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早期科幻片:電影發明—1915

縱觀人類的科學發展進程,科學現象的發現總是離不開科學家們種種偉大的假設與猜想。而電影無疑是人類發揮其無窮無盡的想象力的最佳載體之一。在銀幕上,一切不可能的事物都可以如施以魔術般地變成真實。事實上,科幻片便是早期電影大師喬治·梅裏愛(Georges Méliès)最擅長拍攝的影片類型之一。他將科學與魔術、現實與幻想結合起來,創造了一個充滿魅力的光怪陸離的幻想世界。梅裏愛在1902年拍攝的《月球旅行記》(Le voyage dans la lune),是根據儒勒·凡爾納和維爾斯的兩部小說改編的。它是電影史上最早的科幻影片。影片共有30幅畫麵:一群天文學家決定到月球旅行,他們乘坐巨大的炮彈,被發射到月球火山口的平原上。探險者在月球上遇到了巨大的蘑菇和凶狠的月球人,他們奮力掙脫險境,找到炮彈,飛回地球。地球上的人們為探險者的凱旋而狂歡慶祝。影片表現了梅裏愛對電影表現可能性的大膽想象力。1904年,他拍攝了另一部科幻片《太空旅行記》(Le voyage à travers l’impossible),表現一群宇宙地理科學家乘一輛飛翔的火車到太陽探險,駛進雲層時,落進太陽的嘴裏。太陽如同吞下一粒難吃的藥丸一樣,將火車吐了出來。由於太陽溫度太高,探險者隻好躲進冰山,卻在那裏被凍成了冰塊。解凍後,他們乘坐潛水艇落入地球的海洋中,經曆了一番海底曆險後,最終返回陸地。梅裏愛的影片確實創造了科幻片的奇觀,而且,一開始就將科幻電影的科學性和幻想性較完美地結合了起來,成為電影藝術史上科幻片典範。梅裏愛也被世人稱為“科幻電影之父”。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由於技術手段的局限,科幻片還是一種影響不大的片種,觀眾麵不廣,商業票房價值也相對較小。早期歐美科幻電影較好的還有《空中大戰》(英,1909)、《征服北極》(La conquête du pêle,法,1912)、《瘋狂的圖布博士》(Folie du Docteur Tube,La,法,1915)等。

2.默片時期的科幻片:1916—1927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默片時期,在一些富有探索精神的藝術家努力下,科幻影片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1916年,德國電影放映公司便製作出長達6集,總共400分鍾的科幻片《侏儒元首》;美國拍攝了《海底行程兩萬裏》(20 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這時,電影已經有了完整的敘事形式。盡管處在默片時代,與現代電影還有一步之遙。但就在這幼年時期,出現了一批優秀的科幻片。如《飛雷》(1917)、《弗蘭肯斯坦》(Frankenstein,1918)、《天上的船》(1918)、《月亮上的第一個男人》(1919)、《卡裏加裏博士的小屋》(Das Cabinet des Dr.Caligari,1920)、《馬布斯博士》(Dr.Mabuse,der Spieler,1922)、《沉睡的巴黎》(Paris qui dort,法,1925)、《死亡射線》(Luch smerti,俄,1925)、《大都會》(Metropolis,德,1927)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兩部:一部是《海底行程兩萬裏》(美,1916),不僅片長達105分鍾(在當時的拍攝條件下),並且實現了影史上第一次水下拍攝,也由此開創了一種新的攝影技術。多個方麵可以表明,雖然此時好萊塢的科幻片仍然要靠歐洲的科幻小說汲取素材,但是在製作水平上已經趕超了歐洲。另一部是德國的《大都會》(Metropolis,1927)。它將故事發生的背景設置在2000年的大都會裏,人類社會被分為兩個不同的階層:管理者和工作者,前者掌握著權力和財富,居住在仿若空中樓閣般的豪華大廈裏,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後者則一貧如洗地幽居在黑暗的地下世界中,每天在工廠裏從事辛苦繁重的工作,成為與機器相仿的生產線上的螺絲釘。然而,大都會統治者的兒子弗雷德卻愛上了地下世界裏的一名女子瑪麗亞,瑪麗亞正在策劃帶領工人們去反抗管理者們的非人統治。弗雷德追隨瑪麗亞來到地下世界,被那裏淒涼悲慘的境況驚呆了。他的思想發生了改變,準備跟隨瑪麗亞的反抗事業。與此同時,對工人們的行動有所警覺的統治者則求助於一名科學家,科學家製作出一個長相與瑪麗亞一模一樣的機器人,企圖以此來破壞工人們的暴動。於是,一場未來世界的革命勢在必行。《大都會》深刻的內涵和精致的藝術形式使其在今天看來也是一部無可爭議的傑作。這部電影史上造價最為昂貴的無聲電影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世界文獻遺產。

3.有聲片時期的科幻片:1928—20世紀40年代

進入有聲電影時期的20世紀30年代,美國好萊塢科幻片異軍突起,出現了許多優秀影片。如《神秘島》(The Mysterious Island,1929)、《滑稽的想象》(Just Imagine,1930)、《五十年後的世界》《X博士》(Doctor X,1932)、《蠟像館的秘密》《科學怪人》(Frankenstein,1931)、《亡魂島》(1933)、《隱形人》(The Invisible Man,1933)、《飛俠哥頓》(Flash Gordon,1936)、《消失的地平線》(Lost Horizon,美,1937)等 。這些影片仍有不少取材自凡爾納和維爾斯等作家的科幻小說,如《神秘島》改編自凡爾納的小說,《亡魂島》改編自維爾斯的小說。對於現代科學的恐懼已經開始體現在這些影片中,主要表現為對人類所從事的科學活動可能失控或被壞人利用的恐懼心理。《亡魂島》(Island of Lost Souls,1933)講述一個令人不寒而栗的故事。為了製造出“超人”,一名科學家在一個島上從事人獸雜交的實驗。然而實驗卻屢次失敗,並產生了嚴重可怕的後果:實驗製造出了大量的畸形人。這些畸形人飽受人類的奴役和虐待。在一次海難中,一些英國人偶然來到了這個小島上,科學家又試圖通過讓一個豹女和一個英國人**來進行實驗。最後,畸形人發起了反抗暴動並推翻了這名邪惡科學家的統治。《隱形人》則敘述了由於科學發明而帶來的可怖後果的故事。一名科學家為了發明一種隱形藥劑而在自己身上進行實驗,實驗雖然獲得成功,但是他卻無法恢複原狀。科學家隻好前往某個偏僻的小鎮客棧棲身,希望可以不受外界的紛擾而專注研製解藥。可是他的怪異扮相和舉止卻驚動了這個鎮上的居民,並引來了警方的調查。科學家不得不脫去衣服外套變成隱形人逃亡,同時也開始了他瘋狂的報複。

這時期歐洲的科幻片佳作還有《月宮淑女》(德,1929)、《重大叛國罪》(High Treason,英,1929)、《世界末日》(法國,1931)、《未來世界》(英國,1936)、《FTP不回答》(德國,1937)等。

在20世紀40年代歐洲的科幻片創作相對沉寂,幾乎沒有什麽有影響的科幻佳作。而有影響的科幻片主要集中於美國。如《獨眼巨人博士》(Dr.Cyclops,美,1940)、《蝙蝠俠》(Batman,美,1943)、《德萊庫拉的房子》(House of Dracula,美,1945)、《巨猿喬揚》(美,1949)、《蝙蝠俠與羅賓》(美,1949)等。

4.科幻片的第一個黃金年代:20世紀50年代

20世紀50年代,科幻影片迎來了它的第一個黃金時期,即科幻電影創作的第一個**。科幻片的繁榮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複雜的國際形勢和當時的科學發展進程是密切相關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出現的核武器、化學武器和生物武器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在讓全世界的人們震驚於它們的威力時,也讓人倍感恐懼。尤其是美國在日本投入的兩顆原子彈爆發的蘑菇雲的陰影至今仍在世人心頭縈繞。而“冷戰”時代一觸即發的國際形勢,以及麥卡錫主義等緊張的國內政治局勢,都極大地影響了普通美國人的日常生活,使他們對科技的巨大力量和全球的政治環境產生新的認知。

在這種背景下,美國既出現了許多傳達科技改變未來、對科技的發展持樂觀態度並希望借此拓展外星球領域的科幻片(如《登陸月球》(Destination Moon,1950)等),又出現了不少表現“地球以外的力量”的侵入帶來的大災難甚至全人類滅絕的科幻片。美國科幻片給全球科幻電影的發展帶來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這時期的代表作有:《地球停轉那天》(1951)、《不明之物》(1951)、《入侵美國》(1952)、《深水怪獸》(1953)、《火星人入侵地球》(1953)、《地球爭霸戰》(1953)、《巨蟻》(1953)、《黑環礁湖的巨怪》(1954)、《海底來物》(1955)、《孤島世界》(1955)、《禁星》(1956)、《塊團物》(1958)、《蒼蠅》(1958,柯南伯格於1986年翻拍此片並獲奧斯卡最佳化妝獎)等。這個時期美國科幻片,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製作水平上都是值得稱道的,尤其是外星人題材的影片獨占鼇頭。對外太空未知世界入侵地球的擔憂在政治氣候的催化下被演繹為外星人入侵地球的虛擬故事,這實際上也是對美國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象征性的回應。某種程度上折射出當時的美國人對“冷戰”的另一方——蘇聯的恐懼心理。

《火星人入侵地球》(Invaders from Mars,1953)講述在一個暴風雨交加的夜晚,一名小男孩目睹了一架不明飛行物降落在附近的沙丘上。第二天,小男孩的父親爬上沙丘去探察情況,回來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整個人變得非常冷漠並且充滿敵意,與平時大為不同。小男孩的母親也前去查看,但回來後也發生了同樣的改變。經過小男孩的調查,他發現乘坐UFO(不明飛行物)而來的火星人在綁架鎮上的居民,而且在他們的頸椎裏植入可操縱他們的芯片。他向別人講述這一驚人的發現,但是卻沒有人願意相信他。《地球爭霸戰》(The War of the Worlds,1953)敘述火星氣候發生巨大的變化,火星人無法繼續生存而計劃侵入地球。他們駕駛第一艘飛船來到地球,地球上的居民一開始以為是隕石。科學家通過探測儀器發現其帶有放射性,需要等待冷卻後才能查看究竟。但這時有好奇的人前去觀看,卻被殺死。火星人開始了他們的進攻,人類出動了所有的武器都抵擋不住,人們在混亂中瘋狂地逃命。然而,就在火星人所向披靡,即將把倫敦夷為平地的時候,它們卻因為對地球上的病菌沒有免疫力而一批批地死去。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在2005年的時候還對這部20世紀50年代的經典科幻片進行改編重拍,創作出了《世界之戰》(War of the Worlds)。

這時期,英國也拍攝了多部科幻片,如《誇特馬斯實驗》(The Quatermass Experiment,英,1955)、《預言1984年》(英,1956)、《地心遊記》(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英,1959)等,在歐洲獨領**。

5.相對蕭條時期:20世紀60年代—70年代前期

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前期的歐美科幻影片發展,與50年代比較相對蕭條,影片的數量大幅度下降。但這個時期的科幻片比較貼近現實,影片的思想內容也比較切合實際,對科學和社會的恐懼不再擱置在一個荒誕的極虛擬的環境中去做象征性的表現,而是將荒唐的故事進行現實化的演繹。這個時期的主要作品有《神秘島》(Mysterious Island,英,1960)、《時間機器》(The Time Machine,美,1960)、《地球著火的那天》(The Day the Earth Caught Fire,英,1961)、《一年中的九天》(Девять дней одного года,蘇聯,1961)、《太空人》(意大利,1962)、《奇愛博士》(Dr.Strangelove,美,1964)、《月球上第一批人》(1964)、《阿爾法城》(Alphaville,une étrange aventure de Lemmy Caution,法,1965)、《奇異的潛航》(Fantastic Voyage,美,1966)、《戰爭遊戲》(The War Game,英,1966)、《巴巴雷拉》(1967)、《2001太空漫遊》(2001:A Space Odyssey,美,1968)等。

在此特別提到的是,斯坦利·庫布裏克(Stanley Kubrick)在此時期耗費五年時間才拍竣《2001太空漫遊》。該片從人類的童年開始。畫麵通過漸顯漸隱的手法,將人類原始時期黎明的寧靜氣氛表現出來,人類的祖先跟史前時代的動物群進行搏鬥,以求生存。一塊象征著智慧的巨大黑石碑的出現,點化了類人猿,它們學會了用獸骨當工具和武器,從而帶來了人類進化過程中的第一個重大轉折。接著,鏡頭漸漸過渡到1999年,這是本片的精妙絕倫之處:一個猿人將一根骨頭拋向空中,通過影片剪輯,這根骨頭變成了航天飛機,向著運行軌道上的航天站飛去。這一值得人們深思的鏡頭,影射著被看作人類進步動力的侵略的意義,同時也荒謬地否定了已經產生過的各種進步……轉眼到了2001年,下一個千年的開始標誌著一個新的起點。導演庫布裏克“以史詩般的廣度鋪衍出人類的曆史,打破了至今為止的界限”[1]。時間軸是過去—現在—未來。尤其是庫布裏克對人類未來社會做了有別於傳統科幻片的描述:技術在2001年成為一種帶威脅性的因素,特別是以計算機“哈爾”為代表的高科技把它的發明者——人類——擠到了一個次要的地位,甚至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影片用形象化的方式向人類發出了悲觀的預警。同時,影片還用超前的特技製作技術展現太空,創造了讓人震撼的新的視覺效果。該片無愧於被人們稱為具備裏程碑的意義,是現代科幻片經典之作。

此外,法國新浪潮電影主將讓-呂克·戈達爾(Jean-Luc Godard)也在20世紀60年代創作了有著其強烈風格印記的科幻片《阿爾法城》(1965)。片中講述男主人公約翰是一個星際偵探,他闖入未來的阿爾法城。在這個已經被電腦所控製並高度自動化的城市裏,人們不能有愛欲,不能產生感情,甚至不能擁有自己的創造力,一切都必須遵循計算機所設定的程序“邏輯”進行。而設計出這一台超級計算機的人是從紐約被流放至此地的萬布翰博士。約翰非常同情阿爾法城的人們,並且愛上了萬布翰博士的女兒娜達莎。他教她閱讀詩歌,並告訴她愛的意義。約翰因為所做的一切違反了計算機的邏輯而被判處死刑,於是開始了他的反抗。他殺死了萬布翰博士,摧毀了統治全城的極權科學家的巨型計算機,救出娜達莎並帶著她離開了阿爾法城。娜塔莎在清醒過來後,對約翰說出了一句“我愛你”。《阿爾法城》表現了科技對人的異化,在未來社會的城市中,沒有人情人性,隻有電腦發出的冷冰冰的聲音。過於強調理性的科學發展,往往會帶來強權的統治。不同於美國的科幻片,戈達爾完全不靠特效來展現未來世界的圖景,而仍然是靠其深邃的主題來引發人們的思考。

6.科幻片第二個黃金年代:1977—20世紀80年代

1977年,在美國“新好萊塢電影”中湧現出來的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導演了《星球大戰》。這部裏程碑式的作品標誌著科幻片進入了第二個黃金年代——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星球大戰》(Star Wars,1977)獲得轟動性的成功後,盧卡斯又拍了許多續篇和前篇,按照事件發展前後順序的排列,第一部《星球大戰》(Star Wars:Episode IV-A New Hope)被排至第四,並命名為“曙光乍現”;後來的許多科幻係列片都延用《星球大戰》係列的慣例。比如《蝙蝠俠》係列、《蜘蛛俠》係列、《異形》(Aliens)係列、《超人》係列、《回到未來》係列等。《星球大戰》的內容其實非常簡單,主要還是以正義與邪惡的對決、王子救公主等敘事框架來結構故事。但是《星球大戰》係列卻有著奪人耳目的特技效果和視覺奇觀,並以曆史性的票房成績宣告了科幻大片“重磅炸彈”時代的到來。同樣在這個時期,在科幻片領域引領風尚的影片還有斯皮爾伯格的《第三類接觸》和《外星人E.T.》。兩者都一改以往科幻片對外太空的敵意和對外星人的邪惡形象的塑造,而通過對外星人人格化的表現獲得觀影的輕鬆與愉悅,也因此使科幻片具有了很強的娛樂元素。

此時期重要的科幻影片還包括《異形》(Alien,英、美,1979)《銀翼殺手》(美,1982)、《超人》(美,1978)、《終結者》(The Terminator,美,1984)、《天繭》(Cocoon,美,1985)、《蒼蠅》(The Fly,美,1986)、《機器戰警》(RoboCop,美,1987)、《外星種族》(Alien Nation,美,1988)等。《銀翼殺手》(Blade Runner,1982)講述21世紀初,人類已經大規模地開發運用機器人。這些機器人被稱為複製人,實際上在體力方麵和智力方麵都已經和人類相差無幾,然而卻如同奴隸一般地被人類運用在危險的探測工作和對其他星球的殖民任務上。後來,複製人在外星球殖民地發起了反抗人類的暴動。人類的統治受到威脅,於是在地球上,複製人被宣布為違法物而必須處死。人類還成立了一個組織——銀翼殺手,專門受任偵查和擊斃入侵的複製人。迪卡便是一名銀翼殺手,然而他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卻愛上了美麗的複製人瑞秋。他開始了解複製人為了自身的權益所做出的鬥爭,並漸漸對他們產生了同情,同時也開始反思人類的行為。《終結者》是由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拍攝製作的力作,一經推出就以獨特的題材與劇情贏得了觀眾的口碑。影片以其火爆震撼的場麵、極富個性的獨特角色、宏大悲壯的劇情而在全球範圍內引人眼球。多年後《終結者》又相繼拍攝了3部,其獨到深刻的科幻劇情與深含哲學的科學理念更助推了全球的科幻風潮。

7.數字技術時期的科幻片:20世紀90年代

20世紀90年代,日漸完善的數字化技術和電腦生成特效“變換成像”為科幻片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傳統的以模型為主的特技拍攝造型手段逐步被計算機特效技術替代,先進科技使人類的想象有可能變為銀幕上可感、可見的藝術形象,這無疑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和創作的欲望,人類的想象力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開發,想象領域也擴展到了時間和空間的任何領域,大量的高科技手段在科幻片中運用,製作出了亦真亦幻的視覺奇觀。科幻片真正進入到了景觀電影的時代。

此時期的美國科幻大片,包括《挑戰者號》(Challenger,1990)、《深淵》(The Abyss,美,1990)、《火箭專家》(The Rocketeer,1991)、《終結者2:審判日》(1991)、《再造戰士》(Universal Soldier,1992)、《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1993)、《未來水世界》(Waterworld,1995)、《阿波羅13號》(Apollo 13,1995)、《複製丈夫》(Womb,1996)、《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1996)、《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1997)、《黑衣人》(Men in Black,1997)、《天地大碰撞》(Deep Impact,1998)、《哥斯拉》(Godzilla,1998)、《黑客帝國》(The Matrix,1999)等,這一批視覺衝擊力極強的科幻片,以超凡的實力活躍在電影領域。

在這批科幻片中,羅蘭·艾默裏奇執導的《獨立日》是典型的美國主旋律科幻電影。影片表現了美國人民在總統的帶領下抗擊外星侵略者的故事。該片突破了以往科幻世界與現實生活間固有的壁壘。在“獨立日7月4日”這一對美國人來說真實存在且意義特殊的日期,爆發了科幻世界中根深於人類末日情結中的“外星人入侵地球”事件。人類登月的紀錄片片段和伊拉克地區的寫實場麵增加了該片的“真實”度,拉近了虛構的災難與現實的距離。表麵上看,《獨立日》的題材並不新穎,但該片的敘事元素多元並且飽滿,體現了導演艾默裏奇的一貫風格。人物設置多樣化:總統和平民、丈夫與妻子、父母與子女、軍人與科學家、地球人與外星人等,多個角色如不同的符號呈現出人類社會的多樣性,其間或對立或依附的關係(如愛情、親情和友情)互動促成了敘事動機,增加了科幻災難片中最慰藉人心的人情味兒;宏觀的上帝視角與微觀的細節表現,概括地反映了虛幻的“末日”來臨時,人類社會的境況和情感真實的個人體驗。影片的特效場麵氣勢宏大,其中營造的若幹奇觀場麵給觀眾帶來了歎為觀止的視聽感受。該片獲得了1997年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並得到最佳音響獎的提名。

朗·霍華德導演的《阿波羅13號》(Apollo 13,1995)借1995年阿波羅13號發射25周年紀念之際,回溯了這次航空史上的災難。1969年尼爾·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羅11號成功登陸月球,邁出了人類曆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大步。吉姆是一名資深宇航員,在見證這一曆史性的時刻後,他也滿懷登陸月球的夢想。不久,他被任命為阿波羅13號的指揮官,和另外兩名宇航員佛瑞、傑克一起前往月球。然而,飛船在接近月球時,其中的一個氧氣罐卻發生了爆炸,導致電路失靈,三個宇航員的生命麵臨著重大的考驗。終於,他們憑借著自己頑強的毅力與不懈的鬥爭,在地麵人員的幫助下成功返回地球,奇跡般地贏得了生存。

《黑客帝國》(The Matrix)是一部蘊涵豐富的科幻片。它帶給人們一個恐怖的未來預言:當人們過分依賴電腦科技之時,電腦在未來會完全控製人類的思維。該片不僅有深刻的寓意,還有酷炫的動作和槍戰場麵;電影中超前的思想意識和絢爛無比的特效鏡頭,會給觀眾帶來超酷的藝術感受。《黑客帝國》開創了科幻電影的全新時代。這部電影的問世標誌著數碼技術在電影中的運用已經達到了一個非常成熟的階段。21世紀到來後,在科幻電影及其他各種類型的電影中,數字技術特效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電影技術。

8.新世紀以來的科幻片:2000—

進入21世紀之後,數字技術特效已經得到廣泛運用,魔幻、奇幻、古裝、愛情、劇情、懸疑、驚悚、動作等多種類型電影元素,都可能與科幻元素結合、雜糅,形成複雜的科幻影片類型。大製作、大導演頻頻出手,動輒砸下上億的投資,科幻電影大片繼續如火如荼地發展著,無論是已有的科幻係列片的續集,還是新的科幻片作品,大都能夠推陳出新,以無窮無盡的想象構思和震撼眼球的視覺效果吸引觀眾。

大導演斯皮爾伯格不僅繼續拍了《侏羅紀公園3》(2001),還導演了《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01)、《少數派報告》(Minority Report,2002)、《世界之戰》(War of the Worlds,2005)等科幻片。馬修·沃恩導演的《X戰警》(X-Men,2000)雖然不是什麽了不得的科幻經典,但是它帶動了漫畫改編而成的超級英雄電影問世,如《蜘蛛俠》(Spider-Man,2002)、《超膽俠》(Daredevil,2003)、《綠巨人》(Hulk,2003)、《鋼鐵俠》(Iron Man,2008)、《蝙蝠俠: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2008)等,並賦予了劇中英雄人物更多人性化思考。還有像《變形金剛2》(2009)這樣的超級技術大片,也將科幻電影的技術提升了不少高度。

此外,科幻片佳作還有《黑暗物質:黃金羅盤》(The Golden Compass,2007)、《星塵》(Stardust,2007)、《人煙之島》(Обитаемый остров,俄,2007)、《黑色閃電》(Black Lightning,俄,2009)、《2012世界末日》(2012 Doomsday,2009)、《阿凡達》(Avatar,2009)、《盜夢空間》(Inception,2010)、《時間機器》(The Time Machine,2012)、《複仇者聯盟》(The Avengers,201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