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夜裏,李世民便帶著王德一道,信步來到了宏德殿。
王德悄悄的派了個小黃門,將守門的侍衛和宮人全都遣開。
李世民悄然進了殿內,但見殿內滿目蕭索,甚是淒涼,李世民內心頗感自責。
自己忙於政務,對幼子疏於照管,竟至他的住所荒涼到這般境地。
宏德殿年久失修,到處都透露著陳舊的氣息。大堂內燈火寥寥,光線十分昏暗。
書房裏亮著一盞昏黃的油燈,裏麵傳來朗朗的讀書聲,正是李治的聲音。
李世民信步來到書房,正看見晉王李治伏案讀書,聚精會神。
王德見狀,臉上露出難得的笑容,就準備上前去提醒李治接駕。
李世民擺擺手,悄然退出了屋門,沿著門前的青石小徑,一路向自己的寢宮走來。
晉王一向與事無爭,勤學上進。與以往並無出入,這令李世民很是欣慰。
但此子也並非全無缺點,他性格懦弱,缺乏銳氣,恐非開拓之君。
他曾經拿這一點,與長孫無忌探討過,長孫無忌卻道:陛下已然完成了開拓疆土的重任,將來的大唐也許不再需要擁有開拓意識的君主,隻要是個好的守成之君足矣。
以此來論,晉王李治當真就是自己需要的完美太子。
這樣的人坐了江山,雖然不會有太大的成績,卻也不至於使我李唐江山二世而亡。
想起李淳風預測的那個可怕的預言,唐三代而亡,女主武氏代之。
李世民就後背生涼,對選太子的重要性又多了一重認識。
太子如果選得好,將來江山穩固,那個預言自然不會成真。
李唐江山的未來,全在自己手裏。
如今,立太子就隻剩下了兩個人選,不是李恪,便是李治。
李世民是更傾向於李恪的。
但立太子事關重大,除了他自己,還有一個人的意見至關重要,這個人便是自己的大舅哥長孫無忌。
後黨的尊榮不可不考慮,假如立李恪為太子,恐怕後黨長孫無忌不支持,到時橫生枝節,反而不美。
如今長孫家在朝中的位置舉足輕重,如果立太子這件事處置不當,將來必生禍亂。
第二天一大早,李世民就在甘露殿中接見了長孫無忌。
君臣二人相互問候了一番之後,李世民便說道:“輔機呀,外麵這幾天鬧得沸沸揚揚,都在提立太子之事。別人的意見都無足輕重,朕想再問你一句,如果依照你的主意,你想立誰為君?”
長孫無忌毫不猶豫的說道:“陛下問臣這個問題,已經是第三遍了,臣還是那句話,力保晉王李治入主東宮。”
李世民笑道:“蜀王李恪難道就不行嗎?他雖非你長孫家血脈,卻也是朕的兒子,這個兒子最像朕,英明果敢,又是兩朝皇室血脈,尊貴無比,立他難道不行嗎?他也是你外甥,又沒有親舅舅,將來你還是國舅,又有什麽可擔心的呢?”
長孫無忌道:“正因為他是兩朝血脈,誠恐前朝餘孽死灰複燃,鑄成大錯,陛下不見李佑謀反,正是借助了前朝餘孽之力。說句不好聽的,如今陛下健在,尚能彈壓,將來一旦陛下龍禦殯天,前朝舊黨攜新皇之威,必定在朝堂中大行其道,何況楊妃還如此年輕,焉知將來不會扶植楊家東山再起。”
當年隋文帝楊堅正是外戚起家,才當上的皇帝。這倒是說到了李世民的心坎上。
李世民猶豫了,長孫無忌所言非虛,李恪身上最大的問題,就是他的血脈十分敏感,當朝還有許多臣工的祖上,曾經受過隋朝的恩惠。長孫無忌設想的那些情形,也不能說完全不可能出現。若想說服長孫無忌,談何容易。
何況晉王李治並無大過,又曾莫名中毒,令李世民深為憐惜。
這幾年李治常年住在宮中,又是幼子,父子經常見麵,倒比其它幾個兒子更加親近一些。
長孫無忌倒是不藏著掖著,力保晉王的駕勢讓人莫名的心寒。
他擔心楊家的勢力死灰複燃,卻不知道,李世民同樣也有自己的擔心。
李治身為幼子,年紀尚小,見識淺薄。萬一將來繼承皇位,必定得有輔政大臣。
而這位輔政大臣的人選,於公於私都少不了他長孫家。
長孫家要是憑此坐大,又有誰能夠約束得了呢?
長孫無忌忠於唐室,難保他的兒孫們還能如此效忠。
任誰坐大,都不利於李家的統治。
李世民決心再聽取一個人的意見。
這天夜裏,遂連夜召見了襄國公孟凡入宮。
李世民將心中所慮告知於孟凡,想要看看他的態度。
孟凡深知,此次夜談,不僅關係到李恪的前程,更關係到孟氏一門的榮辱。
李世民將考查了三子之後的情形,告知了孟凡,請孟凡定奪,該立誰為太子。
孟凡笑著說道:“陛下眼中所見,心中所想,已然有了答案,何必再來問微臣?”
李世民罵道:“好你個滑頭的附馬,以朕看,你不像是個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倒像是個耄耋老者,滿肚子都是花花腸子。”
無論李世民如何試探,孟凡都謹守自己的原則,絕不多說一個字。
李世民大失所望,隻得放他出了宮。
第二天朝堂之上,李世民接到了出使高句麗的使臣發回的消息。
淵蓋蘇文接到李世民的去信之後,態度十分傲慢,怒斥使者多管閑事,並宣稱即日起,高句麗國晉升為帝國。
其國主自稱皇帝,不再是大唐的藩屬,與大唐各守疆界,井水不犯河水。
淵蓋蘇文嘲諷大唐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大唐四處攻略就可以,高句麗攻打新羅卻不行。
他淵蓋蘇文偏不信這個邪,既然大唐可以攻略四方,那麽高句麗也可以。
高句麗立國六百年,論起來是大唐的老祖宗,大唐能做的事,高句麗都能。
……
李世民讀了使臣發回的消息,勃然大怒,決心禦駕親征,起兵征討高句麗。
群臣勸阻,李世民不為所動,堅持己見。
對三個兒子的考察提醒了他,讓他接近暮年又橫生出一股曠世豪情,誓要在自己離開人世之前,掃平四海,為大唐的江山開萬世之太平。
群臣見無法勸阻,請立太子,言國不可一日無君。
陛下親征,國中空虛,必須太子坐陣,方能威壓四方。
李世民退朝,宣布改日再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