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教育是成人成才承前啟後的關鍵階段,20世紀90年代以前,普通高中畢業生就是“知識青年”,很多具有普通高中學曆文憑的青年可以直接進入各種就業崗位。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社會就業追求高學曆化的階段,普通高中教育在適應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麵臨新的挑戰,普通高中教育學曆文憑的當下使用價值空前降低,各種新情況、新問題也伴隨而來。這就需要不斷加強普通高中教育實踐研究,高度重視普通高中教育科研工作,應該把貫徹落實現有法規政策和探索創新甘肅特色結合起來;把教育理論與辦學實踐結合起來;把行政服務、指導管理與學校教學精細化管理結合起來,加強宏觀問題和微觀問題的研究,為基礎教育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加科學、有效的專業指導,促進普通高中學校特色化、多樣化發展。
最近幾年,在對全省基礎教育工作開展基線調研的過程中,我深感教育是對人的智慧的最大考驗,無論是教師、學生、家長,還是管理者都是如此。因為,真正懂教育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過去對中小學辦學理念和校園文化建設重視程度不高,可以說是我省中小學與內地中小學的差距之一。在我的腦海裏一直縈繞著也許不是問題的兩個問題:一是如何對優質普通高中學校的內涵進行定性和定位;二是如何確立清晰鮮明的普通高中學校辦學理念和學校特有的文化精神。繼而提出“三像”命題,即:學校應該像真正的學校,教師應該像真正的教師,學生應該像真正的學生。什麽是“三像”的標準,怎樣才能成為優質的普通高中學校、優秀的普通高中學校的教師、優秀的普通高中學校的學生,幾乎涵蓋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全部內容。在這裏側重於探討優質普通高中學校的基本內涵——如何構建辦學理念和校園文化建設的“精、氣、神”的問題。優質普通高中學校在辦學理念上應該符合黨的教育方針,貫徹國家教育意誌和法規政策,符合教育教學內在的規律,在硬件和軟件辦學條件上應該符合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要求。起碼有兩個基本點:一是全社會能不能營造有利於每所普通高中學校全麵實施以素質教育為主題的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大環境。二是各級政府、教育部門和學校能不能為普通高中學校的學生全麵發展營造校園內部的小環境。主要目標定位應該放在堅持鄧小平同誌提出的“教育要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辦學方向,真正解決“普通高中學校的學生今天的學習與明天的生活、工作、發展做準備相脫節”的問題。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特別明顯的感覺,這就是我省中小學校的“辦學理念”以及“校園文化體係”建設成了學校的自由空間,異彩紛呈,五花八門,智者見智,仁者見仁,至今尚未形成大家公認的定論。我國教育學家對大學的功能定位、辦學理念研究成為熱門,而對中小學校辦學理念高層研究相對薄弱,還停留在中小學校校長的層麵。而且各學校的“辦學理念”的內涵釋義與當前的教育方針結合不夠緊密,未能全麵反映基礎教育“育人為本”,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和新課程對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交際、學會合作、學會做人等要求的全部內容。對教育體製機製改革,特別是基礎教育新課程的理念體現不夠充分,甚至對“校訓”所指對象不夠明確統一,對辦學理念與校訓的關係眾說紛紜。辦學理念的共同追求、共性價值與一個學校的辦學特色之間的界限不夠明顯。我曾經向普通高中學校的校長請教時,他們基本傾向於“理念,即理想與信念,理念是人們理性認識的複合體,它是一係列觀點和思想體係的集中表達。學校辦學理念是學校成員尤其是校長的理想追求,是自己建構起來的辦學指導思想。完整而全麵的辦學理念可以回答學校是什麽、學校的使命是什麽、學校將如何發展等問題”這樣的觀點。事實證明,“學校中的確存在著某種不同於大文化的新的文化層次與特點”(周浩波)。那麽,辦學理念應該是這個層次學校教育和校園文化的主心骨。在研究、思考學校的“辦學理念”之前,應該搞清楚“辦學理念”和“校園文化”的概念界定。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許多普通高中學校管理者都開始紛紛提出或提煉自己的“辦學理念”,使學校發展走向理性治校,前瞻性策劃的科學辦學階段。可是究竟什麽是辦學理念?如何自適性提出和提煉辦學理念?通過近二十年的積累,我省現有普通高中學校基本上都已經提出了相應的辦學理念,現在開始轉入辦學理念的科學性、實效性和客觀性的論證、探索、實踐階段。因此,如何提煉並確立先進的辦學理念就顯得極其關鍵。
學校作為“有計劃、有組織進行係統教育的機構”(《辭海》),學校教育製度規定了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學習年限以及它們之間的銜接和關係。如何看待學校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周浩波先生認為“學校與教育理論是同等層次上的一對範疇”。但是,在教育科學研究中,往往容易把“教育”與“學校”混為一談。周浩波先生在《教育哲學》一書中提出:“雖然我們不斷地聲稱狹義的教育就是‘學校教育’,但實質上很多理論並不以現實中的學校為依據或物質基點,隻是根據某個理論出發點來推理論斷,而不考慮它們在學校中實現的可能性與可行性……在教育理論的思想過程中,我們常常忽略了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這就是學校。這並不是說我們沒有看見它,而是說我們在研究、思維時,常常無意識地消解了它。”事實也的確如此,在我國許多教育學科理論著作中,很少單獨設置“學校”章節的內容,無意識地把學校的理論範疇消解了。這是教育理論建設值得重視、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破解的巨大的國家級課題和係統工程,並非我輩所能承擔的。根據周浩波先生的研究,在中外教育理論史上,對學校觀的研究和概括,主要有學校“真空假設”、學校“中立論”、“社會同構”假說等。
周浩波先生對學校中的價值內容進行了分類:一是學校中充滿了意識形態內容。因為,自國民教育製度建立以來,學校已成為國家、政府的事業機構之一。學校的領導權已歸國家、政府所有,這種控製與領導是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而表現出來的。從直接的方麵看,國家擁有規定教育目的、培養目標、確定教育人員資格的權力;擁有設置課程,審定教學內容的權力;擁有人事任免、資源分配與調節的權力。從間接的方麵看,國家對學校中的種種製度、規範、禮儀、實踐活動也都有一套規定,以便將國家的教育目的落實在學校的行為之中。二是教育理想的所有價值通過學校來實現。三是社會製度與組織方式決定學校的製度特征與組織方式。四是社會文化價值對學校的影響力。五是未成年的學生與成年人不同的文化與反文化顯示出自己的特點。
我國教育工作者對學校辦學理念的認識各有千秋,現列舉幾個目前在辦學理念的研究方麵較有代表性的觀點。
唐鬆林教授指出:“理念主要是對事實的最基本的抽象和概括,是最基本的意識形態,是思想的最高哲學層次或概括。”辦學理念,是學校辦學的最基本的抽象與概括,不能用其中具體的意識行為來概括,也應該被廣大師生接受為引領整個教與學的實際行為的思想,應力求在包含學校管理觀、教育觀、學生觀、教學活動觀等方麵提出完整的富有深刻含義的辦學理念,然後通過這個辦學理念的實踐,確保黨和國家的教育目標得到全麵落實。
華中師大教育學院郭元祥教授認為,清晰鮮明的辦學理念就是學校的教育哲學。“辦學理念”及其內涵概括地說,理念,即理想和信念。辦學理念,即學校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具體而言,理念,即概念、觀點、觀念或思想及其價值追求的集合體,理念就是一整套概念體係。辦學理念,即學校發展中的一係列教育觀念、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價值所追求的集合體,是學校自主建構起來的學校教育哲學。辦學理念不是學校的教育模式或教學模式。因為它難以承載“辦學理念”的豐富內涵。辦學理念不是由一個“概念”來承載的,而應是一組教育命題或教育觀念構成的。辦學理念不是校訓。校訓一般涉及教風、學風、班風,校訓往往是以詞組的形式來表達的。詞組不能表述命題或觀點,故校訓不能取代辦學理念。辦學理念不能完全等同於學校特色。學校特色是在辦學理念的指導下得以彰顯的,但學校特色不能代表辦學理念。辦學理念的內核是學生觀、教育觀、學校觀。從一個合理的、與時俱進的、清晰的辦學理念中,我們能夠解讀出學校所具有並達到的學生觀、教育觀、學校觀、價值觀以及教師觀的先進程度。
安徽省潛山二中教師汪啟明認為,一所學校凝聚力的形成很重要的一點是有沒有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價值觀演繹成師生共同認可的行為準則,即辦學理念。辦學理念是學校的靈魂,它包括學校的宗旨、辦學目標、辦學策略,具體體現在校訓、校風、校規、校歌、教育理想、建校原則、辦學宗旨、育人取向、培養目標、精神偶像、育人途徑、學風建設、教師形象、校園文化、工作重心、莊重承諾等方麵。每一方麵都應當精雕細刻,力求使辦學理念在實踐中達到完美。先進的辦學理念對內是凝聚力、向心力,對外就是核心競爭力和品牌。辦學理念既具有繼承性,又具有前瞻性,它是一所學校奮鬥目標與發展方向,每一所學校的存在,都要有體現時代律動的辦學理念,任何一勞永逸的想法都難葆時代活力。辦學理念具有導向性,它是一所學校共同思想認識與共同價值觀的引領。一所學校一旦擁有了對學校發展有先導作用的先進理念,那麽這所學校不僅有個性有張力,而且有生機有活力。
武漢市教育學者曾凡奇認為,辦學理念是一所學校之“魂”。辦學理念體現的是學校的辦學之道,教學之道,求學之道,管理學校之道,是教育工作者實現自己人生價值,追求卓越,走向輝煌之道。辦學理念是一所學校之“神”。是這所學校的標誌,是它的眼睛,是它的“神”。辦學理念是一所學校之“力”。一方麵是要體現這種教育本身的一般功用;另一方麵則是指:辦學理念還是這一所學校的“舉全校之力”的結晶,是這一所學校全部文化的積澱,是教育哲學、教育社會學、教育文化學、教育管理學、教育人類學、課程論、教學論等諸多學科綜合研究的對象,而辦學理念僅是其凝結點,它體現了一所學校的一切,同時也展示了學校的一切。
江蘇教育科學研究院方健華認為,校訓是一種賦予學校以生命、品格與範型並深刻體現其辦學旨歸、治學傳統、文化底蘊、團體精神、社會責任和學校個性化特色的校園精神文化形態。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校訓是學校文化傳統的濃縮與辦學理念的凝練與沉澱:作為一種精神追求,校訓是學校辦學理念與靈魂的具體化:作為一種辦學目標,校訓是師生共同願景的精練概括:作為一種“座右銘”,校訓是師生共同的精神規範與價值取向。因此,了解校訓,就可以觸摸其核心的靈魂和特質:解讀校訓,就是打開學校辦學理念與傳統特色研究之門的鑰匙。
南京市秦淮區教育局於琳女士從秦淮地方文化視角出發,對“區域性推進學校文化建設”進行了長達六年的研究和實踐,主編了《讓每一所學校都美麗》一書,提出“教育文化的結構組成具有豐富的內涵,包括物質、製度和精神三個層次。……對學校文化建設的關注可以被上升到教育發展一個曆史轉型時期的典型事件來認識,其意義在於它標識著學校邁入到這樣的內涵發展階段:更加‘以人為本’,追求人的發展和價值實現,當然包括校長、教師和學生;更加‘講求品質’,在有學上的基礎上,上好學;更加‘追求優化’,在方法、手段和路徑上更加適合人的發展需要;更加‘體現特色’為每一個人提供充分的、適性的發展機會,等等。……‘文化’和‘教育’從來就是相伴而生,相隨而長,文化給教育以社會價值和存在意義,教育給文化以生存依據和生機活力。……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在文化建設中的引領、協調和幫助,也是學校文化高水平建設的保證”。
有的教育理論研究者認為:“校訓是一個學校的靈魂。校訓體現了一所學校的辦學傳統,代表著校園文化和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練,是學校曆史和文化的積澱。一所老牌學校的校訓,為我們打開其曆史文化之門提供了一把金鑰匙,為我們眺望其精神家園打開了一扇窗戶。”“校訓,作為一個標尺,激勵和勸勉在校的教師和學子們,即使是離開學校多年的人也會將校訓時刻銘記在心。校訓也能體現學校的辦學原則與目標。同時它也是一種文化,是一種麵向社會的精神標誌,能為學校起到一定的宣傳作用。有些校訓還對本校的創建曆史或文化背景有所反映,包含著較多的信息。”“校訓是廣大師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與道德規範,它既是學校辦學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一所學校教風、學風、校風的集中表現,體現大學文化精神的核心內容。”(《應用寫作》雜誌2006年第2期《試論校訓的寫作技巧》)
有的教育理論研究者認為,辦學理念是學校教育的魂與魄,也是教育思想體係和教育內部規律的反映和體現。辦學理念既是師生共勉的辦學思想,也是統攬學校工作的指導思想。辦學理念和校園文化建設承載著“教書育人、製度育人、管理育人、環境育人”的命題和學校的精、氣、神,由科學的教育觀、學校觀、教師觀、學生觀等教育思想觀念所構成。正確的教育理念也是打開一切教育難題之鎖的金鑰匙。
我比較認同湖南省教育廳周德義先生的觀點,應該“正確處理辦學理念與辦學目標、育人目標、校訓、校風的關係。辦學理念是學校發展的指導思想,是學校物質和文化建設的靈魂。辦學目標、育人目標、校訓等以辦學理念為出發點和歸宿,是辦學理念的進一步詮釋和具體化。辦學目標是學校發展的願景和定位,明確要辦什麽樣的學校;育人目標是教育方向,明確要培養什麽樣的人;校訓是全體師生員工必須遵循的道德和精神規範;校風則是全體師生員工在朝著辦學理念指引的方向邁進的過程中所營造的學校氛圍”。
雖然大家對“理念是源於實際、具有永久價值和普遍意義的客觀追求”比較認同,但是,教育思想與學校辦學理念之間是什麽關係?辦學理念與校園文化之間的內在聯係和邏輯關係如何排序,又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的排序為:辦學理念——辦學宗旨——辦學目標——校訓——校風——教風——學風。蘭州市第五十八中學(原蘭州煉油廠第一中學)傳承和發展企業經營管理中的文化,結合學校教育實際,提出了“經營”學校的具有共性價值的辦學理念,構建了具有顯著辦學特色和擁有知識產權的校園文化體係,在規範辦學行為、實施精細化管理、提升辦學層次和水平、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通過辦學理念把黨的教育方針和法規製度落到實處等方麵作出了開創性探索,提出校園文化還包括學校課程、走廊文化、牆麵文化、教室文化、班級文化等方麵的內容。
學校教育理念和校訓,雖然是無形的,但在教書育人過程中享受教育幸福,追求教育理想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可以激勵和影響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可以說是“通識教育”的一部分,與培養什麽人有很大的關係。台灣教育學者黃坤錦對通識教育下的定義是:“通識教育是要給學生某些價值、態度、知識和技能,使其生活得恰當舒服和豐富美滿;要讓學生將其現實生活中的富麗文化遺產、現存社會中的可貴經驗與智慧,能夠認同、擇取、內化,使之成為個人的一部分。”
學校工作的確需要明晰而鮮明的精神引領。幹任何事都需要一種精神動力的支撐,有了精神才知道自己肩負的一份責任。有了責任也就有了奮發向上的精神動力,才能形成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才有可能出現大家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全心全意為學生、一心一意忙教學的良好局麵。那麽,甘肅普通高中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校園文化體係是否有這樣的高度、廣度和深度呢?目前,在學校教育理念建設中“學校文化”和“校園文化”兩個概念並用,這兩個概念的區別和界定也和“文化”的概念一樣繁多,孫家正先生說:“‘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這句話很經典,體現了文化的本質。”“文化建設的核心是促進人的全麵發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質。”這就清楚地表明了教育也是文化的核心內容,學校文化應該從狹義的文化概念的視角去理解,對學校教育而言,問題的關鍵在於怎樣把握和區分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教育部一般使用“校園文化”一詞,與“學校文化”應該是同一個概念。
我省蘭州市教育局從2011年年初開始,在全市學校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各學校都積極響應,積極性和熱情都很高,在總結、提升長期形成的學校辦學理念的基礎上,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嚐試。編輯印發了《蘭州市學校文化建設應用實例》,9月召開了蘭州市中小學學校文化建設現場會,邀請內地專家進行了點評,對校園文化在教書育人中的作用進行了探索性的定性、定位,對校園文化的構成體係進行了各個學校各具特色的嚐試,取得了明顯的效果。蘭州市教育局何泳忠局長對校園文化建設的總體思路進行了比較深入係統的思考,提出了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方麵和基本策略。
蘭州市第二十七中學就“師生雙成文化”進行了探討與實踐,初步形成了“師生雙成”“成人成己”“成人成才”三個方麵的內涵建設,提出了“弘揚高品位的教師文化,建設書香校園的深刻意蘊、培養勤奮和諧的團隊精神、樹立追求卓越的價值導向、為人才脫穎而出提供保障和培養純正博雅的學生文化,作為學生的‘心園’,學校應誌在培養學生純正高雅的生活情趣、作為學生的‘家園’,學校努力為學生營造整潔優雅怡人的環境、作為學生的‘田園’,力求不斷激發學生產生創造性學習的結晶、作為學生的‘樂園’,力求使每個人的個性特長得到充分的發展”的思路和目標。並且經過多年努力,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使學校製度文化建設初步形成了頗具特色的“六步”路徑:一是對上,符合黨的教育各項方針政策和國家各項法規製度,堅持國家核心教育理念。二是對下,緊密結合本地區、本學校的具體實際,科學嚴謹,實事求是。三是產生,在廣泛借鑒先進科學的教育理論和學術成果的基礎上,自下而上,自上而下,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四是匯集,高度注重科學化、係統化、完備化、精細化。五是實施,始終堅持“突出業績,提高質量,創建特色”的核心價值導向和公正、公平、公開、公議的原則。六是提升,事異時移,情變法變,及時修訂,補充完善。這六條對全省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具有借鑒意義。
蘭州市西北中學探索“綠色生態文化”建設,進行了獨具特色的思考與實踐,一是提出學校文化建設必須針對學校發展的現實問題,在有針對性地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形成全校師生的文化認同。二是提出了學校文化建設必須根植學校優秀曆史文化的土壤,在豐厚的精神遺產中汲取營養並結合時代精神提煉學校文化。提出了學校文化建設必須打造鮮明的文化標識係統,並在文化精神物化呈現的過程中,彰顯自己的精神氣質和文化個性目標體係等。
出現上述可喜的局麵,更加堅定了我們關注、倡導、推進全省基礎教育學校辦學理念和校園文化建設的信心和決心。根據我國教育學家已經提出的“辦學理念是學校的‘中樞神經’,也就是學校教育的‘精、氣、神’的主要載體。精、氣、神是生命的思想內涵、是文化藝術的魂魄、是民族精神‘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靈魂、是世界萬物的固有魅力,蘊涵著共性與個性。可以說是教育、教學、學校、教師、學生之大要。辦學理念是學校工作的‘牛鼻子’,是天天的教育實踐中凝聚形成的精、氣、神”這一觀點,我試圖把辦學理念和校園文化解讀為學校教育特有的、普通高中教育內涵發展必需的“精、氣、神”。“精——物質文化、製度文化。構建課程體係和校園文化體係(校風建設、教風建設、學風建設)。氣——行為文化。校園文化具體化,對學生實施影響,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師互動,熏陶感染、寓美育人。神——精神文化。形成管理文化、教師文化、學生文化,培養學生之‘精、氣、神’”,由此得到幾點新的啟發。
第一,辦學理念和校園文化建設應該堅持德育為首的原則,應該成為思想道德品質教育的主陣地,成為學校教育日省日行的要求,成為持之以恒的規範的主心骨和主旋律。
校園文化建設是教育思想、教育理想的傳播,提升對教育的認識高度,深化課程改革,全麵實施素質教育,努力實踐教書育人、製度育人、管理育人、環境育人的重要載體,校園文化建設也是學校教育規範辦學和教育成熟的標誌。校園文化建設是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營造的基本條件之一,也是開發建設學校課程的有效途徑和形式,有利於中小學課程的多樣化發展,要把校園變成大課堂,一物一景承載教育價值追求,賦予文化內涵,對學生成人、成才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留下終生難忘的印象,促進學生全麵發展,健康成長。一切辦學理念和校園文化建設都應該以培養德才兼備的共產主義接班人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創新型建設者為根本目標。
第二,辦學理念和校園文化建設應該緊緊圍繞素質教育的戰略主題,作為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組成部分,應該處理好樹立科學的辦學理念與構建校園文化體係的關係。
辦學理念應該是學校生存理由、生存動力、生存期望的有機構成。其功能就是要回答學校的全部活動所涉及的三個基本問題:為什麽?做什麽?怎麽做?校園文化建設承載著學校辦學曆史經驗的積澱和底蘊,是教育深層次思考的結晶,是教育內涵發展的基礎。由此可以得出“辦怎麽樣的學校”和“怎樣辦好學校”等終極問題更加清晰的答案,以利於遵循教育規律,促進教育的科學發展。辦學理念既來自對教育理論的學習,更多地來自辦學實踐,是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每個學校都應當構建包括學校理念、教育理念、教師理念、治校理念、辦學目標、工作思路、辦學特色等要素組成的辦學思想和理念體係。同時,還要建設以學校辦學理念為核心的學校價值觀、製度管理及規程、教育目標、行為準則、物化環境等為內容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建設應該是為學校教育搭建平台,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積極尋求政策理論依據,積極借鑒外校經驗,創新符合當前社會發展需要的、體現時代精神的辦學理念。一是要從實際出發,選準突破口,培育具有時代氣息和本校特色的學校精神,準確表達學校精神(校風)。二是要加強學校製度文化建設,實行管理育人、環境氛圍育人。三是要美化校園環境,加強學校物質文化的建設。
第三,校園文化建設應該處理好開足、開齊常規課程與開展專項教育的關係,把校園文化建設成為開展專項教育的主要形式和陣地,把各項專項教育內容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組成部分。
校園文化建設必將重新影響和規範中學教師的一係列觀念和行為,要切實把專項教育課程的要求落到實處。按照規定要求,在中學廣泛深入地開展專項教育,增進學生對社會、生活和自我的了解,促進學生對多元文化的認同,增強法律意識和法製觀念,促進學生全麵發展。在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行業條例中,明確規定了在中學開展國防教育、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禁毒教育、健康教育、民族團結教育、人口教育、法製教育、環保教育、防艾滋病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廉潔教育、影視教育、糧食安全教育、科普教育、網絡道德教育、節水教育、檔案教育、文明禮儀教育、循環經濟教育、質量教育等專題內容的教育,並提出了一定的課時和教學要求。這些專題教育,涵蓋了學生生活的各個層麵,有利於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對增強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自我保護意識等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校園文化建設應該成為開展專項教育的重要陣地。
第四,校園文化建設應該處理好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建設的關係,在實施素質教育,研發建設地方課程、學校課程建設中凸現學校的辦學優勢和特色。
校園文化建設應該緊緊圍繞基礎教育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全麵深入地實施,建設與國家課程相配套的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體係,構成學校課程的有機整體,擁有共同的培養目標,實現不同的課程價值,承擔不同的任務,履行不同的責任,從不同的方麵促進學生的發展。學校課程既是為了學校的教學內容與方式的創新,也是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豐富和補充,其開發的目的是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學校課程必須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配套實施,也就是把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化,豐富課程內容,呈現辦學、教學形式的多樣化。
1.學校課程應當是獨具特色的教學構件,必須具備內容、形式、人員、時間等基本條件。要重視必修地方課程的實施,做好教師配備,組建專(兼)職教師隊伍,大力開展教師培訓,提高教師的課程實施能力,特別要紮實開展地方課程教學和研究活動,認真學習、研究和落實省教育廳的各項要求。
2.學校課程要以完成國家課程的教學為前提,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生活中學習、在分析和解決問題中學習,創造性地落實國家和地方課程的教學任務。
3.學校課程的開發,要尋找課標和大綱為學校留下的空間和餘地,按照缺什麽補什麽,需要什麽建設什麽的原則,填補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在課程體係中的空白,最大限度地滿足教育教學的實際需要。
4.在地方、學校課程、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中外不同文化、城鄉不同文化、區域不同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極為重要的方麵。
第五,校園文化建設應該處理好學校外延式發展與內涵式發展的關係,準確把握學校未來發展趨勢,堅持“硬件”與“軟件”兩手抓,努力實現投入與效益的良性循環。
在改善學校辦學硬件條件之後,內涵發展是學校發展的內驅力,學校間的競爭實質上也是學校內涵發展力的競爭,教育質量和教學水平的提升是學校內涵發展的永恒主題。學校外延式發展包括學校校舍、辦學規模、圖書、實驗裝備、師資力量等基本條件方麵的硬件建設,內涵式發展包括先進的辦學理念、全麵發展的運行機製和人文環境等方麵的軟件建設。內涵發展才是學校真正的發展,也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隨著基礎教育學校硬件條件的不斷改善,現在應當轉入促進學校教育的內涵發展的新階段。
學校“軟件”與“硬件”建設的協調發展,是“質量立校”辦學理念的具體體現和基本保證,學校內涵發展的動力來自於對學校自身的充分認識和準確定位,來自於對未來的準確把握,實質是要“硬件”與“軟件”兩手抓,實現投入與效益的良性循環。
1.科學地製定學校發展規劃。建立學校的整體發展思路和目標,遵循教育客觀規律,整合學校現有資源,對學校作出科學的定位,以規劃引領學校發展。
2.提升學校的辦學理念。注重把校長的先進理念轉化為全校師生的共同認識和共同實踐。
3.狠抓學校組織管理機構的改革。在創新管理機製上下工夫,重點做到由“命令式”管理向“服務式”管理模式轉變;由“行政領導”向“全員參與”的管理模式轉變;由“被動接受”向“自主研究”的管理模式轉變;由經驗式管理向文化管理模式轉變;由專斷式管理向民主科學化管理模式轉變;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管理模式轉變等。
4.建設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和管理人才。學校內涵發展的過程也是提升教師素質的過程,學校應為人人各盡其能、各得其所、施展才華創造良好的條件,提供公平的機會。
5.建立有效的育人機製。建設學科課程、德育課程教學、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行為規範、社會綜合環境等育人平台。
6.建立行之有效的高質量的教學管理機製。遵循業務管理、激勵管理、民主管理的原則,向精細化常規管理要效益,實行學科教學目標管理製度,完善課堂教學管理製度,建設教學質量監控製度,建立教師激勵製度。
7.完善學校製度建設。重點是建設引導教師樂教和學生樂學、持續提高學校運行效能的製度,實現學校可持續發展。
8.以教育科研支撐學校內涵發展。重點要完善校本研究製度,注重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解決學校改革發展中的困惑問題,解決學生學習發展中的障礙等現實問題。
9.建設高品位的校園文化體係。既要重視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建設,又要注重顯性文化和隱性文化兩方麵的建設。
第六,校園文化建設應該處理好突出辦學特色與規範辦學行為的關係,在堅持“育人為本”思想的前提下,突出各個學校不同的特點。
辦學特色是全麵準確地落實學校教育過程與成果的具體體現,在建立、健全三級課程管理體係的過程中,學校除執行國家和地方課程外,組織教師有效整合課程資源和教學資源,製訂和實施校本化的課程,並建立相應的評價機製,豐富和創新校園文化,以確保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使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校園文化建設是規範辦學行為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學校精細化管理的基本標準,應該遵循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認知規律和身心發展規律,突出各個學校不同的特點,以促進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交際、學會合作、學會做人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規範辦學行為,就是不能偏離基本的教育方針和目標,實現受教育者在堅持學習科學文化與加強思想修養的統一、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的基礎上,堅持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人民的統一、堅持樹立遠大理想與進行艱苦奮鬥的目標的統一。要基於學生個體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通過各種有效的教育途徑,以適當的方法引導全體受教育者積極主動、最大限度地開發自身的潛能,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實現個性充分、自由、健康發展的教育目標。
依法治校已成為規範學校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內容和方式。既要規範國家機關的行政行為,又要規範學校依法組織和實施教育教學活動,依法加強學校管理。規範辦學行為,還要增強教育法製觀念,提高教師、學生的法律素養,維護教師、學生的合法權益。要逐步建立、健全管理工作領導責任製和責任追究製,實現學校依法按章程自主辦學,實行精細化管理,向管理要質量,充分發揮學校的主動權和創新能力。
第七,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教育的精、氣、神,也是核心價值觀建設,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工程,一定要理順辦學理念的邏輯關係,銜接校園文化的內在聯係。
校園文化建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學校辦學綱領、形象、風格、指南以及學校資源優勢品牌的集中展示,應該成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結合點。在內容和形式上既保持係統性、連續性,又要堅持多樣化、動態化。在建設辦學理念體係的同時,也要同步建設校園、教室、班級、走廊、宿舍、餐廳、學生社團組織、興趣小組、學校校刊和各種標識等文化體係。還應該處理好定性與定位的關係;處理好形式與內容的關係;處理好學校教育的特有文化與社會公共文化的關係;處理好傳承學校曆史與創新發展的關係;處理好教育的“變”與“不變”的關係;處理好體現中華文明與時代精神的關係;處理好體現甘肅曆史人文特色與教育麵向現代化、麵向未來、麵向世界的方向的關係;處理好維護教育的神聖性與防止文化泛化的關係;處理好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關係;處理好校長的辦學理念與集體智慧的結晶的關係,防止文化泛化和隨意性,堅決避免製造文化垃圾。
總之,本書是一本供教育行政管理者、學校領導管理者參考的帶有工具性質的書。主要內容由六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對甘肅省普通高中教育發展的近百年曆史沿革進行了檢索性回顧和梳理;第二部分比較係統地介紹了甘肅省創建省級示範性普通高中評估驗收標準;第三部分對甘肅省創建省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工作過程和主要做法進行了總結;第四部分選擇蘭州市第五十八中學(原蘭州煉油廠第一中學)作為省級示範性高中校園文化建設範例,全麵介紹了該校“校園文化建設手冊”基本框架和內容體係;第五部分集中介紹了47所省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學校的辦學理念。需要聲明的是,辦學理念、校訓等排列順序重新進行了邏輯規範;第六部分對甘肅教育強縣——會寧縣普通高中教育發展的成功經驗進行了總結。
全省目前有382所普通高中,在校生6407萬餘人,各個學校的辦學理念各不相同,各具特色。征集和展示省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學校的辦學理念似乎還是第一次,主要目的是通過對普通高中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校園文化建設進行梳理,為今後提升省級示範校普通高中辦學標準、辦學水平和辦學質量,進一步促進區域之間、校際之間的交流提供可借鑒、參照和對比的依據。這也有利於規範辦學行為,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為全麵實施素質教育營造環境,實現教育規劃綱要確定的戰略目標,努力完成辦人民滿意的普通高中教育的曆史性任務。
旦智塔
2011年10月於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