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初年,在雲南洱海周邊有六個部落,分別是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開元二十六年(738),在大唐王朝的支持下,蒙舍詔的首領皮邏閣發動內戰,消滅了其他五個部落,實現了雲南的統一。因為蒙舍詔在諸詔之南,因此被稱為“南詔”,立國之後,南詔變成了國號。

皮邏閣能做南詔國王,是因為走了親唐路線,因此立國之後,南詔變成了藩屬國,年年向大唐納貢稱臣。南詔交了保護費,好處也是肉眼可見的。比如,他們每年都要派遣留學生前往長安,學習文化知識,其中生活費、住宿費全部由大唐承擔。玄宗時期,朝廷不缺錢,可安史之亂後,朝廷花錢的地方多了,財政有些捉襟見肘,於是想著縮減開支,民族事務的支出就是其中一項。

唐朝是泱泱大國,做事不能失了氣度,朝廷決定,繼續承擔南詔留學生的花費,但是要降低待遇標準。客觀地說,朝廷已經仁至義盡,可南詔國王勸豐祐不這麽想,他認為唐朝就算再窮,也不會缺這麽點錢,朝廷這樣做,明顯是在輕視南詔。勸豐祐怒火上頭,揚言要召回所有留學生,不再給唐朝添麻煩。

這都不算什麽,南詔每年都會到長安納貢,送上雲南的土特產。每逢此時,朝廷都會回禮,而且回禮的品種、價值要遠超南詔的貢禮。南詔嚐到甜頭後,經常派人到長安送禮,然後帶回各種綾羅綢緞、茶葉、金銀器物、珠玉等,他們幾乎把進貢當成了一項買賣。時間久了,朝廷也覺得不堪重負。

畢竟,你可以貪婪,但不能無恥啊。

宣宗時期,西川節度使杜悰提議,朝廷應該減少對南詔的賞賜。

這一次,勸豐祐真的暴走了。在他看來,如果留學生的事情是個誤會,削減進貢福利,難道不是唐朝輕視南詔的信號嗎?如果你覺得南詔在意唐朝的錢財,那好,以後南詔不再送禮,也不要回禮,大家就這樣吧。

國與國之間,永恒不變的隻能是利益,而不是友誼。南詔需要源源不斷的錢財,唐朝拒絕提供,南詔就隻能自己想辦法,比如搶劫。宣宗末年,大唐和南詔已經貌合神離,在勸豐祐的默許下,南詔軍隊經常尋釁滋事,掠奪村民。

大中十三年(859),唐宣宗李忱駕崩,唐懿宗李漼派人前往南詔,通知南詔派使者前往長安吊唁。巧的是,南詔國王勸豐祐也在此時去世,新任南詔國王叫世隆,是勸豐祐的兒子,脾氣火爆,自尊心爆棚。麵對宦官使者,世隆怒吼道:“南詔也有國喪,你們為何不派使者前來吊唁?更何況,你們的國書是寫給我老爹的,難道是不把我放在眼裏嗎?請你先回驛館,我們改日再談。”

隨後,南詔給使者安排了破敗的驛館,再也沒有搭理。

兩國的關係本來就緊張,再加上南詔國喪,世隆心裏不舒服,這樣的表現情有可原。然而,無視唐朝使者這件事,世隆幹得確實不講究。隨後,宦官使者直接返回長安,將自己在南詔的遭遇說了一遍,添油加醋是肯定的。

李漼剛剛登基,卻遭到南詔的挑釁,心情可想而知。閑來無事,李漼掰著手指頭數了數南詔的罪過:不派使者前來吊唁;辱罵大唐的使者;世隆的名字取得不好,因為犯了太宗皇帝、玄宗皇帝的忌諱等。當然,生氣是沒用的,為了報複南詔,李漼決定:不再冊封世隆為南詔國王,不承認他的合法地位。

李漼揚揚得意,直覺告訴他,世隆肯定會服軟認錯。

過了一段時間,南詔果然遞交了國書。然而,國書絲毫沒有服軟的意思,上麵囂張跋扈地寫著:世隆稱帝,國號“大禮”,改元“建極”。同時,南詔的軍隊入侵播州(今貴州省遵義市),正式對大唐宣戰。就這樣,一場意氣之爭,直接演變成國與國之間的戰爭。

南詔出兵的時候,朝廷正在浙東用兵,戰事隻能由安南都護府負責。鹹通元年(860)十月,安南都護李鄠上奏朝廷,聲稱自己收複了播州。然而,兩個月過後,安南都護府傳來噩耗:南詔軍隊、安南貴族聯手攻占了交趾(今越南河內市)。

交趾,安南都護府的治所。李鄠上任時,曾經拿交趾的地頭蛇杜守澄開刀,以至於杜家怨恨李鄠,剛好朝廷和南詔交兵,杜家聯合南詔拿下了交趾。交趾失陷後,李鄠帶著監軍宦官一路逃奔到武安(今越南海防市)。

鹹通二年(861)正月,李漼緊急下詔,命邕州(嶺南西道治所,今廣西南寧市)等地的軍隊援救安南。在兵部的係統裏,邕州至少有三千職業軍人記錄在案,那是朝廷從廣州、桂州、容州輪換到邕州的軍隊。然而,李漼可能不知道,邕管經略使李蒙為了吃空餉,早已將邕州的軍隊調往別處。此時,邕州就是一座空城。

鹹通二年(861)七月,邕州失守,朝野震驚。

直到此時,李漼的腦子終於清醒過來。很顯然,李漼隻想利用冊封的事情教訓一下世隆,可這小子卻悍然發動戰爭,唐軍連連敗退,李漼該如何下台?

群臣紛紛上奏,勸李漼大事化小。既然世隆不服軟,那朝廷服軟。大家的想法很簡單:派人到南詔,對世隆曉以大義,並派遣使者吊唁已故國王,然後告訴世隆,他的名字取得不好,隻要改換名字,冊封世隆的國書立馬送到。

很遺憾,兩國還未正式交涉,西南便再次傳來噩耗。

鹹通三年(862)二月,安南經略使王寬向朝廷告急,李漼臨陣換帥,派遣前任湖南觀察使蔡襲為安南經略使,調發許州、滑州、徐州、汴州、荊州、襄州、潭州(今湖南省長沙市)、鄂州(今湖北省鄂州市)等道三萬軍隊,讓他們前去征討南詔。

麵對來勢洶洶的唐軍,世隆也開始理智起來,他命人將南詔軍隊撤回,暫時停止了侵略。準確地說,這是大唐重新布防的大好機會,可就在此時,宰相杜悰莫名其妙地上了一道奏折,推薦太子左庶子蔡京節製嶺南軍政事務。

太子左庶子,東宮辦公廳秘書長,主要負責太子宮的內務。也就是說,蔡京隻是個陪太子玩耍的低級官員,根本上了台麵。然而,蔡京投靠了宰相杜悰,然後將自己包裝成文武雙全,卻鬱鬱不得誌的世外高人,成功蒙騙了杜悰。

上任之後,蔡京提了個大膽的想法:將嶺南分而治之。

在此之前,嶺南分為廣州、桂州、邕州、容州、安南五個都督府,廣州在嶺南以東,其他四個在嶺南以西,廣州是嶺南節度使的駐地。

蔡京認為,戰爭時期,嶺南節度使根本管不了嶺南以西的戰爭,這樣不利於朝廷打仗,因此建議以廣州為嶺南東道駐地,邕州為嶺南西道駐地,將桂州都督府下轄的龔州、象州,容州都督府下轄的藤州、岩州劃給邕州都督府。任命原嶺南節度使韋宙為嶺南東道節度使,蔡京為嶺南西道節度使。就這樣,經過一番運作,蔡京從一位低階官僚,一躍成為手握實權的封疆大吏。

這樣的“高端”操作,確實震撼了群臣。

問題是,如果平叛失敗,蔡京能夠承擔所有的責任嗎?

蔡京表示,南詔就是個跳梁小醜,翻不起大浪,隻要朝廷集中兵力,拿下南詔隻是時間問題。隻要他做了嶺南西道的節度使,日後就有了升遷的資本。

想法沒錯,可蔡京太腹黑了。當時,戰爭集中在安南,蔡京害怕安南駐軍搶奪功勞,於是上奏朝廷:南詔的軍隊聽說官軍前來支援,已經撤軍,但邊境的將領為了邀功,普遍謊報軍情,擴充自己的軍隊,給朝廷財政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因此,希望朝廷撤掉安南的守軍,讓他們各回本道。

安南經略使蔡襲是個明白人,他覺得南詔退兵是暫時的,邊境的危機根本沒有解除。更何況,安南的糧食、武器都很缺乏,稍有不慎,恐怕會滿盤皆輸。因此,蔡襲一連上了十道奏折,懇請朝廷讓援軍繼續駐守安南。

晚唐時期,名臣名相屬於稀有物種,朝臣給自己的定位很清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拿工資混日子,得過且過。這種狀態下,他們想的不是江山社稷,而是怎麽才能讓自己更加舒服。蔡京說他能搞定局勢,那就相信他;如果事情搞砸了,蔡京自己背鍋。相反,如果支持蔡襲,朝廷去哪裏籌錢?

最終,蔡京獲得了全票的支持。一朝得勢,蔡京覺得自己是天之驕子,行事更加囂張跋扈。比如,在嶺南西道,隻要百姓犯了錯,該怎麽懲罰,一律由他說了算,律法根本不管用。說白了,蔡京想做嶺南西道的土皇帝。事實上,蔡京實現了肮髒的夢想,卻因為施行暴政,最終被軍隊驅逐出了邕州。

誰料想,蔡京逃到藤州後,竟然假傳聖旨,在藤州招募土兵,準備重新占領邕州,最後兵敗逃往桂州。可笑的是,桂州人也不歡迎蔡京,考慮到他是朝廷官員,以很體麵的方式將他驅逐出境。可以這樣說,蔡京上任的時候,嶺南百姓以為他胸懷江山社稷,身負絕世才華,沒想到他竟然是這等低級貨色。

天下之大,已經沒有蔡京的容身之所。

李漼下詔,命他前往崖州,好好反思自己的人生。崖州司戶雖然是個小官,可畢竟還是官嘛。然而,蔡京接下來的舉動讓大家的眼珠子掉了一地:他拒絕了李漼的任命,偷偷返回了零陵(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縣)。

有唐以來,被貶到崖州的官員不計其數,其中不乏宰相級別的官員,可從來沒人敢放皇帝的鴿子。蔡京就是個文化流氓,他做到了。李漼暴走之後,給蔡京送了一張通往地獄的貴賓票,結束了晚唐的這幕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