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應對之前的各種情況已經有了經驗, 或許是周長寧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趕到了桐鄉鎮這次逃荒大隊伍的前頭,又或許是心理作用作祟,總之, 眾人都覺著, 接下來的路程變得順風順水了許多,即便是像周長平這樣小的孩子,似乎也已經習慣了現在這樣每天從早走到晚的生活, 適應過後, 也不再叫苦連天。

當然,這也和眾人趕路太累了、已經沒力氣再去唉聲歎氣了有關,畢竟,每天累得隻想倒頭就睡, 在認清了現狀的情況下, 哪裏還有心思抱怨呢?與其口頭上抱怨兩句,倒不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怎樣早點抵達郡城這件事情上麵。

然而,距離東陽郡越近,眾人心裏的擔憂就越是濃厚,一是忘不了他們逃了兵役的事情, 二來, 是懷疑東陽郡是否就是那個最安穩的地方了,三來,也擔心自己這一行人能否在東陽郡就此生存下來, 那可是郡城啊, 他們這些人裏麵,去過最遠的地方也不過是黎縣罷了。

在這樣的氛圍之下, 隊伍中說說笑笑的聲音也越來越小, 但是, 其他人都還沒怎麽樣呢,周老爺子卻先病倒了,這下可好,眾人也再沒心情去擔憂那些個沒影兒的事情了,一個個的都圍到了周老爺子跟前。

畢竟,一直以來,周老爺子就是他們這支隊伍的“定海神針”,無論發生什麽事情,周老爺子似乎都能夠遊刃有餘地處理,現在,這根“定海神針”都倒下了,他們哪兒還有心情關心其他的呀?恨不得能以身相替,好讓老爺子早些好起來。

這個時候,有董大夫在就讓人安心許多了,董大夫上前去把了把脈,看了看老爺子的眼睛和舌苔,又問了老爺子近日的飲食作息,心中已然有了底兒。

“董伯父,我爹他怎麽樣了?”周老爺子生病之後,在周家這個範圍內,周大新這個長子自然理所應當地接過了話語權,語氣中難掩焦急地問道。

董大夫常年在桐鄉鎮附近看診,對於如何與病人家眷打交道早已有了心得,現下也知道不是照搬那些個“專業術語”的時候,解釋道:“周兄弟是累到了,這一路上條件艱苦,他先前那是一直忍著身體的不適呢,現在眼看就要到郡城了,心頭的那口氣兒一下子鬆了,之前積攢的所有不適這不就一股腦兒地全都來了嗎?

但是不礙事,我家就是開醫館的,離開之前我把一些常用的藥材也都帶上了,為的就是以防萬一,待會兒我去煎了藥,你爹喝下之後應該能舒泛些,等到了郡城,找機會給你爹好好補一補就行了。”

董老爺子說得輕鬆,卻讓周大新一下子紅了眼眶,隻覺自己真是不孝,要不是自己沒那個能耐“掌控全局”,爹又何必忍著身子不適、強打精神安排各種事宜呢?

然而,這副姿態若是落在三歲小兒身上,讓人隻覺憨態可愛,滿懷欣慰,可是,已經人到中年的周大新做出這副模樣,就顯得格外違和了些,周老爺子瞧在眼裏,冷哼一聲:

“我老頭子還沒死呢,不許哭喪著個臉,你要是真孝順,這兩天若是遇到個什麽突**況,就自己來處理,莫要找我,若是實在無法定奪的,就去找長寧商量,多學學他做事的思路!”老爺子的聲音聽起來精氣十足,實則外強中幹,有一種無法掩飾的虛弱。

要是在他們這一行人剛剛上路的時候,周老爺子讓周大新跟著周長寧多學學,其他人或許還會大吃一驚,當老子的要跟著兒子學該怎麽做事?這真成了天下奇聞了,可是,他們如今已經走了過半的路程,周長寧卻是以自己在各個方麵的表現,成功地在眾人眼裏褪去了“裏正家長孫”“童生”的光環,轉而將他看做一個的確有著獨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

再仔細想一想在山洞處置小偷時周長寧想出來的法子,實在可以讚一句“思慮周全”了,兩相比較之下,周大新這個當爹的能力說不定還真比不過周長寧呢。

不過,眾人腦筋稍微轉過彎兒來,對這種情況也就能理解了,人家不是都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嗎?可見,讀書讀得多了,懂得自然也就多了,做事想得更多一些,似乎也並不是什麽難以理解的事情。

那廂,周長寧可不知道,在眾人心裏早就對他的種種行為做了美化,當然,就算是察覺出來了一絲不對勁兒,眾人也絕對不會輕易想到“係統”“穿越”這樣神奇至極的事情。

話說回來,由於周老爺子的生病,眾人也難免擔心隊伍裏上了年紀的老人家是不是平日就在忍著身子的種種不適,便讓董大夫給大家依次挨個花了點兒時間把了脈,結果倒是能讓人稍微鬆一口氣,隻有兩位老人家這幾日同樣覺得頭疼腦脹的,董大夫也同樣寫了藥方,給煎了藥。

饒是如此,接下來的這幾日,周大新也不得不謹慎地將隊伍的速度略微壓慢一些,以免再有人的身體有所不適,此外,沒有周老爺子做主的這幾日,隊伍裏最大的變化還是要從糧食上來講了。

當初,秦王除了征兵,也命人強行征走了大家的糧食,給的價格卻還不到市價的三分之一,後來,盡管周長寧他們逃回來的時候帶回了一部分糧食,但是他們要逃荒,本身要帶的家什行李就比較多,這樣下來,堆在板車上的糧食就更少了。

這一路上,眾人都是各家吃著各家的糧食,沒有特殊情況是不會混到一起去吃的,以免有人心裏計較“我家今天少吃了多少,吃大虧了”等等,反而傷了同村的情分。

可是,走到現在,特別是在一致同意“賣”給那家人兩袋糧食以後,各家剩下糧食委實不多了,眼見著家裏勞力比較多的人家糧食袋子都要見底兒了,周大新這些同村的人也不能坐視不理,因此,這日晚上,眾人用過晚飯以後,齊齊地坐在火堆旁邊,開了一個小型“會議”。

最終商量出來的結果便是將各家的糧食都混到一處去,不再區分哪一袋是誰家的,改為“大鍋飯”模式,以確保每一個人都能在不被餓死的前提下趕到東陽郡,到了那裏,有銀子有糧鋪,眾人的“糧食危機”也就迎刃而解了。

不得不說,或許是出於長期以來周老爺子作為領導者的個人魅力,或許是因為在座的同族者居多,總之,念在之前的情分上,眾人對於這種大鍋飯模式並沒有什麽意見,別說混到一起的糧食自家也要吃,就說自家剩下的那點兒糧食,就算是白白給了別人,在糧鋪中也賣不了幾兩銀子的,還不如大家互相扶持著,先趕到郡城為要。

當然了,雖說這場會議的主持者乃是周大新,但是過後,在了解了所謂的“大鍋飯”究竟是個什麽意思之後,周老爺子便敏銳地篤定了,這個主意最先應該是出自長寧之口,倒不是他瞧不起老大,隻不過,當了這麽多年的父子,誰還不了解誰呀?老大的心思,全都用在和人玩心眼兒還有他那個算盤珠子上了。

沒過兩日,周老爺子的身體漸漸好轉,眾人也漸漸意識到了吃“大鍋飯”的好處,一來嘛,就是把糧食短缺這個包袱給“扔出去了”,不用每天再為鍋裏下多少米而發愁,二來嘛,如果是自家人做飯,總是覺得趕路是體力活,非得多吃點兒這才能把身子的虧空給填補回來,這一來二去的,糧食的消耗量可不就大了嗎?

像現在這樣,每人的每一頓飯都是有定額的,絕對能夠補充體力上的損耗,但是要說吃到撐,那是肯定沒希望的了,不過,每個人碗裏有多少粒米,也算是一目了然,並不存在偏私自家人的事情,這樣也算是一種另類的公平了吧。

話說回來,這種模式最大的受益者當屬董家人了吧,他們家是不缺銀子沒錯,可也同樣是買糧食來吃的,平日裏無饑無荒的,誰家會囤那麽多糧食呢?頂多是一次買上盡夠一家人半個月吃的,左右糧鋪又不遠,可誰成想,他們還有逃難的這一日呢?

當然,分些口糧給董家人,如果直接明了地說出來,絕大多數人自然是不會反對的,可也難免有些人心裏留了個疙瘩,也讓董家人一下子矮人一頭,倒不如像現在這樣,就跟計劃經濟體製似的,根據供給來決定需求,盡量爭取最大限度的相對公平。

至於董家人,或許是曉得自家最終還是欠下了人情,董老爺子在給周老爺子等人看病、調養身體上麵便格外盡心,他心裏跟明鏡兒似的,從一開始,他們能夠加入這個隊伍,人家瞧中的還不是他這一手醫術嗎?

作者有話說:

第三更~

第四更晚上回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