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宮,宣政殿。
李世民高坐主位,龍顏震怒。
大朝會剛一開朝,就有蜀王李恪具本彈劾鴻臚寺卿屍位素餐,有失國朝體統。
百官聽聞昨日在鴻臚寺門前,兩國使團的遭遇之後,深為震驚。
想我大唐禮儀之邦,萬國稱頌,沒想到,卻在接待事務上如此草率,險些產生一起流血衝突,破壞了唐吐之間的和議。
群情激奮,百官紛紛出班聲討,要求嚴懲相關人等。
鴻臚寺卿唐儉戰戰兢兢,明知替人背了黑鍋,卻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
鴻臚寺丞的指認明確的指向東宮,但卻沒有任何切實的證據,足以證明東宮參與了此事。
茲事體大,汙告太子的罪名,可比瀆職要嚴重十倍。
瀆職最多削職查辦,汙告太子,卻可能永世不得翻身。
浸**官場多年的唐儉十分清楚自己的處境。
事已至此,不僅不能讓這件事跟太子沾上一星半點的關係,反而要努力的替他遮掩。
如此,他本人還能在東宮麵前落個完整的人情。如若不然,迎接他的,將是百官鋪天蓋地參奏。
太子地位穩固,即使平庸無能,也依然被大多部官員所擁戴,決非三言兩語,就可以動搖其根基。
因此,唐儉不得不背地裏軟硬兼施,才讓那個被太子詹事忽悠了的寺丞一口咬定,是自己玩忽職守,才導致了兩國使團撞車的鬧劇。
幸虧蜀王李恪處置得當,才沒有發生更為嚴重的外交事故。
李世民見唐儉不為自己抗辯,情中其中定有貓膩。
暗想太子李承乾負責接待高句麗使團事務,這件事情恐怕多多少少,與太子脫不了幹係。
百官卻隻抓住一個鴻臚寺卿大作文章,而對太子一言不發。
這其中真假亂辨,恐怕裏麵有很大一部分人,是想假借嚴懲唐儉的名頭,深挖其背後的主謀。
太子乃國之儲本,維護太子,就是維護朝廷的臉麵。這件事如果深究下去,對太子,對朝廷,都決非好事。
李世民隻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輕描淡寫的一筆帶過,不留痕跡的將太子的過錯隱藏於無形。
但百官之中,顯然有些人,卻不這麽認為。
韋氏貴妃一黨的朝臣們,自然想借這件事情,打壓一下太子的勢頭。
隻有太子倒了黴,魏王李泰才有露臉的機會。
魏王泰已經得到陛下的首肯,編撰括地誌三年,眼見這本鴻篇巨著就要問世。
到那時,聖上必定龍顏大悅,魏王泰的地位,自然也不可與如今同日而語。
太子胡作非為,近年來越發的性情乖張,常常作出令群臣側目,陛下震怒的蠢事。
滿朝文武,站在太子一邊的,雖仍然是大多數。
但明眼人已不難看出,東宮儲位如今已岌岌可危。
隻因為陛下春秋正盛,儲君的重要性還沒有突顯出來。
一遭陛下龍體衰弱,國本動搖,則東宮之位,到底還屬不屬於他李承乾所有,還遠未可知。
雖說如今站隊還為時尚早,但朝廷內外,已隱隱出現了三股勢力。
最大的一股,當然是以侯君集,長孫無忌和房玄齡為首太子黨,他們堅定的站在太子一邊,為防止國本動搖,不遺餘力。
另一股以貴妃韋氏為首的後黨,成為了魏王泰的堅實後盾,一直對東宮儲位虎視耽耽。
第三股若隱若現,誰也說不清楚,他到底存不存在,卻在關鍵時刻,常常能看到他們的影子。
這就是以岑文本為首的前隋勳舊之後,他們對蜀王李恪青眼有加,雖然沒有明確的表示支持蜀王,卻時時處處,對蜀王多有回護。
幾股勢力中,韋氏一黨最愛看到太子出醜,前隋勳舊之後,當然也對韋黨的所作所為喜聞樂見。
朝堂之上,一時議論紛紛,多有對太子的義憤之言。
李世民臉色鐵青,對百官所言,豈能充耳不聞。
事關朝廷顏麵,這些臣子們卻不管不顧,仍然執著於黨爭,李世民豈能不知?
“安靜,朕意已決,鴻臚寺卿唐儉,罰俸三月,以示懲戒。寺丞劉禮貶為庶民,永不錄用。這件事就到此為止。”
皇帝發話了,百官一時噤若寒蟬。
“議和之事為大,以朕看來,吐蕃國有此遭遇,也是咎由自取。這次吐蕃求親事宜,眾卿以為,該當如何處置,方為妥當?”
李世民膝下適齡公主均已出嫁,即使有沒出嫁的,李世民也不想把自己的親生女兒嫁到吐蕃去。
更何況,這次朝廷是打了勝仗的。李世民手中握有絕對的主動權,再以親生女兒和親,豈不有傷大唐顏麵?
階下,宿國公程咬金出班喊道:“嫁個球的女兒,咱們打勝了,還怕他怎地?前番吐蕃那野酋如此囂張,聲言要打到長安來,不給他老婆,他就自己來搶。這回打輸了,以老程的脾氣,就該當麵羞辱回去,罵他個狗血噴頭。還召他作女婿,那不是缺心眼兒嗎?”
“哈哈哈哈,”朝堂上一陣哄堂大笑,氣氛一下子活躍了起來。
齊國公長孫無忌笑道:“老程話糙理不糙,我那些外甥女,個個那都是金枝玉葉。嫁到那離天三尺的高地上去,皮都得曬脫了不可。我看,各位打了勝仗,就該硬氣點。不然,讓鬆讚幹布那小子小瞧了咱們。”
“齊國公所言極是。”
“臣附議。”
“臣等附議。”群臣紛紛附議。
想我大唐帶甲百萬,良將千員,糧草充足,兵強馬壯,早已今非昔比。
一個小小的吐蕃蠻子,要當天可汗的女婿,哪有那麽容易。
禦座上的李世民放眼望去,階下唯有鄅國公張亮與襄國公孟凡無動於衷。
“鄅國公,朕見你一言不發,似乎對他們的提議不太讚同,以你看,該當如何?”
“臣近日聽家裏的教書先生講了個故事,說戰國之時,秦昭襄王與楚懷王會盟於澠池,昭襄王將楚懷王強行扣留,而致使楚國大亂,一舉被秦人所滅。如今陛下何不效仿昭襄王故事,扣留鬆讚幹布於長安,則吐蕃自亂。我大唐趁勢攻入,定可一舉而滅吐蕃,除此強敵。”鄅國公張亮語不驚人死不休。
朝臣們聞聽此言,個個驚得啞口無言,朝堂上忽然陷入了一片寂靜。
一百多雙眼睛,全都不約而同的看向了中央寶座上的皇帝。
這件事非同小可,普通官員豈敢妄議?
李世民臉色大變,沒想到張亮會想出這樣的辦法來,抬眼見孟凡臉上頗為不屑,心中一動,問孟凡道:“孟卿對事如何看法?”
孟凡飄然出班,朗聲道:“回稟陛下,鄅國公此言大謬。正是由於秦昭襄王無故囚禁了楚懷王,楚人的仇恨才一直沒有熄滅,導致秦二世而亡於楚。如今我天可汗威德加於四方,更應崇本守信,使四夷心悅誠服。鬆讚幹布誠意歸降,如果我們不分青紅皂白就把他軟禁起來,豈不是失信於萬邦?試問,從此以後,還有誰敢歸降於我大唐?鄅國公狼子野心,欲陷我大唐於不仁不義之地,實在居心叵測,望陛下明察。”
鄅國公與襄國公一向有些嫌隙,滿朝文武多有耳聞。
這種時候,聽見襄國公的譏諷之語,倒也不覺得驚奇。
“你血口噴人,陛下,微臣這也是為大唐著想啊。反而是襄國公公報私仇,一直對老臣耿耿於懷。”
李世民麵露笑意,伸手勸道:“朝堂之上,盡可暢所欲言,孟卿言重了。不過,孟卿之言,倒也甚合情理。這種想法,以後休要再提。既然鬆讚幹布知錯能改,能夠主動來到長安,親自向皇室提親。朕就不得不給他這個麵子。但朕的公主中,沒有適齡人選,孟卿,你說該怎麽辦?”
“漢時昭君出塞和親匈奴,昭君也並非帝女,這一點又如何難得倒陛下。”
君臣會意,相視而笑!百官們這才長出了一口氣,朝堂上嗡得一聲,再次陷入喧囂之中。
這一次,大家討論的都是,宗室之中,到底誰家還有適齡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