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敦煌婚嫁習俗

婚姻,自古是“合二姓之好”的喜事,備受重視。遠古先民,群居雜處,不辨婚姻。後來逐漸認識到“同姓不繁”,而辨內外之別,結婚姻之好。部落間相互通婚,以求種族繁衍。及至春秋製禮作樂、確立婚姻規則,“娶妻不娶同姓,買妾不知其姓,故卜之”。婚姻成為部落聯盟、兩國通好、二姓相合的大事,形成了嚴格的婚姻製度和民間習俗。婚姻不隻講究門當戶對、命相相合,還形成納彩(提親)、問名(詢問女子母親姓氏)、納吉(占卜吉凶)、納徵(訂婚)、請期(占卜選定日期)、親迎(迎親、娶親)等主要儀節,稱為“六禮”。形成一整套繁瑣的儀式。這一婚俗一直延續到唐代。到宋代,簡化為納采、納幣(相當於納吉)、親迎三種儀式,一直延續到清代。近代以來,破除舊俗,提倡新風,婚姻走出門當戶對、家族結盟的窠臼。婚姻已經擺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舊習俗,變成男女相悅、自由戀愛、自主結合的新式婚姻,婚禮從傳統婚姻的繁文縟節中擺脫出來。現今,多民族雜居,婚姻已經打破民族、國家界線,自由結合。婚禮也按不同民族風俗及個人喜好,自由選擇安排,程序大為簡化。婚典不僅可在自家庭院,還可在賓館、飯店、教堂舉行,或旅行結婚,形式多樣,儀式也逐步形成多樣化。

各地婚姻風俗因不同民族而有所不同,但同一民族間男女結婚風俗基本一致。同時,為增加婚禮喜慶氣氛,表達對新人的祝福,人們還在延續著某些傳統風俗,通過舉行婚禮來答謝親朋好友的盛情,報答父母養育之恩。敦煌漢族的婚俗自解放至今,大體格式沒有變化,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婚俗在繼承中不斷發展,其大致過程如下:

說媒封建社會男女“授受不親”,強調“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男女雙方一般都要經人從中說合,才能“結絲羅”“諧秦晉”“結連理”“通二姓之好”。這種說合,就叫“說媒”。建國之後,“說媒”曾改稱為“介紹”,做這種說合工作的人,被人們雅稱為“月老”,俗稱為“媒人”。說媒是一種技巧,媒人不僅要熟悉男女雙方及其家庭的基本情況,力求門當戶對地提親,而且必須做到既準確地向男女雙方及其父母反映對方的情況。又要盡可能隱惡揚善,使雙方充分認識對方的長處,從而樂於達成嫁娶的意向。做媒人要勤於跑腿,從開始為男女雙方牽線搭橋之日起,要經常往來於男女兩家之間,交流情況,傳達彼此的願望和要求,防止發生意外的變故。習慣上男女兩家都有義務招待媒人,有句俗話叫“媒婆婆,嘴吃成個油餑餑”,之所以把媒人稱為“婆婆”,是因舊時說媒者一般以女性居多。媒人在舊式婚禮中是一個重要角色,在男女兩家對婚事達成基本一致的意見之後,要引導男方去相親,代雙方送換庚貼,過禮訂婚,選擇成親吉日,引導男方接親,協辦拜堂成親事宜,一直到“新人進了房”,才把“媒人拋過牆”。媒說得好,雙方都滿意,以後常來常往,成為故舊:媒說得不好,雙方不滿意,往往歸咎於媒人,從此視為路人。說成一樁媒,媒人可以得到一些錢財,稱之為“謝媒禮”,這筆錢一般由男方支付(如果是男到女家,則由女方支付)。舊時,謝媒錢是在約定成婚的前一天,連同送給媒人的雞、肘子、鞋襪、布料一起送到媒人家。媒人第二天一定要去引導接親,稱之為“圓媒”或“啟媒”“發媒”。謝媒錢的多少視主家經濟狀況自行決定,但無論多少,均需用紅紙封好,稱為“紅包”或“包封”。現今,謝媒的方式已經不再拒泥於過去的套式了。

上門雅稱“相親”。是在男女雙方經媒人說合後,若女方經過打聽認為男方情況尚可,便答應男方上門。一般是由媒人帶領男方到女方家進行初次走訪,目的是為了讓女方及女方父母和長者相未來女婿。上門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個關鍵環節,特別是男方,尤其要慎重對待。禮物並不在乎數量多、價值高,但切忌觸犯對方父母的禁忌,衣著打扮要大方入時,言行舉止要謙虛有禮。古時相親時,男子隻能由媒人創造機會偷偷看姑娘一眼,看親的結果往往並不直接表白出來,而用各種暗示來表現。一般都是在男方進門之後,女方父母先給小夥子倒上一杯熱茶,小夥子看了姑娘覺得中意,就把這杯茶一口飲幹,然後姑娘的父母才同姑娘一起商量是否同意,如有意結親,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飯,不同意就任由男方告辭回家,甚至還要托媒人將男方帶來的見麵禮退還。現在不同了,男女雙方可以直接見麵、談話,雙方都有機會進行初步了解。

看家道在男方上門之後,由媒人探問女方家意見,若女方家同意,由男方家提出邀請,請女方及家人到男方家做客,即“看家道”。一般是女方及其父母、叔叔、舅舅等人在媒人的引領下,回訪男方家。所謂“看家道”,就是看男方家的生活境況,要看前院的房屋、後院的牲畜,甚至還要看糧倉的儲備等等。在很早以前,“看家道”時還有一個約定俗成的做法.就是男方父母先奉上香茶一盞,然後和女方父母交談。女方父母通過察看男方的家境,對男方財產、生活、家居環境等情況進行了解,如果對婚事認可,就將香茶喝盡,男方父母立即以“親家”相稱,並盛情款待客人。否則,女方父母起身告辭,男方不勉強留客。現在“看家道”多是履行一下程序而已,有些男女雙方已將這一程序簡化並取消。

訂婚在“上門”“看家道”之後,由媒人詢問男女雙方家的意見,如果男女雙方都滿意,認為時機成熟,就要履行訂婚手續。訂婚日期由雙方確定後,媒人帶女方及其父母等直係親屬到男方家去訂婚,男方家則邀請親屬長輩在家恭迎認親。訂婚是大事,男方要向女方送一筆重禮,包括給女方父母的衣料,給姑娘的衣物、首飾、彩禮等等,這些一般都是事先由媒人同雙方分別協商好的。男方要準備酒席,款待女方家人。待女方家賓客齊至時,第一頓飯吃菜和饃。然後認親戚,重點是女方認男方家親戚,逐個敬酒稱呼,長輩要給女方端禮錢,婆婆給未來的兒媳婦佩戴耳環、項鏈、戒指等,女方給男方贈送一套衣服。認親的程序結束後。男方家擺酒席,做臊子麵,新親戚上桌喝酒交流,增進情感。

結婚婚期確定後,男女雙方就開始著手做一些準備工作。重要的一項就是男女雙方要親自到民政部門辦理結婚登記手續,領取結婚證,然後選擇黃道吉日,男女雙方兩家確定並邀請親朋好友參加婚禮。婚禮前一天下午,男女兩家都要待東,即招待東家和所有幫忙的親戚朋友。傍晚時,男方家要選個幹淨的空地給祖宗燒紙,向祖先通說後人婚事。同時,男方請親威、同事、朋友開始布置、收拾新房,主要是張貼喜字,裁剪張貼鴛鴦、拉花、窗花等飾物,營造喜慶氣氛。晚上,女方和姑嫂以及朋友還要到男方家看新房布置情況。男方則和媒人、伴郎一道到女方家送大紅“肉方”。新房布置完成後,不鋪床,晚上由新郎與一個親屬的未婚男孩一起在新**就寢,俗稱“壓床”。壓床的人有條件限製,不是任何人隨便就能壓的,一般由新郎的親弟弟,或朋友或同學,但必須是歲數小於新郎的未婚青年。另外,有的家庭還講究請四五歲的男孩兒壓床,這是從延續子孫的角度來考慮的。次日,便要舉行結婚儀式,一般分喬親、典禮、認親、鬧洞房幾個環節。

喬親就是新郎親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婚禮當天,新娘一大早首要的是化妝和打扮,然後穿上漂亮的結婚服裝在娘家等候。新郎則與伴郎、伴娘及娶親人員(不論迎親人員多少,但必須是雙數,且男女各半)在媒人的引領下乘車(車隊要求是雙數),從男方家出發前往女方家娶親。行前準備好雙份禮品(紅酒、掛麵、豬“肉方”、紅糖、點心等)及紅包,還要拿一紅木匣子,內裝香、艾、掛麵、酵麵、棉花、紅棗、桂圓、蓮子、碗、筷、化裝品、錢等物,均是雙份。喬親人馬到女方家門口時,放鞭炮告知。女方家則事先準備好難題,或提問題、或讓喬親人員喝酒等,待嬉鬧後才開門。進門後,女方家準備荷包蛋等招待新郎,準備簡單飯菜招待娶親人員後,新娘拜別父母,給父母敬茶或敬酒。迎親人員還要從女方家象征性地“偷”點東西,所“偷”東西中必須有木材類的,意為“偷財”。女方將男方帶來的紅白糖、“肉方”、掛麵等留下一份,讓男方帶回一份,對紅木匣子中帶來的離娘錢及饃饃留在娘家,再由娘家對等換個過,其它物品原封不動隨新娘帶回。時辰一到,新郎或抱或背新娘從娘家出來,送上喬親新車,與娘家送親人員同行。喬親車隊中途不能隨意停留,不能走回頭路,也不能走重複路線。喬親車隊在路上與別家喬親車隊相遇,要互換手帕以圖吉利。喬親車隊到新郎家門口,放鞭炮、撒花,或噴彩帶。下車時,新娘腳不沾地,新郎將新娘抱人新房,換禮服,準備典禮。在新娘進門時,公婆、“阿伯子”(新郎的兄長)都要回避,不能照麵。

典禮待賓客到齊,坐定,吉時一到,就開始進行典禮儀式。由司儀宣布婚禮開始,放鞭炮,或奏婚禮進行曲,或鼓掌,新郎、新娘攜手緩緩步入典禮廳堂。結婚典禮儀式開始後,新郎、新娘攜手站在典禮台上,由主婚人、證婚人講話,並宣讀結婚證書,然後新人互贈禮物,互帶紅花,以示相敬相愛,並進行拜禮。舊時講究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對拜,現在則簡化為新人向雙方父母三鞠躬,向親戚朋友鞠躬答謝,新郎、新娘互相鞠躬致禮。為了喜慶,公婆的好朋友還要給公婆“抹花臉”,還要給婆婆的耳朵上掛紅辣椒,其意就是讓公婆在媳婦麵前出醜,以此來縮小媳婦與公婆之間的距離。在典禮結束後,司儀宣布新郎、新娘攜手入洞房時,由親朋好友將事先準備好的紙花、五穀雜糧、白沙糖等混合物打向新郎、新娘的頭上,稱為“打煞”,意為驅災避邪。

認親典禮之後,敦煌還有“認親”的習俗,即在婚宴開始,由司儀帶著一對新人認長輩、認親戚,新人叫著長輩親屬的稱謂,並鞠躬行禮,有些地方有叩頭習慣。而長輩則要事先準備禮金紅包,當麵分別給新郎、新娘,以示祝賀,稱為“拜禮”,一般要多次鞠躬行拜禮,尤其父母則要多次給紅包。婚禮的當天晚上,新郎和新娘不吃婆家飯,而是吃娘家派人送來的素食“寬心麵”。所謂“寬心麵”,就是我們所說的“寬板”拉條麵,其意就是讓新人在成婚後放心過日子,不要怕事。

鬧洞房也稱“耍床”。婚禮當天晚上,有鬧新房習俗。在過去,由於很多新人婚前都不太熟悉甚至不相識,新婚之夜要他們生活在同一空間心理上可能會感到不自在,鬧洞房無疑可以通過公眾遊戲讓新人消除隔閡,捅破羞怯的“窗戶紙”。而在今天,鬧洞房主要是向新人們表示祝福之意。年輕人準備各種雅俗共賞的節目,讓新人表演,逗樂、起哄,增加喜慶氣氛。如表演取筷子,將一雙筷子置於酒瓶中,隻露出很短一截,讓新郎、新娘全力用嘴唇把筷子取出,實際就是讓兩人有意親吻。另外,過去鬧洞房時還要耍鬧小叔子,讓小叔子給嫂子掃地,掃地要從門口往裏掃,掃的東西要堆在屋角,意思不能把財掃出門。第三天回門回來後,再由新娘清掃出門。鬧洞房結束後,新郎、新娘人睡前還必須完成一個很重要的程序,就是給新人鋪床。鋪床十分講究,要請父母健在、兒女雙全的女性給新婚夫婦鋪床,把兩床被子的四角夾人核桃、花生、蓮子、紅棗等物,一邊鋪床一邊口中還要念念有詞:“反鋪席子正鋪氈,生下的娃娃坐高官;雙雙核桃雙雙棗,兒子多來女子少……”而後,新婚夫妻才能同床共寢。第二天清晨,新婚夫婦不能隨便出門,也不能睡懶覺,更不能隨意開門。必須等候小叔子或侄子叫門時,才可開門。叫門時稱“哥哥、嫂子(或叔叔、嬸嬸)開門來,金銀財寶滾進來”,這時才能打開新房門,並由叫門的孩童遞進來兩個熟雞蛋、兩個小饅頭、兩杯糖水,寓意財源流進,甜甜蜜蜜,新郎、新娘要給叫門送餐的孩童紅包。新婚夫婦在新房內吃完後,再出門拜見公婆。但新娘在回門前不能進夥房。回門前若進了夥房。則日後的日子會過得很不順利。

回門按照約定俗成習慣,結婚第三天,新娘便要偕同新郎一起回娘家,也稱“回門”。這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禮節。新娘家非常重視婚後第三天的回門,因此新郎事先無論是從思想上還是在禮品上都要有所準備,爭取給嶽父、嶽母留下愉快的好印象。回門一般在上午進行。回到娘家,新郎、新娘首先要問候老人。這時,新郎要改口,或跟新娘一樣稱嶽父母為爸爸、媽媽,或稱姨父、姨娘,要叫得自然、親切,對待親友和鄰居也應表現出親切熱情、彬彬有禮,見人先打招呼,以禮相待。吃飯不做菜,隻有餃子,餡內包有酸甜苦辣等各種味道,寓意今後漫長人生道路上的坎坎坷坷。吃完飯後要按婆婆的叮囑不能久留,放下筷子就回家。意思是說,新媳婦回門在娘家待得時間長了,婚後就不大顧家了,所以不能久留。

第一時間看正版內容!

點擊微信右上角+號,選擇添加朋友,搜索公眾號“wap_17K”關注我們。

回複";大獎+你的QQ號";參與活動。10部iphone6,萬名QQ會員等您來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