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我:“佛光山這麽多的徒眾,你是怎麽管理的?”我並沒有什麽高深的管理法則;管理人,我倡導法治、人治、無為而治,因為最好的管理,莫過於自己內心的管理。

談到管理法,佛教有不同的管理法,戒律有戒律的管理法,叢林有叢林的管理法,佛教流傳到現代,也有現代的管理法,甚至過去的諸佛菩薩、祖師大德,也建立了各式管理法。其中觀音菩薩的管理法,是值得參考的管理法。

在《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裏,觀世音菩薩的管理法比比皆然。經文中提到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慈悲”就是最高等的管理法。例如:甲公司向乙公司的挖牆角,開出願意付高一倍薪水的條件。縱使待遇優惠,乙公司的員工仍不為所動,高薪當前,何以不動心呢?原來,乙公司的主管能讓下屬信服,他們愛護員工,關懷員工,他們逢人微笑,語帶讚美,凡事鼓勵,他們注重員工的身體健康、福利,與未來的發展,更是用心改善工作的環境與品質。就員工的立場和心態衡量,還有比這些更重要的嗎?

又如:“救苦救難”,人有困難,我們施以助援,因為唯有替對方解決困難,在無憂無懼之中才有心思做事。主管協助部下解決困難後,部下對主管感激涕零,願意全力以赴,主管領眾行事自能輕鬆自若。而“一心稱名”即是教導我們要保有“真心”,以真心待人,對方必定回以盛意。

佛教經典,不僅僅是用以誦經求功德,更可以深入了解經文大義,應用於做人處事的管理上,必定是受用無盡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