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節、集兵洛陽

184、

凜冽的寒風,圍著太極殿東側的尚書省呼嘯了整整一夜,李績卻絲毫也沒有察覺,一個人在空****的尚書房裏,盡然也不感到寒意。皇上要禦駕親征高句麗,他為統兵大元帥,三日內就要出發,有諸多事情,他要安排籌劃。待一切都有了具體的想法後,天已經是大亮了。

李績離開書案,走出尚書房,寒風仆麵而來,他這才打了個寒顫,感到渾身軟軟的困疲。匆匆地往家裏趕,推門進到正屋時,李績想到了生病的姐姐。他母親早亡,從小是姐姐帶他,因此對姐姐很有感情。他使勁地揮了揮雙臂,想幾簎此揮去周身的疲憊。李績輕步來到姐姐的臥室,姐姐已經醒了,正靠在床頭望著窗外,見弟弟進來,非常高興,剛要張口,弟弟先問了:

“姐姐可曾吃過早飯?”這句積習的問話剛一出口,李績感到了自己腹中的饑餓。

“不餓。”姐姐說,微笑地望著弟弟。

“該吃了。”李績說:“弟去替你熬些粥來。”

“不,如今仆人這麽多,讓他們去就行,弟弟已經做到宰相這樣的大官,整日裏辛苦,何必要親自去?”

“不是沒人替姐姐熬粥,隻是,姐姐年事已高,弟弟也老了,能親自替姐姐做些事,弟弟感到很快樂。”李績說著,對姐姐一笑,去了廚房。他正認真地攬和著瓦缸裏的粥,李世民突然進來。

“何以親自熬粥,下人不夠?”李世民問道。

李績搖搖頭說:“臣替姐熬的。”

“何以要親自動手?”

“臣從小得姐姐照顧,恩同父母,如今自己能為她做些事,心中高興。”

李世民聽了,望著李績,說:“朕曾聞愛卿葬李密一事,深感卿的忠義,沒想到今日朕又見卿為姐熬粥,真大孝之人也。”

李績原是李密部下,與李密一道降唐以後,正作戰在外,聽說李密叛唐被誅,即上表李淵,請求容許他收葬故主。李淵念其忠義,準其請求。李績即回服重孝,隆重地將李密安葬於黎山之南。其墳高七仞,以君禮葬之。李淵知道之後,曾對當時的秦王李世民說:“此大忠大義也!”

李世民讚過李績,又詢問了李績有關戰事的準備,滿意地離開。從李績的宰相府出來,心中還在想著李績為姐熬粥一事,李世民心想:如此大孝之人,必忠臣也!

來李績家看看,李世民也是一時興起。早些年,李世民剛登基時,也經常去看他的臣子。當初開國元勳的家,他似乎都去過一回兩回。近年來,這事倒有些疏淡。這次見了李績為姐熬粥,心中感慨不已,原想看看李績就回,現在又想去看看另一位宰相岑文本。這次出征高句麗,戰事靠的是李績,後勤事宜:諸如糧草轉運,物資錢財,鎧甲、武器、裝備等一切事務,都委岑文本來辦理。李世民知道,這可是個不亞於直接領兵作戰的大事情。主持之人,既要有非常之能力,又得有非常之吃苦精神。

來到岑文本府中,李世民非常地吃驚。這宰相府不僅低矮簡陋,室內連褥墊、帳幔之類的裝飾也沒有。“宰相為何這般簡陋,連些須產業也沒有?”李世民問道,想起了魏征等一幹廉潔之臣。

“臣原不過是南方一平民,徒步入關,其願望有一秘書郎或縣令足亦。如今無汗馬功勞,因皇上厚愛,徙以文墨升任中書令。地位這麽高,俸祿這麽優厚,臣想著都有些怕,哪裏還有心去置產業?”

岑文本頗有文才,早在追隨李世民之前,就有文集六十卷流行於世。一次李世民宴請百官,文本獻上《三元頌》。李世民見了,愛不釋手,加上李靖極力推薦,不久便任命他為中書侍郎,專門掌管朝中的機密文件,後來又升中書令。其間的原委,自然是岑文本過人的才學和能力,更有文本高尚的德行。岑文本拜為中書令後,歸家麵無喜反憂,姐姐感到吃驚,問他為何至此?岑文本說:“我無功於國家,得此殊榮,責重位高,所以憂懼。”有親友來慶賀,岑文本說:“我願受吊,不原受賀。”

這次隨李世民征高句麗,岑文本負責後勤工作,深感責任重大,領命後就一直忙於輜重籌劃諸事,沒有片刻休息。李世民見他神情疲憊,言辭異於平常,知道他是勞累過度,便不願打擾太久,簡單問了些情況,放心地離去。回到宮裏,李世民對徐妃說:“文本做事太過認真,凡事親曆親為,此次遠征,後勤之事太過繁重,朕擔心,文本與朕同去,恐不能與朕同歸長安城。”

徐妃聽了,動情地望著李世民,說:“陛下之所以能有這麽多鞠躬盡瘁的臣子,還不是因為有一位知人善任、體恤臣子的偉大明君。”

“賢妃說的,八九不離十,隨朕打天下,建盛唐的功勳,臣自問都想讓他們活得好好的。比起秦、漢的皇帝,朕應該算得上是一位仁君。”

“不是算得上,而確實是。”徐妃說。

“唉,人總是愛自以為是,愛聽好聽的話。朕生為皇帝,也是如此。朕聽愛妃之言,心裏真高興。”李世民真誠地說。

185、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綠。”春天在露頭,宮中的空氣,十分的新鮮。李世民在徐妃那裏,又是宴宴遲起,來到禦書房時,已近午時。明日就要出征,諸多該做的事都已經有條不紊地在進行。李世民細細地考慮著,還有哪一件,他沒有辦理。

自從立了李治為太子之後,他將李治安排到他居室的側麵,以便能與這位未來的皇子朝夕相見,頻加教誨。除此之外,李世民為李治選了一批元老重臣,組成一個強大的僚臣班子,承擔“輔佐”太子的重任。這個班子中,除了太子太師長孫無忌,太子太傅房玄齡,還有太子太保蕭瑀,太子詹事兼太子左衛卒李績,太子右衛卒李大亮,以及太子左右庶子於誌寧、馬周和蘇勖、高季輔。針對李治仁弱柔斷的不足,李世民還令劉洎、岑文本、褚遂良、馬周等每日輪流與太子交談,以提高其言語、決斷的能力。總之,為了太子能繼承好大位,李世民已是煞費苦心,如今出征在即,李世民又想到了太子。

“去,喚太子來。”李世民對侍臣說。

太子到來之後,李世民讓眾人退下,打量著太子:“朕此次遠征,來回要有幾月,皇兒在朝中主事,一定要事事小心。”李世民諄諄教誨說:

“要多聽少言,多問多思。太師長孫無忌,既是朕的勳臣,也是朕與皇兒的親戚,忠心耿耿,可以依靠;太傅房玄齡,是朕的勳臣,其子房遺愛與皇兒的妹妹高陽公主成婚,也是親戚,忠心耿耿,可以依靠;還有褚遂良,雖不是親戚,同樣忠心,是皇兒可依靠之人。朕遠征之後,皇兒對這些人一定要恭敬禮讓,即便有與他們不同的想法,也不要馬上就說出來,而是要反複思考,考慮清楚他們的動機比弄清他們的道理更重要。若是想不明白,就暫時按他們的話去做,然後再看結果。久而久之,反複之後,你就會懂得權衡利弊,怎麽來決斷事情。”

“兒臣謹遵父命。”

看著真誠的李治,李世民微微地笑了,心想:“這兒子,定能將朕的江山昌盛下去。”

李世民的眼力其實不錯,正是這個遇事優柔寡斷的太子,最後平穩地做了三十五年皇帝,為唐王朝二十多位皇帝當中除唐玄宗以外在位時間最長的。其間,他不僅使百姓安享太平,還完成了父輩不能解決的高句麗問題,這是後話。

太子李治一直畢恭畢敬地站著聆聽父皇的教誨。因他此時年紀尚小,又生性柔弱,見了父皇,總有些緊張,這回父皇要遠征,讓他在朝主政,心中更是沒了底。現在聽了父皇一番教誨,心裏有了些底,又生出了對父皇的擔心,開口說道:“兒臣有一事要求父皇。”

“說來聽聽。”

“父皇此行路途遙遠,兒臣最擔心父皇的疽瘡複發,懇請父皇多帶上幾個禦醫。”

李世民聽了,心中一動,說:“朕聽太子的。”完了久久地瞅著李治,忽然問道:“皇兒最近讀什麽書?”

“重新又看了一遍《孝經》。”

“記得你還很小時,父皇就讓你讀《孝經》,如今再讀,可知書中的要義?”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君子之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李治回答說。

“不錯!能夠做到這一點,足以事父兄,為臣子矣!”李世民誇獎說,又問:“近來可習字?”

“遵父皇之命,兒臣日書三十字。”

“拿來朕看看。”

李世民的書法,很有些水平。為政,李世民是以堯、舜為效法的對象,以秦、漢的興亡作為教訓;書法,李世民則主要學習王羲之,注重技法的研究,曾寫《筆法論》、《指法論》和《筆意論》,對書法的初學到深入進行了論述。李世民最擅長的,是飛白書法。

太子拿來今日剛習練的三十字,李世民仔細端詳了一番,說:

“臨古人之書,不在學其形勢,唯求其骨力,以然於心後,形勢自然生成。”

太子從四歲習字,此時已頗有些功力,對書法的理解,也早以入門,聽了李世民的話,頻頻地點頭說:

“兒臣一定努力去求其骨力。”

“好!在書法上,虞世南、褚遂良諸人,各出其奇,各詣其極,太子有閑之時,可常去請教。父皇象你這麽大時,隻喜歡弓箭、駿馬,是為當時形勢所至。如今天下太平,太子當潛心讀書,研習書法。博學多才,是一個明君必須具備的。”

186、

春雷驚醒了蟄服已久的蒼龍,新雨滋潤了茫茫已久的慌原,昔日的枯黃中,柔綠在風起猛長。在這新春的柔綠中,一條清新的弛道,從長安直通洛陽。往日裏,這道上來去匆匆的多是一些商人和臨近的住戶;今日裏,卻浩**著李世民遠征高句麗的軍隊。

參加這次遠征的諸多將帥,在得到通知後,都帶了他們的軍隊,紛至遝來地趕往洛陽。李世民要在洛陽集結三十萬大軍,爾後兵分三路,從洛陽北進,率兵攻打高麗,解新羅之圍。

這是個多雨的日子,道旁正有排排桃樹。春雨瀝瀝之後,那花瓣上顆顆雨滴,猶如滿掛的淚珠,朗然地印入路人的眼目。李世民掀簾見了,心中暗想:桃花也為高句麗流淚?看樣子,他們可是要大難臨頭了。再看樹下,花瓣片片,四處零落。簾外雨潺潺,落花樹下,眼見得春意闌珊。李世民這麽一路想著,不覺到了洛陽。李績、唐儉、李道宗等一班武將在城外候著,獨不見岑文本。李世民想到了他,卻也知道,他正忙啊。如此多的軍隊,這樣那樣的供給,可不是簡單的事。

第二天在洛陽城裏的大校場,李世民撿閱了他的遠征大軍。在刑部尚書張亮麵前,李世民停止了腳步,就在幾天前,他們曾經討論了刑法問題,倆人都就死刑不可馬虎判決的看法達成了一致。“凱旋回到長安後,再議死刑一事。”李世民對張亮說。

“屆時再聽陛下教誨。”張亮謙恭地回答。

此次戰役,李世民與李績等反複商定以後,決定兵分北、中、南,三路向東北進軍。中路由李績率領,從錦州稍然逼近高句麗的遼東城;北路由李世民親自帶領,直搗大黑山中的卑沙城,解新羅之圍後,東南而下,從北攻擊遼東城;南路由張亮率領,在興城乘500艘戰艦經遼東灣攻占蓋牟城,然後東北而上,從南攻擊遼東城。張亮因熟悉水軍,基於戰術上的需要,李世民這次親自點名讓他統軍隨征高句麗。

聽了張亮的回答,李世民點點頭,又說:“戰艦、軍需,岑文本都替你安排得妥妥貼貼,到時就看你的啦。”

“陛下放心,張亮一定準時拿下蓋牟城,迅速北擊高句麗的遼東城。

“好,李績居中進攻,朕與將軍北、南夾擊,遼東城焉能不破?”李世民說著高興地笑起來,又走到營州都督張劍跟前。看到他背上的弓特別大,李世民很感興趣,上前解了下來,在手中掂了掂,說:“差不多跟朕當年的弓一樣重了。”

李世民武功不錯,箭法尤其了得,他用的弓箭比常人大出一倍,射出去總是箭無虛發,連善使弓箭的突厥人,都對他的箭法佩服得五體投地。因喜愛弓箭,李世民曾作《詠弓》一詩,這回看到了張劍的大弓,不禁想起了自己的那首詩。轉頭問一直伴隨在身邊的大元帥李績:“元帥可知朕的《詠弓》詩?”

“臣記得。”李績回答,隨口背了出來:“上弦明月半,激箭流星遠。落雁帶書掠,啼猿映枝轉。”

“好!元帥能記得朕的這首詩,說明元帥也是個善長使弓之人。‘激箭流星遠’,可以先發製人,實在是減少自己的犧牲,有效殺傷敵人的良器。這次遠征高句麗,定要發揮弓箭的長處。好好地教訓那些自以為是的高句人。”

“臣遵命。”

“還有,你們這些元帥、將軍,都要明白:高句麗雖向朕的大唐朝貢,卻一直心懷不滿,敵意甚濃。遼東地區,曆來為華夏所有,高句麗、百濟、新羅都是朕大唐王朝的附國,各自應相互尊重。如今高句麗野心勃勃,欲一統遼東,是對朕之大唐的挑釁,是決不能允許的……”

李世民拉開了這個話題,越說越起勁,越說越興奮,直到看見信使飛奔而至,這才住了話頭。信使送來的,是一個鼓勵士氣的好消息。

早在長安,李世民決定援救新羅時,房玄齡曾擔心薛延陀會趁虛騷擾大唐邊鏡,李世民當時讓人去告訴薛延陀:朕要去打高麗,你不怕朕就來騷擾。薛延陀聽了這麽威猛的話,當時就嚇得倒吸了一口涼氣,在心裏嚇沒了對唐朝的所謂趁虛騷擾。待李世民出長安後,高句麗權臣蓋蘇文探知是皇上禦駕親征,心裏害怕,於是修書一封,許以厚利,請求薛延陀夷男叛唐,出兵相助。夷南攝於大唐王朝的天威,不敢枉動,不但不出兵相助,還將此事及自己的誠意來信告之。

李世民看了夷南的來信,哈哈大笑,說:“小小的高句麗還想聯絡他國,共同與朕為敵,真是自不量力。”完了將夷南的信交給李績,又說:“讓眾將帥們都看一看,知道高句麗是個什麽東西。”

眾將帥傳看之後,紛紛大笑不已。高句麗權臣蓋蘇文做夢也沒有想到,他的一封求援信,大大地提高了唐軍的士氣。