲的孩子,他在1793年1月被歐洲諸強國承認為法國國王。那個時候,他還在坦普爾的監獄中。王太子死於1795年,獄卒的虐待是直接導致或至少加速其死亡的原因。
(99) 這是一項令人讚賞的改革,必須被看作法國大革命的有益成果之一。
(100) 普魯士、西班牙和其他一些國家與法國簽訂了《巴塞爾條約》,承認了法蘭西共和國(1795)。
(101) 法國神職人員包括新教牧師和猶太教拉比的薪水都由國家財政支付。這一做法一直持續到1905年政教完全分離時《宗教事務協約》被廢除才得以終止。
(102) 現在,人們認為《民法典》並不像一些作家宣揚的那樣是一個新鮮的事物。立法是開明君主們比較喜愛的做法(比如俄羅斯的葉卡捷琳娜二世、奧地利的約瑟夫二世、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等)。《民法典》幾乎就是康巴塞雷斯為國民公會準備的《民法典草案》的翻版。
(103) 從此時起,波拿巴仿效王室的一貫做法,用自己的名“拿破侖”作為王朝的名字。而“拿破侖”這個名字注定要在曆史上占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我們後麵將對這個名字逐漸加以了解。
(104) 這裏,拿破侖再次效仿查理曼。他說:“我就是查理曼,因為我像他一樣統一了法蘭西和倫巴第。”
(105) 萊茵邦聯最後包括37個邦國,總人口約1500萬。
(106) 弗朗茨二世已在1804年8月采用奧地利皇帝的名號,恰在拿破侖加冕成為法蘭西帝國皇帝之後。
(107) 史蒂芬斯,《大革命期間的歐洲》,第249頁。
(108) 在耶拿之戰後,拿破侖將薩克森選帝侯扶上王位。
(109) 亞曆山大希望將普魯士作為俄羅斯和拿破侖帝國之間的緩衝而保存下來。他對拿破侖向東推進直逼自己的領土而心存憂慮。
(110) 1806年,拿破侖將那不勒斯的波旁王朝廢黜。
(111) 拿破侖在1809年12月15日與約瑟芬離婚,他與瑪麗·路易絲的婚禮在1810年4月2日舉行。約瑟芬得以保留皇後的頭銜,並在馬爾邁鬆保有自己的行宮,每年領取200萬法郎的津貼。直到生命的最後,她和拿破侖都保持著良好的友誼。她於1814年5月20日去世。
(112) 《提爾西特和約》很可能決定了拿破侖實際權力的極限。
(113) 第一次《巴黎和約》,1814年5月30日。
(114) 拿破侖的回歸得到了軍隊的歡迎,尤其是那些從俄國和德國返回的戰俘,但是法國人民普遍不歡迎他回來。
(115) 衛隊長康布羅納將軍對投降的命令作出了如此的回答:“禁衛軍可以倒下,但絕不會投降。”這句名言的出處一直存有爭議。
(116) 他希望遜位給自己的幼子,並宣布他為“法蘭西皇帝拿破侖二世”。
(117) 反法同盟的軍隊與路易十八簽訂了第二次《巴黎和約》(1815年11月20日)。此時的法國不得不接受1789年時的邊界線,並付出了70萬法郎的賠款。
(118) 德·托克維爾(De Tocqueville)。
(119) 當然,這些思想並非新的學說。所有所謂的法國大革命思想,都是通過法國大革命為它們注入新的權威,並在世界範圍內被賦予新的進程。
(120) 瑞典被確認占有挪威,丹麥由於與拿破侖結盟而失去了挪威。瑞典和挪威形成了一個雙元君主製國家,兩國各有自己的議會,但在同一個國王的統治之下。這種局麵一直持續到1915年,挪威宣布聯合的解體,並選擇丹麥的查理親王作為自己的國王,並從此成為一個獨立的王國。
(121) 關於德意誌重組的細節,參見第792條。
(122) 同英國一樣,匈牙利從中世紀起就擁有自己的憲法。瑞典也在法國大革命時期擁有了自己的憲法。
(123) 除了重建了歐洲的國家體係,維也納會議還處理了幾個普遍關注的次要問題,比如河流的水上運輸、外來移民的權利和奴隸貿易等。關於最後一個問題,維也納會議在英國的影響下,對奴隸貿易作出了清晰的判定,承認法國大革命所提出的人生而平等和自由的思想。維也納會議還發表宣言譴責奴隸貿易,幾個主要的國家同意竭盡全力限製奴隸貿易。這幾乎是維也納會議唯一同社會和道德力量站在同一戰線上並塑造了新的世紀開端的行動。
(124) 這是哈佛大學校長查爾斯. W.艾略特於1893年在芝加哥哥倫布紀念博覽會水門上的題詞。
(125) 參見第852條和854條。
(126) 戰爭之後,路易·拿破侖在英國找到了一處避難所。他於1873年1月9日去世。
(127) 最後一筆分期賠款於1873年交付後,德國最後一批占領軍隨即撤離。
(128) 喬丹,《阿爾薩斯-洛林》,第20—22頁。
(129)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憲法與美國憲法不太一樣,它不是一份單一的法律文件,而是由不同時期通過的法律組成。她的立法機構由參議院和下議院構成,兩院的聯合會議選舉總統,任期7年,並組建內閣,對立法機構負責。選舉為普選製。
(130) 兩國協約在1907年達成,後來英國加入進來,形成了三國協約。
(131) 隨著教會與政府的分離,由政府支付給牧師們的薪水也停發了。教堂留給天主教徒自由使用,但是主教的宅邸和其他宗教建築都作為教育和非宗教活動的場所使用。
(132) 見第七十五章。
(133) 見第七十七章。
(134) 1918年,在世界大戰的壓力下,英國通過《人民代表法案》,選舉權的民主化工作完成。這部選舉法比之前任何相似法案都要深入。它實際上建立了普選製,完全取消了當初的財產限製,並賦予所有“建立了自己的家庭,無論財產或土地價值多少”30歲以上女性以選舉權。這些措施使選民人數成倍增加,選民人數增加了800萬人,其中女性選民600萬人。1919年,英國議會曆史上首位女性(阿斯特夫人)獲得了英國下院的席位。
(135) 這項法案與《1832年改革法案》類似,上院通過對貴族進行一種威脅性的封授而加以抵製。該法案規定議案(除某些特別指定的議案外)如果連續三次在下院獲得通過——程序合法——則無須上院同意即可上升為法律。而且根據這項法案,每屆議會的任期時間從原來的7年縮短為5年。
(136) 在英國,羅馬天主教徒被排除在選舉權和擔任公職的權利之外。
(137) 在1914年世界大戰爆發前,英國議會通過威爾士政教分離的法案,但是該項法案的實施卻被推遲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
(138) 蘇格蘭的國教是長老會。
(139) 這個推遲引起了愛爾蘭境內極大的怨憤。戰爭結束後,英國政府發現愛爾蘭問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嚴重。一個強大的政黨——新芬黨,要求完全從大英帝國獨立出去。1921年,一個新的自治法案提出建立兩個愛爾蘭議會,一個是新教的阿爾斯特的,另一個是愛爾蘭餘下地區的,得到恩準,正式生效。
(140) 拿破侖三世並不希望看到一個統一的意大利,就像不想看到一個統一的德國一樣。他的目的是在意大利北部建立一個王國,將奧地利排除在亞平寧半島之外,然後將意大利各邦聯合在一個以教皇為首的邦聯之下。他認為,以這種方式重建的意大利很樂意將法蘭西皇帝作為自己的捍衛者和守護者。
(141) 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於1878年去世,他的兒子以“亨伯特一世”的頭銜繼承了王位。亨伯特一世1900年被刺殺,他唯一的兒子維克托·伊曼紐爾三世繼承王位。
(142)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教皇失去世俗統治權的前幾個月,天主教的大公會議(1869—1870年的梵蒂岡會議)正式通過投票宣布了“教皇無謬論”,並作出決定:教皇所有關於“信仰和道德”等問題的言論都是永無謬誤的。
(143) 1908年,自1755年裏斯本大地震之後,歐洲曆史上破壞力最大的地震於意大利的卡拉布裏亞和西西裏爆發。這次地震造成7萬人喪生。墨西拿的西西裏城幾乎完全被摧毀,大量居民被埋在廢墟之下。
(144) 最嚴重的問題出現在匈牙利。在著名政治家和演說家拉約什·科蘇特的領導下,匈牙利人民奮起反抗,宣布脫離奧地利的統治而獨立(1849年4月14日)。他們為了自由英勇地戰鬥,但是卻被奧地利和俄羅斯的聯軍所鎮壓。
(145) 普選權在以財產為基礎的狡猾的選舉製度的幹擾下變得毫無意義,這個著名的三級投票製度,讓少數一直以來支持王權的富貴階層占據了國會下院半數以上的席位。
(146) 摘自斯科特,《美國和德國國際關係調查》(1917),第42頁。
(147) 德意誌單個邦國自由主義運動的失敗,在同時進行的將各邦連接成一個擁有真正自由憲法的統一國家失敗的映襯下,得到更完整的呈現。為了達到製定全國性憲法的目的,1848年5月18日,德意誌各邦在法蘭克福召開了一次類似於1789年法國立法議會的製憲會議,目的就是為德意誌製定一部全國憲法。不幸的是,製憲會議沒有取得任何成果。這使得德國自由主義的前景看上去毫無希望。很多立憲運動的領導人為了躲避國內的獨裁專製,不得不到美國尋求避難。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德意誌各邦努力建立一個真正的國家聯盟時,瑞士卻成為一個真正的聯邦國家。維也納會議重組了瑞士邦聯,使得瑞士各州像德意誌邦聯一樣憑借鬆散的聯邦紐帶結合在一起。像德意誌一樣,瑞士也出現了以瑞士統一為理想的黨派,也就是說,他們渴望建立一個更加強大和集權的聯邦政府。為了阻止聯邦集權和保持各州的權力,7個天主教州建立了“分離主義聯盟”。隨後,瑞士爆發了戰爭(分離主義戰爭,1847),分離主義者被擊敗,重新修訂了聯邦憲法;修訂後的聯邦憲法將以鬆散的州為單位連接在一起的邦聯轉變成一個強大的聯邦政府,這在某些方麵類似於美國聯邦政府。瑞士成了一個真正的典型的聯邦政府。1874年,新憲法被製定,這部憲法進一步加強了聯邦政府的權力。
(148) 對法國幹預的擔心,加速了普魯士宮廷方麵的談判。由於拿破侖三世在同意意大利統一時得到了薩伏依和尼斯作為回報(參見第853條),所以他想重施故技,欲以同意德國統一為條件獲得萊茵河畔的某些地區作為回報。
(149) 俾斯麥通過將拿破侖三世在奧普戰爭時對黑森和萊茵-巴伐利亞地區的領土要求公布於眾,激起了德國人反法的情緒。不隻是德意誌南部諸邦,整個德意誌都對法國產生了極大的敵對情緒。
(150) 關於《法蘭克福條約》(1871)的主要條款,參見第821條。
(151) 帝國由26個邦組成,包括阿爾薩斯-洛林的帝國屬地。聯邦中的一個重要事實,就是普魯士的優勢地位。1910年人口普查時,普魯士的人口數為40165219,而所有其他邦的人口總數為24760770。
(152) 1914年的世界大戰是德皇及其軍事顧問發起的一場侵略性戰爭,但是德皇卻宣稱戰爭是為了保衛祖國,而直到戰爭爆發4天後帝國議會才接到正式通知。
(153) 同盟的開始是1879年德國和奧匈帝國簽訂盟約。1882年意大利的加入,使得三國同盟最終建立。
(154) 1890年3月18日。俾斯麥退休後在威廉一世贈予的福裏德裏斯魯莊園頤養天年,他扮演了“德國的普羅米修斯”的角色。他對所有的敵人都投以蔑視,無所顧忌地對皇帝和大臣們的政策進行苛刻的批評。1898年,這位曾長期執掌普魯士王國和德意誌帝國權柄的大人物去世,終年84歲。
(155) 有7位首相曾經在他手下任職:卡普裏維伯爵(1890—1894)、霍恩洛厄親王(1894—1900)、馮·比洛親王(1900—1909)、貝特曼·霍爾維格(1909—1917)、喬治·米夏埃利斯博士(1917)、馮·赫特林伯爵(1917—1918)、馬克西米利安親王(1918)。
(156) 該黨在1871年獲得的投票數為124000左右,1903年超過2911000,1912年上升到4250399。
(157) 這個二元國家的官方名稱為奧地利-匈牙利君主國。
(158) 1910年的人口普查顯示匈牙利王國的人口總數為20886487,其中隻有10050575人口說匈牙利語。
(159) 1910年的人口普查顯示奧地利帝國的人口總數為28571934,而日耳曼人口數(以語言為基礎)為9950266。
(160) 這場戰爭被稱為希臘獨立戰爭(1821—1829)。這場戰爭屬於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運動的一個階段。它在革命的1821年引起了意大利半島和伊比利亞半島的**。拜倫爵士將自己的畢生精力致力於希臘自由的事業。他在邁索隆吉翁城被包圍期間死於熱病(1824)。英國、法國和俄國最終都卷入進來。土耳其和埃及艦隊在納瓦裏諾海灣被聯軍摧毀。第二年,俄國在多瑙河省開始其行動,我們在後麵詳細敘述。
(161) 19世紀及之後的俄羅斯沙皇包括:亞曆山大一世,1801—1825;尼古拉一世,1825—1855;亞曆山大二世,1855—1881;亞曆山大三世,1881—1894;尼古拉二世(廢黜後被殺),1894—1917。
(162) 1864年,希臘由於從英國割得了伊奧尼亞群島而擴張了自己的領土,伊奧尼亞群島在維也納會議之後一直由英國所保有。1881年,希臘從土耳其割得塞薩利和伊庇魯斯的部分土地,但是在1897年,由於和土耳其蘇丹戰爭的失利,希臘不得不將北塞薩利地區的一部分按照和約歸還給奧斯曼政府。作為巴爾幹戰爭的結果(第930條),希臘又獲得了希臘本土附加領土及愛琴海中大量的附屬島嶼。在自由主義製度下,希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取得了長足進步:人口總數從1832年的612000上升至1913年的4800000(新舊領土都算在內);工商貿易都得到複蘇;科林斯地峽由一條運河橫穿而過;鐵路也修建起來;雅典呈現出了現代首都的麵貌。1912年,雅典城內的兩所大學學生人數超過了3000人。
(163) 參閱朗費羅的詩篇《提燈女神》。
(164) 俄羅斯在1871年普法戰爭爆發時否認了這一條款。隨後俄羅斯重新修建了塞瓦斯托波爾的防禦工事,在“一戰”爆發前,俄羅斯一直在黑海保持著強大的艦隊。
(165) 在這份條約中,歐洲大國重新修訂了俄國和土耳其達成的《聖斯蒂法諾和約》。這份和約實際上將奧斯曼帝國排除在歐洲版圖之外,並以犧牲塞爾維亞族和希臘族為代價擴大了保加利亞的領土。
(166) 羅馬尼亞(古代的摩爾達維亞省和瓦拉幾亞省)、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的完全獨立被正式承認;保加利亞根據《聖斯蒂法諾和約》獲得的領土被大幅削減,但是她享有自治權,隻不過要向奧斯曼的朝廷納貢;東魯米利亞即將擁有自己的基督教總督,但仍在蘇丹的版圖之內。1885年,東魯米利亞與保加利亞統一。人口幾乎都是羅馬尼亞族的比薩拉比亞被從羅馬尼亞手中奪走,然後送給了俄羅斯。
(167) 農奴數量達到了約23000000,根據特殊法令(1858年7月頒布),農奴已經得到解放。他們立即獲得了長期耕作土地的所有權而不用支付任何費用。他們已經隻是名義上的農奴。我們之所以稱其為“名義上的”,是因為這個階層在勞作中隻受到為數不多的限製,而且隻需要繳納很少的租金。
(168) 從理論上說,沙皇是俄羅斯專製統治者。王位背後權力的真正統治者,是各個等級的官員,他們構成了所謂的官僚機構。這種狹隘的、自私的、腐敗的官員被比作雪萊夫人小說《弗蘭肯斯坦》中的怪物。像小說中一樣,怪物超越了它創造者的控製,犯下了肆無忌憚的罪行。
(169) 19世紀和20世紀初俄國曆史上另一個重要事件是她在亞洲的擴張並與日本爆發衝突。關於俄國曆史的這一重要階段和其在“一戰”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們會在下邊的章節中介紹。
(170) 我們還記得,這些中世紀的城鎮曾經是政治自由的誕生地。
(171) 斯坦利為了追尋利文斯頓的足跡,比較早地進行了探險考察(1871—1872)。
(172) 從剛果自由邦實際建立的1882年,直到1908年,剛果隻不過是比利時國王的個人領地。1908年,利奧波德國王將剛果讓與比利時政府。這個國家的重要產品是橡膠、棕櫚果和可可。棉花和煙草也被培育成功。最近估算這塊殖民地人口,大約在9000000到15000000之間。
(173) 締結條約和決定和戰的權力都保留在英國政府手中。
(174) 1914年,另一條(環太平洋幹線)連接新布倫瑞克到英屬哥倫比亞魯珀特王子港的洲際鐵路線完工。
(175) 澳大拉西亞,意思是“亞洲南部的土地”,通常包括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地。同南非、加拿大和印度一樣,英國人其實來到這裏很晚。西班牙人和荷蘭人來到這裏都比英國要早。荷蘭的存在可以通過新荷蘭(澳大利亞早期的名字),範迪門斯地(塔斯馬尼亞最初的名字)和新西蘭這樣的名稱得以證明。它們都與大島連接在一起。
(176) 新西蘭不在聯邦之內。她和其他臨近的島嶼一起組成了一個自治領。如果不包括土著居民,總人口剛剛100萬多一點(1911年人口普查的數字)。
(177) 最近一位作家對澳大利亞人口的特點有過一番描述:“澳大利亞是盎格魯-撒克遜民族所擁有的唯一大陸——唯一一個由一個國家擁有的大陸——也是有記錄以來唯一擁有一個民族、一種語言和一個政府的大陸。”
(178) 根據1901年人口普查,英屬印度帝國的人數(包括藩屬國)為294461956;1911年人口普查,這個數字達到了315156396。
(179) 印度和中國之間的鴉片貿易數額龐大,這成為了英國商人和印度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然而,中國政府逐漸意識到鴉片這種毒品的危害,開始抵製鴉片進口。這也是鴉片戰爭的原因。中國政府被迫展開禁煙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