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參戰的將士們也意外的發現:
明明是死人最多的,但那些幸存的東瀛人,卻是無比的恭順。
比東南亞、南亞、西域、漠北、東北、高麗,這所有地區的土人,都要更加的恭順。
死人越多越恭順?這些東瀛人有受虐傾向?
無數參戰的將士,心中湧現出了這些疑問。
但同時對於朱至澍的崇敬和膜拜,也更加的深厚了幾分。
更加覺得朱至澍乃是真龍轉世、神明下凡了。
不然,如何知道千裏之外的東瀛人的這一奇怪的癖好?
天統十五年(1665年),大明伐滅東瀛,除東瀛國號、改設四個布政使司。
最北端的布政使司,和大明此前設立的庫頁布政使司隔海相望。
到了這時候,朱至澍屬意的、要在自己手上征服的核心地帶已經完成。
這一年,朱至澍四十八歲,來到這個時空已經二十二年。
在這之後,朱至澍就再也沒有新起戰事;
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建設內政、革新積弊,消化戰果、休養生息這些內部事務當中。
巨大的精力、加上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之下,內政事務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大明內陸以及南疆地區,已經實現了每個府都聯通電報;
南亞地區和西域地區,則是實現了每個布政使司聯通電報。
就連南洋群島地區的蘇門島(後世蘇門答臘島)和爪哇島,都通過海底電纜的方式,從南疆的丹那布政使司處鋪設了電報線路過去。
同時無線電技術也在積極的探索之中,且已經有了一些眉目。
或許再有些年,無線電報也可以試用了。
火車項目也是如此。
除了最早的京保線、京津線外,還在開工建設另外數條線路。
例如京保線往南、也就是往真定府(今河北石家莊地區)、廣平府(今河北邯鄲地區)方向的延伸線;
京津線往南部的河間府(今河北滄州地區)、濟南方向的延伸線。
但這些往南的延伸線,無一例外都止步於黃河以北。
因為以大明現在的橋梁技術,還無法修建黃河大橋這種偉岸的工程。
好在已經在嚐試、且有很大的突破了;
此前那座長近三百米、由鋼鐵和磚石、水泥構造的永定河大橋,就是一次意義重大的探索。
除了往南的火車之外,往北的火車也在建設之中。
主要是連通京師和沈陽的京沈線,這條線路地勢較為平坦,難度較小。
至於要穿越燕山的、通往宣化府的京宣線,則還是處於研究之中。
巍峨的燕山山脈,對於直來直去的鐵路來說,難度實在是太大了,還需要好事多磨。
但就這也已經是極大的進步了,起碼北直隸一帶的出行,較之前已經不知道快了多少。
一旦某處有風吹草動的話,借助已經初有成效的火車,中樞的兵馬可以朝發夕至、迅捷無比。
而且有了這等基礎;
更長、更遠、更快的鐵路,還會遠嗎?
再就是那些被征服的各地區;
也在這一年年的經略當中,變得越來越穩定、越來越繁榮,越來越成為大明、成為漢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這一年,朱至澍還正式立已經十八歲的皇長子朱平楷為皇太子。
讓朱平楷正式在內閣中行走,正式參與朝政的署理、學習如何治國。
這不是朱平楷第一次參與到政事當中了;
甚至都不是其它皇子第一次參與到政事之中。
從十三歲開始,朱至澍便經常把每一位皇子都下放到基層參與政事。
或是安排到某個縣、任主管刑獄訴訟緝盜的縣丞的副手;
或是安排到某個縣、任主管錢糧人口土地的主簿的副手。
或是安排到某個部門,任某個分支的主事的副手......
等等等等。
通過這種實踐的方式,讓皇子們知道基層是什麽情況。
不求他們真的能在這種實踐中成為一名治世之能臣,但卻希望他們能在這難得的實踐機會中,知道真實的社會和基層。
等以後外出就藩了,也就能少犯些糊塗。
同年,朱至澍將吉祥公主、邱皇後所生的長女朱平栩,嫁於中軍都督秦翼明之子;
將如意公主、周貴妃所生的次女朱平櫻,嫁於戶部尚書劉之溫之子;
將......
前所未有的遼闊的、強盛的大明朝,就此休養生息了兩年的時間。
轉眼就就到了開元4384年、公元1667年、天統十七年。
這一年,朱至澍五十歲。
聖人雲: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到了這一年,朱至澍也已經明顯的感覺到了自己身體機能的衰退,知道有些事情,自己要抓緊時間去完成了。
所以在這一年,朱至澍做了很多件大事。
首先是封已經十八歲的二皇子朱平棟為泰王、封三皇子朱平衍為安王,兩人分別離京就藩。
不過這一次就藩,還都隻是在離京城較近的地方。
其中泰王朱平棟就藩在長春、安王朱平衍就藩在宣化。
兩位新晉王爺就藩如此之近,這和朱至澍此前製定的、大明本土不設就藩之地的規矩是相悖的。
朱至澍自然不會破壞自己定下的這個規矩。
之所以如此安排,是計劃讓兩人學會如何署理就藩之地的事務後,再讓兩人就遠、去邊疆地帶就藩戍邊。
畢竟朱至澍要的是藩王也能有用,起碼能做好中樞在就藩地的耳目;
而不是和之前的藩王一樣,隻需要去就藩地做一頭吸食民脂民膏、混吃等死的豬玀。
所以,給予這些年輕的藩王們學習的時間是很有必要的;
暫時先放在這麽近的地方就藩,也是便於朱至澍的監督和指導。
而這個學習的時間,朱至澍也劃明了:
不早於二十五歲、不晚於三十歲。
七到十二年的學習時間,豬都能學會上樹了,何況人乎?
除了親手推動了自己登基後的第一次就藩、維護太子的帝位安穩之外;
朱至澍還放下了不少的事情、指導、甚至是親自參與修撰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