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片檔案 ☆
片名:星球大戰
外文:Star Wars
導演:喬治·盧卡斯
編劇:喬治·盧卡斯
主演:馬克·漢密爾、哈裏森·福特、凱利·費舍爾等
上映:1977年5月25日
國家/地區:美國
片長:121分鍾/125分鍾(特別版)
獲獎:獲1977年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最佳視覺特效、最佳剪輯、最佳原創音樂、最佳音響、特別藝術成就獎
1.喬治·盧卡斯與“星球大戰”係列
現在看來,《星球大戰》係列是曆史上最成功的科幻電影之一。然而,當《星球大戰》首部曲最初於1977年5月25日在美國僅僅32家影院上映時,沒人預料它能取得這麽大的成功,包括導演盧卡斯本人。此前,影片投資方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幾乎中途放棄拍攝這部影片。但是,《星球大戰》很快就受到了影迷的瘋狂追捧。電影曆史學家倫納德·馬爾丁談到第一部《星球大戰》的意義時說:“毫無疑問,這部電影使得整個電影工業重新思考了對夏季電影、青少年電影、科幻小說、電影特效以及商業營銷的態度。”而由於《星球大戰》的成功,盧卡斯影業旗下的“天行者音效”“THX標準”、Avid後期製作係統等成了電影技術領域的一種業界標準。更重要的是,它為電影創作拓展出一個新的領域,為特殊效果的製作確立了新的標準,使科幻題材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受人歡迎。當年的奧斯卡之夜它幾乎包攬了所有的技術類獎項。
盧卡斯在《星球大戰》之後,又在1980年和1983年推出了另兩部續集:《帝國反擊戰》(1980)和《傑迪歸來》(1983),構成了《太空英雄三部曲》係列。再後來,盧卡斯在1999年拍攝第一部《星球大戰》前傳《魅影危機》,2002年拍攝《克隆人的戰爭》,2005年以一部《西斯的複仇》結束了整個係列。
2.傳統故事框架下小說、傳奇、神話與科幻元素混合
從情節上看《星球大戰》的故事,可能會略顯老套: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很遙遠、很遙遠的星係中,極端的邪惡分子建立了一個帝國,並建立了“死星”來鎮壓那些不服從管製的叛逆者。在奧爾德蘭行星上,萊婭公主帶領著一些人反抗帝國的殘暴統治。公主不幸被俘,被囚禁在“死星”中。塔圖伊恩沙漠行星上的“天行者”盧卡與老騎士共同戰鬥,在機器人的幫助下,救了萊婭公主。他們探明了“死星”的弱點,發動新的進攻,終於炸毀了“死星”。影片“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很遙遠、很遙遠的星係……”的開頭,還成為之後每部星戰電影的開頭語。
事實上,影片在看似傳統“王子救公主”的故事框架下,將探險小說、亞瑟王般的傳奇、希臘神話與科幻元素混合,打造了一個栩栩如生完全獨立的世界。以絕地武士為例,星戰係列整整涉及三代絕地武士的家族,更遑論其他海量的人物以及時間跨度了。考慮到其中的困難,采用經典的“正義戰勝邪惡”的套路是最容易操作,也最保險。而且,縱觀以盧克和安納金為主線主人公的故事情節,雖然總的框架是抵抗軍和帝國的對決,但是實際上其中涉及的複雜的線索,波瀾壯闊的情節,在當時都是難以想象的,也非一般人能夠駕馭。如果強求一部“巨型炸彈”(“大片”英文blockbuster,直譯為“巨型炸彈”)必須有新的倫理和思想深度的話,那麽把《星球大戰》和30年之後的《指環王》做一下對比就會發現,電影在30年的過程中,“巨型炸彈”的主題深度並沒有發生多大變化。事實上,一直堅持拍硬科幻片的沃卓斯基兄弟,在《黑客帝國》中就已經給觀眾的理解帶來很大的麻煩和爭議,以至於他們不得不重新出一個動畫版來解釋故事的背景。而《雲圖》也因其令人費解的輪回等主題導致票房並沒有達到預期。總之,好萊塢的“巨型炸彈”往往偏愛形式與外表,不喜歡甚至排斥為這類電影加入過多的深度與複雜性。
3.國際化:對東西方文化、觀念的借鑒與吸收
在盧卡斯的《星球大戰》係列中,人物、體製思想及觀念多是對東方、西方文化及觀念的借鑒與吸收,構成國際化的體係。如影片中圓桌會議以及長老團參考了古羅馬的議會製,女王身邊的騎士團團長則借用了中世紀的騎士形象。整個銀河係原來是一個鬆散的聯邦,被貿易聯盟逐次消滅之後則變成了一個集權製的帝國,這代表了盧卡斯對於人類曆史與命運的思考。而絕地武士又借鑒了日本的武士道中的武士形象。絕地武士所擁有的原力既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則借鑒了東方陰陽平衡的思想。導演曾說明第一部星戰的人物及故事是參照日本導演黑澤明的《戰國英豪》所創作而成,之後的三部曲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德大戰為架構並融入美國西部片及日本武士刀劇的節奏。[4]可以說《星球大戰》是一部標準的國際化影片,不僅體現在發行營銷上,還體現在影片本身的特質上。
4.電影特技:營造場麵恢宏壯觀的星際奇觀
《星球大戰》營造了一個完全脫離人類現實世界的世界。論同等的規模,這在電影史上隻有《黑客帝國》《指環王》和《霍比特人》堪與比擬。《星球大戰》的這種地位來源於盧卡斯對科技的嗅覺與不遺餘力的投入。在影片中他融入了大量的CG(computer graphics,計算機繪畫)特效與技術,把當時電影家們所能掌握的激光技術、全息攝影等技術手段運用發展到了極致,造就了氣勢磅礴絢麗多彩的畫麵。影片采用的高科技[5],包括數控攝像機的技術,這在之後的《黑客帝國》中也得到了應用;Animatronics電子合成動作技術,影片中機器人R2-D2就是通過這種技術來表現的;影像合成是星戰係列中用得最多的特效製作,幾乎所有的二維效果都是先在“藍屏”拍攝,再用計算機視覺的“matt”效果和背景相融合的結果,例如安納金和他的機器人的對話、握手鏡頭就是數字合成的結果,這也促成了《阿甘正傳》中阿甘與總統肯尼迪的握手;非線性編輯軟件也肇興於《星球大戰》;Adobe Photoshop的創始人John knoll當時還是《星球大戰》的美術指導,他的程序小組所創造的各種圖像濾鏡給電影帶來了極大的震撼效果,這之後其係列技術逐漸成為行業標準。說到《星球大戰》中的技術,尤其不能不提到工業光魔(ILM,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公司、THX音響公司、皮克斯(Pixar)動畫製作公司。他們都是盧卡斯為了自己的《星球大戰》係列創辦的(其中,皮克斯前身為盧卡斯公司的電腦動畫部,後被史蒂夫·喬布斯購成立皮克斯)。工業光魔公司現在已經成為好萊塢最知名的特效製作公司,在35年間製作了300多部特效電影,在曆史上票房最高的10部影片中,有8部使用了工業光魔公司製作的視效。工業光魔公司獲得了多達28項奧斯卡獎:其中14項是最佳視效獎,另外14項則是技術成就獎。在過去30多年時間裏,工業光魔公司開創了許多突破性的電影特效和製作流程。而THX的認證則成為電影院音響技術的最高標準。至於皮克斯則包攬了大部分的動畫技術。實際上,這三個公司分別在各自的領域實現了革命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