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紮特家雖然不是貴族,但以當時的標準來看,也是小康之家。他們在薩爾斯堡的中心地段租了一套寬敞的房子,雇了一個女仆和一個廚子幫忙料理家務。這種中產階級的家庭,多由貿易商和藝術家構成,數目雖不多,但在人口不斷增加的城市中仍占了為數不少的部分。一個世紀之後,這個階級的人在歐洲甚至全世界占了優勢。

利奧波德像那個時代大多數中產階級一樣,並不滿意於自己的現狀。他無法忍受生活的不穩定性,他執著於金錢和事業上的成功,渴望物質享受上的進步,所以他使出全部力量向上爬,專心一致企圖進入特權階級。

利奧波德所能采取的唯一途徑就是音樂。莫紮特出生時,他的姐姐南妮爾已經四歲,但這個四歲的小女孩從剛會說話的時候就在父親的指導下學習彈大鍵琴。南妮爾的音樂才華令她的父親非常興奮,也使他對未來充滿了幻想。利奧波德認為南妮爾將來或許能為貴族社會演奏,變得富有而出名,這樣他這個父親兼師傅也會聲名大噪。

鑒於這種情況,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莫紮特是在耳中不斷響著音樂的環境中長大的,因此,當這個三歲的男孩坐在大鍵琴前開始辨別音調時,他的父母並沒有感到意外。真正讓利奧波德震驚且歡喜的是,小莫紮特可以立刻找出能令他感到愉快的音符組合——和音,而且能夠牢牢記住並重複彈出。

莫紮特的天賦在彈琴時自然地表現出來,他隻是自我欣賞,為了得到愉快而彈奏。姐姐南妮爾後來回憶說,莫紮特從來沒有被迫彈琴或作曲。相反,別人卻不得不阻止他日夜不停地彈奏。他彈奏的時候,似乎將全身心都交給了音樂。

莫紮特四歲的時候,可以靠記憶演奏較短的曲子,一般都不會出現錯誤。五歲的時候,他開始創作自己的曲子,大多數是小步舞曲。他父親把這些曲子抄寫在一個專門的筆記簿上,那是他準備為兒子保存作品的筆記薄。利奧波德每次抄寫莫紮特的作品,都不由得驚歎他的天賦和才華,並想象著這個男孩將為他的家族帶來怎樣的幸運和榮耀。

利奧波德的一個朋友,薩爾斯堡宮廷樂手夏契納在回憶莫紮特孩童時期的種種時,還能記得他五歲時用筆和作曲紙在桌前忙碌的情景。

每次莫紮特要寫曲的時候,總是將筆用力地浸在墨水瓶裏,把墨水濺得到處都是,然後用手掌去塗抹。利奧波德看到這種亂七八糟的情形,就問莫紮特在搞什麽名堂。

莫紮特回答:“我在寫一首大鍵琴協奏曲,馬上就要好了。”

利奧波德拿過紙來看了看,這個叫塗鴉吧?是曲子嗎?但是慢慢地,他辨認出墨水汙漬下麵的音符確實有著旋律。

利奧波德皺著眉頭說:“看起來好像很難。”

莫紮特答道:“這樣才能叫協奏曲。”說完,他從父親手裏拿過作曲紙,跑到大鍵琴前去彈奏自己的創作。

大鍵琴

據夏契納回憶說:“彈錯了很多地方,但是這畢竟是一個隻有五歲的小孩在彈奏他自己的作品。”所以,兩個大人坐下來靜靜地聽著。

從了解到莫紮特音樂天分的那一刻起,利奧波德進入上流社會的野心就開始無限地膨脹,他堅信莫紮特的才華是上帝贈賜的禮物,上帝要通過這個孩子來給予他和他的家庭以榮耀和富貴。利奧波德開始專心誌致地為兒子在音樂上的發展而努力。他的整個生活都圍著莫紮特轉,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莫紮特。利奧波德為他而活,也靠他而活,他是莫紮特的唯一老師和忠實伴侶,他對莫紮特性格的形成和天分的進一步發展有著最大的影響力。雖然他有自己的工作,但每天仍盡可能用最長的時間和兒子在一起。他可以斷定,在自己的指導和督促下,莫紮特一定會成為一名全世界最偉大的作曲家。

莫紮特很小的時候,利奧波德就開始為他講授深奧的音樂理論,並且規定他每天要練習好幾個小時的大鍵琴。正如當時英國一位音樂曆史家所說的那樣,利奧波德已經“將環境和教養中每一個有利的因素都加在莫紮特豐富的天資上”。

利奧波德的世界觀有些極端,他為人冷漠而多疑,沒有慈悲心,心地狹窄,做事獨裁,總喜歡往最壞的地方想,對世界抱著一種譏諷的態度。但是這並不妨礙他成為一個好爸爸,他認真地照料著自己的小家庭,簡直是無微不至。隻要是跟他的兩個孩子有關的事情,他從來都是不知疲倦,有求必應,而且公平正直,將最深的愛傾注在他們身上,尤其是對莫紮特。在這個小男孩的心裏,爸爸是僅次於上帝的存在。

在這種環境的熏陶下,小莫紮特長成了一個感情濃厚,甚至有點神經質的男孩。

據夏契納回憶,莫紮特常常會問他的父母和他們的朋友,他們是否愛他,有時一天要問上許多次。假如他們中間有人開玩笑地說不愛他,他就會馬上哭起來。他總是受到照料、鼓勵,和仁慈的待遇,他從來沒有像當時大多數孩子那樣挨過打,但是他對大人的命令從來不會反抗,能柔順地服從。即便大人們表現出對他的喜愛和關注,他仍舊常常擔心別人是否愛他,也禁不住要問別人。

這種愛別人和被別人愛的兒童期的需要,慢慢地在音樂中得到了滿足。音樂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它在講些什麽,它表達的是什麽意義,這些問題隻怕沒有人能確切地回答。雖然音樂如此抽象,但是人們對音樂的熱愛千百年來從未停止,它宣泄著人們的情緒,也影響著人們的情緒,它與心靈的緊密關係實在難以形容。

每天晚上,莫紮特都站在椅子上,和他的父親利奧波德用意大利文合唱一首歌,唱完後吻一下父親,答應在他年老以後把他放在一個玻璃盒裏,免得受到風吹。從這件小事上,我們可以看出莫紮特有一顆毫不虛假的赤子之心,凡是認識他的人都可以感覺得出來。但是莫紮特死後,這一優點被誇張到了可笑的程度。人們在一段時間認為莫紮特是一個甜得像杏仁糖,粉雕玉琢的永遠長不大的小孩。其實,莫紮特的性格中有很多矛盾的因素,他的一生也充滿著天使和魔鬼、音樂家和小男孩這樣相反的形象。

莫紮特五歲時曾在唱詩班裏當男童,那是一段相當短暫的時間,在那之前和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莫紮特從未在大眾前露麵。隻有利奧波德極少數的幾個親密朋友知道莫紮特的特殊才能。雖然利奧波德希望莫紮特“一舉成名天下知”,但是他也很害怕莫紮特的出現會引起嫉妒和懷疑。利奧波德對莫紮特的期望實在太高了,他總是無情地強調必須勤勉不懈地練習,集中全副精神,並且要求莫紮特有毫無錯誤的記憶力。一言以蔽之,就是盡善盡美。隻要稍差一點,這位嚴厲而苛求的父親兼老師就無法感到滿意。

莫紮特小時候很怕小號聲,利奧波德決心要治好他這個毛病。於是他拜托夏契納偷偷地跑到他的身後,突然間吹一個長聲,莫紮特被嚇得尖聲大叫,這使得夏契納非常後悔。不過,利奧波德的方法還是起到了作用,後來莫紮特真的克服了這一點,並且能在作曲時最有效地使用小號和長號。

莫紮特還有一個顯著的,陪伴了他一生的特點,那就是他總是喜歡一邊旋轉他的手,一邊用腳不斷地在地上打拍子。如果放在今天,這種行為很有可能使莫紮特被認為是問題兒童。

莫紮特六歲時在音樂上的才華和知識都大有進步,利奧波德認為可以讓他到世界各地去演出了。南妮爾也是一樣,她的才華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南妮爾的一生大半生活在她弟弟的影子裏。她的大鍵琴彈得極好,而且也會作曲,但她終其一生也沒有成為一位作曲家。這其中的原因我們不得而知,或許是利奧波德從沒有鼓勵她在創作上努力;也許在她希望即席作曲時,父親總是叫她專心於已經寫好的音符;也可能是她根本沒有足夠的天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