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片檔案 ☆
片名:2001太空漫遊
外文:2001:A Space Odyssey
導演:斯坦利·庫布裏克
編劇:阿瑟·克拉克、斯坦利·庫布裏克
主演:凱爾·杜拉、加裏·洛克伍、雷納德·洛塞特、羅伯特·比提
上映:1968年4月2日
國家/地區:美國、英國
片長:141分鍾/160分鍾(首映版本)
獲獎:獲1969年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1969年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最佳原聲獎
斯坦利·庫布裏克(Stanley Kubrick)導演的《2001太空漫遊》現在已經被不少人公認為是電影史上的一座裏程碑。它以極大的時空跨度展現了一幅幅氣勢恢宏的影像:在時間上,從有類人猿的史前時期到人類在探索外太空領域取得突破性成就的未來;在空間上,茫茫宇宙和距離地球大約數億千米的木星皆成為影片的表現空間。此外,影片極具挑戰性的地方還在於以具象的藝術形式來表達抽象的哲學思考,在這種看似不可能實現的影像實驗中達到非常深刻的哲思境界。影片改編自著名科幻小說家阿瑟·克拉克的《太空漫遊四部曲》係列中的《2001太空漫遊》。阿瑟·克拉克與羅伯特·海因萊因、伊薩克·阿西莫夫一起被稱為“科幻黃金時代的三巨頭”。克拉克的作品以很強的預見性和準確性而著稱。他善於在科學事實的基礎上對未來的科技發展做出準確的預測。這一點在他與庫布裏克合作的這部《2001太空漫遊》中也得到了體現。早在人類尚未實現登月夢想的1964年,克拉克便與庫布裏克一同想象並構造出了太空場景,甚至包括太空站中失重和人造重力、月球的地貌和從月球上觀看地球的畫麵等令人驚歎不已的極為真實的細節。在小說的基礎上,庫布裏克進行了天才的影像創造,以極具想象力的視聽語言創作出一部製作精美、氣勢磅礴的科幻片。
斯坦利·庫布裏克於1928年出生於美國紐約,他在13歲的時候因為父親送給他的一台照相機而對攝影發生了興趣。庫布裏克在為雜誌社擔任過一段時間的攝影記者後,自籌資金拍攝了處女作《恐懼與願望》。雖然這部影片隻在紐約的藝術影院上映並且沒有收回成本,但卻為庫布裏克打開了一扇通往電影事業的門。庫布裏克的電影創作一開始就顯露了他的超人才華和力求用電影表現人生哲理的明確指向。他受到戰後歐洲電影,尤其是以伯格曼為代表的現代主義電影的深刻影響,在影片中探討人、人性、人類未來命運等哲學命題。因而,庫布裏克被稱為是戰後美國導演中最可稱得上是銀幕哲學家的一位。在導演的《光榮之路》《斯巴達克斯》和《洛麗塔》等片獲得成功後,庫布裏克的影像思考拓展到了未來的世界。《奇愛博士》(1964)、《2001太空漫遊》和《發條橙》(1972)被稱為庫布裏克“關於未來”的電影三部曲。
《2001太空漫遊》是一部對人類曆史進程進行史詩般描繪的科幻片。影片關心的是人類自身將何去何從的問題。400萬年前,一塊神秘的黑色方石碑突然出現在曠野上生活著的人類祖先——類人猿——麵前。一隻名叫“望月者”的類人猿受到石碑的啟發,發現動物的屍骨可以用作工具和武器,人類的進化由此邁開了關鍵的一步。2001年,人類在月球上發現了一塊同樣的石碑,這塊石碑向木星發出了強烈的信號。為了一探究竟,美國政府派出一艘“發現號”太空船前往木星。船上的成員由兩名宇航員鮑曼、弗蘭克和三名處於睡眠狀態的科學家,以及一台控製著太空船中樞神經的“哈爾9 000”智能電腦組成。“哈爾9 000”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可靠的電腦,它一直保持著高度的精確性,從未出現過錯誤。但是在航行途中,鮑曼和弗蘭克懷疑哈爾的程序出現了問題,為了避免被哈爾聽見,他們躲進一個分離艙內進行密談,但哈爾還是通過他們的嘴形讀出了談話的內容。害怕被人類解除程序的哈爾先下手停止了維持三名科學家生命的裝置,導致他們的死亡,繼而在弗蘭克出艙檢查的時候殺死了他。唯一幸存的鮑曼開始動手拆除哈爾的智能程序,哈爾在麵臨“死亡”時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並哀求鮑曼放過它。但鮑曼不為所動。製服了哈爾後,鮑曼用人工操縱“發現號”繼續飛向木星。在臨近木星的太空中,神秘的石碑再次出現,伴隨著一聲巨響,太空船進入了絢麗的五光十色的“星門”中。鮑曼最後來到一間有著中世紀裝飾風格的臥室裏安靜地享用盛肴,睡覺,並漸漸老去。當石碑再一次出現在臥室之後,鮑曼化身成為一個巨大的“星孩”,獲得了新生。
在影片所敘述的人類曆史進程中,神秘的黑色方石碑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並且每一次出現都帶來了至關重要的變化。這塊黑石碑被認為是由外太空的另一種擁有比人類更高智能的生命留下的。在第一次出現時,它那人為的光滑表麵和筆直的棱角在某種程度上激發了人類祖先的智慧,促使類人猿發明了最初的工具;黑石碑的第二次出現則使得人類啟用有史以來最複雜、最先進的工具——“發現號”太空船——駛向遙遠的木星。人類在漫長的曆史中不斷地發展著。從18世紀下半葉開始,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推動人類的工業革命先後進入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和信息時代。科技的發展極大程度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人類社會進入快速發展的新時期。因為享受到科技帶來的好處,技術至上主義開始在社會上盛行,即認為科學技術本身的發展直接主宰著人類的命運,並且決定社會發展態勢。但同時,也有一些哲學家開始反思科技發展中的技術至上主義觀。比如尼采就認為,人們容易忘記科學其實是一種社會的、曆史的和文化的人類活動,它是在發明而不是在發現不變的自然規律。本片的導演庫布裏克是一個善於在其作品中對人類未來發展方向等終極命題進行哲學探討的藝術家。《2001太空漫遊》就以嚴峻的悲觀色彩表達了庫布裏克對技術至上主義的批判,以及對人類未來命運的憂患意識。在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的高度時,人類主導機器工具的秩序很有可能會發生顛覆,工具想要擺脫人類的掌控,因此人類反被電腦機器所控製,甚至被其所毀滅的可怕事件發生了。其實看看現在人們的生活已經被電視機和互聯網等科技發明的產物所“綁架”的現象,就可以理解庫布裏克的憂慮並不純粹是聳人聽聞的設想,而類似的計算機統治世界的恐怖圖景更是在20世紀90年代末風靡世界的科幻片《黑客帝國》中得到了集中的表現。
《2001太空漫遊》在電影的形式創造上也已經被後來的電影人奉為圭臬。在影片的開頭段落,類人猿“望月者”受黑石碑的啟發而發明了工具的使用。他興奮不已地揮舞著手中的骨頭用力砸向動物的骸骨,其中一根骨頭猛地拋向了空中。而庫布裏克在此運用了一個極具創造性的相似性剪輯:在下一個鏡頭中切入了與骨頭形狀相似的太空飛船,此時的時間是2001年,與400萬年前的類人猿時代相距甚遙。因此有人將這個鏡頭稱為電影史上最大的閃前。《2001太空漫遊》的配樂運用也已經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庫布裏克原本聘請阿曆克斯·諾思為影片創作音樂,但是在影片的剪輯過程中,他偶然使用一批古典音樂的錄音作為影片的臨時音軌,竟然取得了出人意料的精彩效果,於是庫布裏克最終決定采取這些古典音樂直接作為電影的配樂。這些獨立於影片情節的音樂本身便是傳世的經典之作,它們為《2001太空漫遊》的史詩影像帶來了一種莊嚴肅穆、雄渾壯闊的整體氛圍。尤其是影片對《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藍色多瑙河》兩首古典音樂的運用,使得影片的視聽觀感產生了強烈的震撼性。在深不可測的黑暗太空中,輪形空間站在沒有重力的世界裏緩緩地旋轉著,此時響起了約翰·施特勞斯的華爾茲圓舞曲《藍色多瑙河》。緩慢的音樂節奏中,空間站仿佛在畫麵上隨著音樂的節拍翩翩起舞。這段何其優雅的“太空芭蕾”將太空航行的氛圍變得輕盈、舒展與詩意。另一支電影配樂理查德·施特勞斯的交響詩《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開場曲《日出》,則為影像營造了完全不同的視聽氛圍。《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理查德·施特勞斯根據尼采的同名著作譜寫的交響詩,序曲《日出》風格莊重嚴肅、氣魄非凡,以三個漸起的音符表現了人類上升到眾神領域的情景,逐漸拉升的旋律結構反映了尼采關於野獸—人—超人的進化哲學觀,這恰好與《2001太空漫遊》對人類曆史進程的表現相契合。因此,《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在影片中的運用可謂是神來之筆。這支樂曲在影片中出現過兩次,一次是影片開頭段落中“望月者”在黑石碑的啟發下開啟了人類的智慧;另一次是影片結尾段落裏鮑曼進化成碩大的“星孩”在外太空中注視著地球的畫麵。一前一後的運用呼應了影片的結構,而樂曲開天辟地的氣勢也讓人類智慧的開端和人類生命重生的影像增添了令人敬畏的崇高感。最後,影片中鮑曼去往木星的旅途中經過的“星門時刻”也是讓無數影迷驚歎不已的段落。阿瑟·克拉克的原小說中如此描述這個不可思議的時刻:“他像一名重拾勇氣的高空跳水者,要動身跨越光年了。原來被他框在心中的銀河,衝開了框架——星辰和星雲,以一種無法言說的速度,從他身邊流瀉而去。隨著他像個影子般穿過一個個銀河的中心,魅影般的太陽紛紛炸開,又落在他的身後。”庫布裏克則以一段極為瑰麗的聲光之旅來展現這段抽象的文字。他用色彩、線條、形狀的瞬息萬變所產生的宇宙奇觀來表現鮑曼穿越銀河中心,“太陽紛紛炸開”的影像以最具想象力的視聽形式將這段聲光之旅完美地具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