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沙山,月牙泉

鳴沙山又叫神沙山、沙角山。水印廣告測試?? 水印廣告測試鳴沙山處在騰格裏沙漠的邊緣,東起莫高窟崖頂,西接黨河水庫,綿延40公裏,南北最寬可達20公裏,總麵積約200平方公裏。

一聽鳴沙山這個名字,就知道這山名是有來頭的。不錯,這山名確實有來頭。那麽,它為什麽叫鳴沙山呢?顧名思義,鳴沙就是會鳴叫的沙子,或者也可以叫它會“唱歌”的沙子。鳴沙山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會鳴叫歌唱的沙子而得此美名的。這樣看來,“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句話好像就是專為鳴沙山而說的了!

鳴沙鳴沙,“鳴不虛傳”!那麽,鳴沙山究竟能發出怎樣的聲音呢?

一種是所謂“自鳴於天”,意思是不需要人力,自然而然發出的鳴叫。據史書記載,即使是在晴朗的天氣,風停沙靜,沙山山體也能發出“絲竹管弦”一樣的美妙聲音,這聲音能夠傳得很遠很遠,在敦煌城中都可以聽到。這就是在《敦煌縣誌》中被譽為“敦煌八景”之一的“沙嶺晴鳴”。要真正欣賞這一奇景,不僅需要認真來看,更重要的是需要用心去聽!

另一種是“和聲於人”,意思是應和人的活動而發出聲響。這種聲響無論是在登山,還是滑沙時都能聽得到。東漢辛氏《三秦記》中說:“人欲登峰,必步下入穴,即有鼓角之聲,震動人足”。就是說當我們爬山的時候,由於沙子非常鬆軟,腳下必然會踏出一個個的地穴,我們的腳也會被細沙埋沒。這時,沙子就會發出如“鼓角”一樣的聲響,就連我們的腳也能感受得到沙粒的震動。同樣,當我們從山上滑下時,山體隨即發出嗡嗡隆隆的鳴聲,轟然作響,有如地府管弦,天籟之音。

話說到這裏,朋友們一定會感到好奇。這鳴沙山的沙子為什麽能發出聲響呢?關於這個問題,曆來有兩個版本,一是民間版本,二是官方版本。民間的是一個充滿想像而又奇特的傳說,官方的是嚴謹的科學論證。

先來說說民間傳說吧!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先生在仙界住得實在有些寂寞,就想下凡來旅遊旅遊,到哪去呢?他聽說敦煌一帶風光獨特,人傑地靈,是個不錯的選擇。於是,便倒騎了毛驢,悠哉悠哉,下凡來了。順便說一句,這位果老先生還是個典型的“工作狂”,出來旅遊也沒忘了自己的職責——降魔除惡。這樣,他就順便讓毛驢馱了兩袋“鎮魔神沙”。有一天,果老騎著毛驢來到了敦煌城南。一到這裏,他就被這兒的風景深深吸引住了。正當他陶醉忘形之時,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一個淘氣的小孩把毛驢身上的沙袋給紮破了。頓時,沙子傾瀉而出,毛驢受了驚嚇狂奔不停。沿著毛驢奔跑的路線,沙子源源不斷地流了出來,形成沙山,而毛驢腳印踏過的地方,都會有甘泉湧出,這些泉水以後就匯集成美麗的月牙泉。等毛驢停下的時候,果老先生的“鎮魔神沙”也流完了。結果,這裏的妖魔鬼怪全都給鎮壓住了。從那以後,隻要一起風,被壓在神沙下麵的鬼怪們就會嗚嗚哭泣,反思自己的罪過。朋友們,您明白了吧。民間版本告訴我們,鳴沙山的響聲就是鬼怪們哭泣禱告的聲音,而月牙泉就是毛驢奔跑時踏成的甘泉。怎麽樣?夠浪漫的吧!

傳說歸傳說,要想知道鳴沙山鳴響的真正原因,還得去問問“賽”先生,也就是科學。科學有點嚴肅,但它能讓我們增長見識。科學告訴我們,鳴沙又稱為響沙、沙哨或音樂沙,在海灘和沙漠中常有分布,以沙漠鳴沙最為罕見。物以稀為貴,敦煌的鳴沙,也就成為一種稀有的旅遊資源!

經過科學家們的反複勘測和研究,發現鳴沙山發出聲響的原因,與沙粒的排列結構、摩擦振動以及鳴沙山特殊的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沙子能不能發出聲響,關鍵要看沙粒表麵有沒有“共鳴腔”,也就是一些小小的孔洞。鳴沙山的沙子,經過長期風蝕、水蝕及化學溶蝕,成為表麵光滑而又多孔的球狀沙粒,這些孔洞就成為發聲的音箱。這樣的沙粒,當遇到風吹、滑沙等外力使它快速運動時,就會因為互相摩擦、碰撞而產生微弱的振動聲響。無數沙粒的聲響匯聚在一起,產生“共振放大”的效應,從而使我們能夠聽到沙鳴的聲音。加上我們看到的沙山地形,四周幾乎都是山峰,隻有東北麵留有一個缺口,中間形成了一個低穀,這又是一個天然的共鳴箱。當人們滑沙導致流沙急速下瀉而發出聲響時,這種聲音一方麵因為共振而被放大,另一方麵又因為特殊的地形而形成雷鳴一樣的巨大回聲。朋友們,您聽明白了嗎?難怪人們把能發出聲響的沙子叫“沙哨”、“音樂沙”,原來她們不是普通的沙子,這些小小精靈一個個都是自帶音箱的音樂“演奏家”,正是她們齊心協力的合奏,才讓我們聽到了天籟之聲!

如果說沙子能夠發聲是他們的“特異功能”的話,那麽,這裏的沙子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地方,不知道您有沒有注意?如果您還沒有注意的話,那就請您捧起一把沙子仔細瞧瞧,看它與一般的沙子有什麽不同?對了,也許您已經發現,這些沙子不是一種顏色,而是有紅、黃、綠、白、黑五種顏色。這就是被稱為鳴沙山之寶的“五色沙子”。

月牙泉就像一位戴著蓋頭而又稍有幾分羞澀的新娘,隱藏在沙山深處。不過,轉過山彎,這位新娘很快就要揭開她的神秘麵紗了。這就是令無數人魂牽夢繞的月牙泉。

田震在歌中唱道:月牙泉是天的鏡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的樂園。也有人說,鳴沙山、月牙泉就像是一對“孿生姐妹”,而更多的願意把他倆比作大漠戈壁中的一對浪漫**。沙山偉岸挺拔,有著男子漢一樣寬廣博大的胸懷,而月泉安靜靈秀,恰似女子溫柔淡雅的性格。幾千年來,他倆相依相偎,不棄不離,這就是他們美好愛情的最好見證!

月牙泉因形似半月而得名,漢代稱為沙井,唐代稱藥泉。千百年來,月牙泉始終與沙山相伴,周圍沙山重重,流沙環繞。按照常理,泉水處在沙山的包括之中,流沙與泉水之間僅隔數十米,極容易被沙粒埋沒。但是,讓人稱奇的是不管有多大的風沙,沙子都不會被吹到泉水之中。這就是史書上所說的:“綿曆古今,沙不填之”的天下奇觀!遊人至此,誰能不為這樣的奇跡而感到驚訝呢?

那麽,月牙泉處於沙山的重圍之中,而又不被填埋的奧秘究竟是什麽呢?經過仔細觀察和研究,發現這與月牙泉周圍獨特的山形地貌和風向有關。月牙泉周圍都是高聳的沙峰,隻有東北有一個較寬的缺口。顯然,這樣的地形對月牙泉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因為,沙子不會自己移動,隻有借助於風的力量才能進入泉區,而月牙泉周圍獨特的地形正好巧妙地避免了這種情況的發生。

敦煌地區的西北風最多,風力也強,對月牙泉的威脅最大。不過,當西北風沿著山坡下來時,風向發生改變,向西南吹去。部分進入泉區的風,遇到的是一個環形山窪,形成向上作離心運動的旋風,反而把帶來的沙子和白天被遊人踩落的沙子吹向四周的山坡或者拋向山峰的背麵。所以,風沙不僅沒有埋沒月牙泉,而且人們還驚奇地發現,由於白天爬山、滑沙等活動被大量踩落的沙子,到了第二天又神奇地恢複原貌了。這讓我們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啊!

月牙泉長約200米,寬處可達50米。水質甘醇,清澈如鏡,宛如沙海中一顆晶瑩閃光的翡翠,鑲嵌在沙山群峰之中。泉內生長著“鐵背魚”、“七星草”,相傳人吃了以後,可治疑難雜症,也可以延年益壽,長生不老,所以又有“藥泉”之稱。當地有“鐵背魚、七星草、五色沙子三件寶”的說法。

泉水南岸有東西長約300米,南北寬約100多米的台地,台地上原有古建築群100多間,從東向西有娘娘殿、龍王宮、菩薩殿、藥王洞、經堂、雷聲台、玉泉閣等,亭台樓閣,臨水而設,可供遊人休息賞景。可惜的是,這些建築在“特殊時期”中多被毀壞,現在能看到的建築,多為近年來所建。

月牙泉的種種神奇之處和她美麗動人的形態,引得無數遊人流連忘返,文人墨客至此,也會情不自禁地作詩歌詠,讚不絕口。如清代蘇履吉《月牙曉澈》說:“勝地靈泉徹曉清,渥窪猶是昔知名;一彎如月弦初上,半壁澄波鏡比明。風卷沙飛終不到,泉含止水正相生;歇來亭畔頻遊玩,吸得茶香自取烹。”“月牙曉澈”也被譽為敦煌八景之一。

來到鳴沙山,也別忘了靜靜地欣賞一下沙山之美。完全由隨風飄飛的細沙堆積起如此美麗的山形,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看那清晰明顯,蜿蜒曲折的山脊,呈現出一條條無比溫柔和優美的曲線,而它們又都是沙的構思,風的傑作。同樣,沙山神奇的自我恢複功能,又使它變得非同凡響,令人充滿想象。這樣的沙山,不論是遊玩,還是觀賞,都極富魅力,不可多得。鳴沙山也因此被評為中國最美五大沙漠之一。還要提醒大家,如果有風,我們還會看到“沙旗”景觀。這種景觀會形成於山脊部位,當風把大量的沙粒吹起,到了山脊時,被淩空拋向另一側,形成短暫的“掛沙”現象。這時的飛沙,就像一麵迎風招展的旗幟,十分壯觀!

在民間,自漢唐以來當地百姓就有每逢端午節到鳴沙山“滑沙聽雷”,在月牙泉“龍舟競渡”的風俗習慣,清代後又有農曆4月28日舉行“藥王廟會”和6月6日在泉邊采集艾草煎湯沐浴等民俗活動。這些活動一直沿襲至今。

近年來,中央和省地市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月牙泉的保護與管理,修建了仿古建築月泉閣、聽雷軒、墨池雲和山門,建成了市區和月牙泉風景區的旅遊道路,開發出騎駱駝、滑沙、駕駛沙漠越野車、卡丁車、跳傘,以及沙浴、沙療等旅遊服務項目。目前,鳴沙山月牙泉風景區已初步建成集旅遊觀光、休閑健身、沙漠體驗、文化交流和地質科研於一體的綜合性風景名勝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