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增這個人在曆史上算是活得比較鬱悶的一位謀士。為什麽這麽說呢?第一,他有才,卻不得用;第二,他出山時的年齡太大了,沒能在自己的黃金時候去輔佐一位明主。對立誌要成為一名軍師或謀士的人來說,如果這兩點同時發生在他的身上,還有比他更鬱悶的人嗎?

他在曆史上第一次出場,是分析陳勝失敗的原因,說陳勝這人“沒有立六國望族後裔,他的勢頭太小了,所以,項羽和項梁應該立六國的王族後裔為王。”這雖然算是一個好計策,也是一個造反的精神依托,但是隨著滅秦的深入發展,六國後裔的問題也就暴露得越來越多。

項梁在世時,還能管著這個由自己擁立的楚王,但後來項梁被章邯殺了,楚王就開始管著項羽了。項羽失去了一把手的身份,而且北上救趙任務十分艱巨,況且,這個救趙的決定也是一些楚國元老們提出的,中間幾經波折,楚國廟堂內鬥不斷,最後導致項羽比劉邦晚進函穀關2個多月。

最大的問題還不在這兒,問題是,秦朝被消滅了,楚王怎麽辦?那些諸侯怎麽辦?項羽又是一個政治腦癱,這不是給項羽添麻煩嗎?結果怎麽樣,直接導致楚王被項羽殺害以及分封諸侯的不合理。當然,建議是項梁提的,也不能全怪範增,範增的責任是缺乏後續的謀劃。

另外,範增雖然有謀略,但在政治上其實比較幼稚,尤其在張良、蕭何等人麵前,根本不是一個等級的對手。項羽把楚王殺害了,分封諸侯也不合理,劉邦趁機抓住了項羽的把柄,那麽對這個後果範增應該知道啊,可是範增呢?一點反應都沒有,或者說一點針對性的建議都沒有,從此仿佛人間蒸發了。

在鴻門宴之前,範增提到為什麽要殺劉邦時,說了兩點。一是入關後,劉邦誌向遠大,二是劉邦有天子之氣。其實這兩點是大錯特錯,並非謀士應該看到的東西。範增根本就沒有談到點子上,因為這個時候,劉邦和項羽已經走到了曆史的拐點,衝突化開始明顯了,因此,項羽在入關後長達半年都沒有認識到劉邦是他最大的對手。

不管劉邦有沒有誌向和天子氣,這一點都是基本的事實。也就是說,劉項兩家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而與誌向或天子氣無關,範增沒有看到這一個層麵。

而且,在鴻門宴上,張良辭行,範增卻把禮物摔碎怒斥項羽,這明顯讓張良看出來是項羽集團的內部不和,從而給劉邦集團施展反間計埋下了伏筆。這怎麽能像是一個謀士的所作所為呢,這麽基本的問題他都沒有想清楚。說明他年齡雖大,卻是一個老憤青。

最要命的是,項羽做了許多傻事的時候,範增去哪兒了呢?沒有起到謀士應該有的阻止的作用。何況,範增不是一般的謀士,還是項羽的亞父。比如,項羽坑殺二十萬秦軍,範增呢?要殺秦王子嬰(這是一個賢君,在秦地很有人心,殺子嬰就意味著得罪秦地關中父老,喪失關中人心),範增呢?分封諸侯時犯下的巨大錯誤,範增呢?他也沒能阻止。

每逢項羽犯錯時,範增都沒出現。或者說,每當項羽要做出腦殘決定時,範增都沒有起到諫止的作用。

當然,範增也並非沒有良策。當劉邦在楚漢戰爭中因為斷糧而求和時,範增第一次是個像樣的謀士了,說,趕快加緊打劉邦,不要求和,否則就沒機會了。終於,項羽聽了這個計謀,但是,恰恰是這個計謀,斷送了範增的一生,因為範增中了離間計。

這個離間計說來也簡單,是那種笨蛋都能看出來的小兒科計策。就是楚方的使者去了劉邦那裏,陳平給了他一桌好酒好菜,結果一聽是項羽派來的使者,就把好酒好菜撤下去,換來拙劣的菜,裝腔作勢地說了一句:“我還以為是範增的使者呢,那就不一樣了!項羽的使者不能吃好菜!”

結果,項羽聽到了這件事,以為範增是與劉邦有私通,就讓範增走了。問題也不在這兒,問題仍然在範增。作為一個年齡超過七十的老人家,一代有名的軍師,這時候像孩子一樣賭氣,以退休為名就驟然離開了項羽。

一個謀士,居然不知道反間計,也不會化解反間計,難道不是一種巨大的悲哀嗎?所以,範增是一個忠心、有謀略但卻沒有政治頭腦的人,他不可能輔佐項羽成功。同時我們也可以說,項羽不但不會識人,用人,他唯一真正想信任的人,也並不稱職。

其實,項羽也不想範增離開,但他也認為範增倚老賣老,太不尊重他;何況他也不知道該怎樣來留住範增。

這時,項羽的心中感到非常悲憤,他認為大家都在背叛他,沒有人了解他。因此,項羽批準了範增的辭職而並沒有挽留範增。

範增本來不想離開,但現在又不得不離開。他就帶了一個隨從,準備先到彭城把自己的行李收拾一下,然後就返回故鄉築屋隱居。但心中的痛苦、怨恨和不滿,使他心火上升,舊疾惡化,還沒有到達彭城就死在了路?上。

項羽這個人的自我意識濃厚,個性強悍,他寧可將自己的感情投諸士兵,也不願和臣屬們有任何情誼。

現代企業,我們到底應該如何用人,是秉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則,還是另辟新徑,尋求其他方法呢?

長期在企業內部管理人事,對於企業當中“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現象我很有感觸。在企業管理當中,這句話最大的分量不是有效地分配人力資本,更多的是一種精神激勵。每當老板們對自己的員工宣稱自己的用人標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時,受重用的員工便會有一種受寵若驚的感覺,他們突然覺得自己受到了信任,繼而心甘情願地為老板效力。

古往今來,無論是一個國家的治理還是一個企業的管理都是一樣。用易中天先生的話說,曹操乃好老板也。曹操作為一個好老板,是非常會用人的,他十分清楚“爭天下必先爭人”。曹操的好不僅在於其用人之術,更在於其用人之道。也就是說曹操善於“洞察人性,洞悉人心”。他知道他的將士跟著他出生入死是為了什麽,有時候感情的維係比利益的維係更為重要。此時此刻,拋出一些肺腑之言,的確可以鼓舞士氣,甚至籠絡人心。現代社會,人心浮躁,對員工來說工資、職位、福利等個人利益似乎是人們最終追逐的。但有一個規律是,“人才擇賢主而歸附”,隻有在一個好老板手下工作才會實現自己最大的人生價值。所以各位老板們也請不要忘記,無論什麽時候,攝取人心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如何能更好地提高員工工作的積極性,關鍵在於老板們對人心、人性的透徹理解和把握。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講,企業應該宣揚“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用人原則。?

所謂的“疑”並非是懷疑員工的道德品質,更多的是老板是否願意放開員工手腳。現在企業有這樣一種現象,老板們每天做的事情紛雜得很。甚至連麵試、招聘等工作都要一一過問。而這其中有一個潛在的原因就是:他總認為員工們幹不好,總覺得他們做得不夠徹底,非要親自過問才放心。事無巨細並不見得一定是好事,尤其是對於各位管理者來說。美國通用電氣的前CEO韋爾奇也曾經說過,“管理得少”就是“管理得好”。

作為老板或者管理者來說,經曆過的事情比較多,對很多事件有豐富的經驗,做事自然迅速並且周全。自然,他們看到手下的員工做事,總會覺得諸事不妥。然而,越不放手,結果就會越遭,員工永遠也學不會,做不好。

作為企業的管理者,即使做不到“用人不疑”,也一定要做到“疑人也需用”。隻有這樣,企業才能建立起自己的人才隊伍。否則隻會撈得最後剩下老板一杆槍的地步。?

浙江有位李老板,他在北京請客,席間有老板熟識的一位教授、某雜誌社的主編以及跟隨李老板多年的職業經理人吳先生。在用餐快結束時,李老板有事提前離開酒席,離開時交待由他的副總吳先生買單。

結帳時,服務員說一共消費了590元,吳先生竟然當著教授和那位主編的麵就說:“請幫我開870元,稅由我承擔。”晚上回到家裏,老教授總覺得不對,應該給李老板打個電話。於是,他們拔通了李老板的手機,說:“李總,我今天看到一問題,我覺得很嚴重,我認為我應該告訴你,否則,我會睡不著覺的。但我又很為難,不知道當不當說,是關於你的副總吳先生的問題。”

“有話就直說吧,他是我多年的部屬了,不管有什麽問題,我想我應該能解決好的。”“那我就說了,你知道吧,今天晚上你請我們吃飯隻花了590元,他卻吩咐服務員開了870元的發票。我覺得他是你身邊的一條蛀蟲啊,這個人用不得。”

“嗨,這就事啊,這不是什麽大事。他為什麽不多開一千兩千的?他不敢。這幾百元,就當獎勵他吧。他不但會開票,他還很會做事。我隻怕那種隻會開票不會做事的人,而且那些連票都不會開的人,我根本就看不上。這叫用人要疑,但是疑人也用。”

這個案例中的吳經理知道李老板對他有疑,也知道李老板會用他。所以他的行為總是在李老板能接受的範圍之內,而不敢越界。老板知道有些員工喜歡利用職務之便占些小便宜,想杜絕也不可能,如果因為有這些懷疑而不用能幹之人,公司將會失去得更多。因此,他“疑人也用”。所以道理就是,如果老板從不對員工有疑,就會讓壞人有機可乘,讓公司失去控製。

另外,當企業在試用一個還不是很了解甚至是還不很成熟的人時,“用人要疑”就顯得非常重要。這不但是企業對這個人負責,而且,還把可能產生的風險降到最低。而疑人要用,就是在其人格、能力不確定的情況下,本著保護人才、愛惜人才的目的,觀察他,大膽選拔和使用他,不至於造成埋沒人才和浪費人才。

至於如何很好地做到“用人要疑,疑人也用”,它需要企業有一套合理的監督管理製度。沒有監督的權力會造成腐敗,有了好的機製和製度,壞人不敢做壞事;沒有好的機製和製度,好人也會變成壞人。但過分的懷疑,沒有製度上的空間,會造成人人自危,不敢做事,捆住了人才的手?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